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10701800000036

第36章 成败心理学--一只看不见的手(3)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阿西莫夫是俄国血统的美国人,一生中撰写了400部书,算得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在《智力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中,他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他说: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双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看样做?” 阿西莫夫心想,这还不简单吗?便顺口答道 :“盲人肯定会这样-”--阿西莫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汽车修理工一听,开心地笑起来:“哈哈,你这笨蛋,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其实,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数学家华罗庚讲过一个故事:如果我们去摸一个袋子,第一次,我们从中摸出一个红玻璃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我们还是摸出了红玻璃球,于是,我们会想,这个袋子里装的是红玻璃球,可是,当我们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白玻璃球,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玻璃球罢了。可是,当我们继续摸,我们又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又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我们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接触了一定的类似的概念后,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似乎它也是没错的,可是如果跳出了这个范围会怎样?我们面对的是如此浩瀚的世界,你又如何能探尽这个世界?

曾担任过美国上议院议员的洛兹,一次应邀去波士顿发表关于国际联盟问题的演讲。此前他了解到,现场的多数听众并不赞同他的观点,而他又必须说服听众。他知道,如果采取正面进攻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将难以奏效,这只能使他同听众更加对立。怎么办呢?洛兹在演讲一开始就有意缩小了他和听众之间不同意见的范围,并把他同听众的不同观点轻描淡写地说成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特意强调他和听众的共识。下面是他演讲的开头:

“各位先生、女士、我的同胞们,哈佛大学劳威尔校长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在各位面前说几句话,这使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自然有许多的不同,但关于世界的安全、美国的命运,我们的目标是一致无异的。现在请允许我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说自己的看法。?

“以前,我曾经用英语多次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可惜有些人对我产生了误解,特别是许多卓有见识的人士,因为对我没有真正的了解而引起了误会,他们甚至以为我是反对任何的国际联盟组织的。其实,恰恰相反,我多么渴望世界上一切自由的国家都能联合起来,组成我们的神圣的联盟,只要这个组织真正能够联合各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争取世界的和平,促成世界裁军的实现。”

这就是洛兹的聪明之处。可以想像,即使是心怀敌意的听众听了这段演讲的开头也会心平气和的。你不防设想一下,如果不采用这样的开头,而是在演讲一开始就立刻去批评听众对国际联盟的错误见解,大谈国际联盟是怎样的不可靠……那将怎样?听众还能这样安静地坐在下面听他的演讲吗?

在学习、工作和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试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干扰作用。前者有助于认知思维活动的迅速、敏捷而有效地进行,后者则相反,它使创造性思维活动受到限制,难以突破旧框框,或使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甚至造成认知的歪曲反映。我们了解了这一规律可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这将有利于我们对新事物新特征的认知,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破除心理定势呢?

1.找一找

现代科学证实,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开发。而人类潜力宝库的大门却被“我不能、不可能”等心理定势的“封条”封住了。这些“封条”有的封住了自我意识,有的封住了对外界事物的正确认识,找到“封条”是我们首先必须做的事。

你可以从自身入手,列出“我不能”、“我做不到”等一些想法(如他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学生,我不可能超过他;我学不好外语等等)。再有,找一找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如某某是权威,当然是对的;黑白胶片当然拍不出彩色效果来等等)。

此外,还可以到自己当前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阻碍中找一找。

2.想一想

找到这些想法后,先要想一想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如我学不好外语是因为我年纪大了;某权威是对的,因为大家都那么认为等等。这些理由都好像很有道理。

接着,再问一问自己,这里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年纪大对学外语好像有影响,可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成人的言语能力通常在80岁时只表明稍有衰退,在90岁时衰退也仅是中等的。众所周知,徐特立52岁学俄文,马寅初、恩格斯70多岁还学外语。

最后,明确一点,我没有做到的原因不是我没能力,而是我“认为”自己不能,是这种定势的观念影响了我。

3.做一做

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我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的不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打破心理定势,有时只需要做一做就行了。

古代有一位国王,他把几个儿子带到一座巨大的石门前,对他们说:“谁能推开这扇门,谁就继承王位。”王子们望着巨大的石门,都摇摇头放弃了。只有最小的王子走过去,用力一推,门开了,就这么简单!

我们心理的“封条”压在心头,如一座大山,其实也就是一张纸,轻轻一碰就破了,所需要的只是一点勇气和行动而已。

心理学课堂:

1.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厄运和灾祸。当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降临在我们面前时,有人选择抱怨,有人选择浮躁,有人选择等待,但我们是否想到选择积极适应?

2.如果说我们是永远的歌者,那么“适应”则是人生一支不歇的歌。

詹森效应--别让自己成为发挥失常的运动员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的学生在高考中屡屡失利,有些实力相当强的运动员却在赛场上发挥异常,饮恨败北等等。细细听来,“实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而造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之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曾经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在中国的运动员身上也曾经出现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而同样是他,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情紧张。詹森效应在学生的考试过程中也屡见不鲜。

同样是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以3:2战胜俄罗斯队,赢得了奥运冠军。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时候,有多少人为此落泪。这不只是因为我们赢了,更多的是因为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女排精神。事实上,他们起先负于俄罗斯队两局,不能再失局的中国队在第三局并没有出现人们意料中的慌乱,打得依然有板有眼,除了其间出现一次12平外,比分更是一路压着对手。就这样,赢回信心的中国姑娘笑到了最后。由此,我们不得不说是中国女排良好的心理素质赢了。还有乒乓女将邓亚萍,虽然已经隐退,但每每提起她,我们总会想到她在赛场上胜败取决于最后几个球的关键时刻,总能沉着冷静,最终赢得胜利。她自己也曾经说过,其实技术有时是不分上下的,这时靠的就是心理素质。

不少学生也有类似现象。平时学习基础扎实,考前准备充分,然而一到大考,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其中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对考试期望值过高,而又缺乏自信。只想成功,又怕失败,患得患失,压力过大。结果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症状随之而生。首先要增强信心。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才能在考场上沉着冷静,使自己进入“角色”,发挥出正常水平。其次是淡化考试结果,注重具体过程。不去多考虑考试的结果,减少考试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解题上,这样不仅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而且能使心理保持平静与放松。第三要注意多用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要用“冷静!细心!沉住气!”等词语暗示自己,进行深呼吸,而少用否定性词语,如“别紧张!别慌!可千万别出错!”等词。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詹森效应呢?

1.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

许多带有考试焦虑、紧张的同学经常对自己或对别人说:“我在重要考试中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如果我在重要的考试中失败,我就会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如果考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这些话纵然能增强他们考取大学的决心,但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要想避免詹森效应,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矫正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以平常之心对待考试的良好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2.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考试策略。

平时小考针对是部分知识,大考往往着眼于前后知识乃至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我们需要加强对各种知识的整合理解和灵活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应对综合问题的策略。此外,还需要对以往大考表现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寻找对策。

3.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

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高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人生道路上有风有雨,有阴有晴。对此消极待之,则是苦是怨,愁煞人也;而积极相对,就可视之是情是趣,就像苏轼所说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了”,能给人一种澹泊宁静的情趣而回归到依然故我的纯真境界。宋代周密《酹江月》中的“如此江山,依然风月”,纵然世态冷暖炎凉,可那只不过是一时的风雨与晴空;归根结蒂,还要回复到依然风月的本真去。

心理学课堂:

1.克服内心恐惧,相信自己可以。

2.失败乃成功之母,就算真的失败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下一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