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欢欢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一点也不着急。妈妈在一边使劲催着:“欢欢,快点,妈妈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欢欢好像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个煮鸡蛋。“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欢欢妈妈不停地叹气,但是也没有办法。晚上,欢欢的妈妈生气地把早上欢欢不快点吃饭的事告诉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欢欢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其实他们两个都忘了十天之前给孩子写好的行为规范了,上面第一条就是做事不拖拉,否则罚站。
规矩其实就是规则。我们的社会需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受害的不仅是家长,更殃及孩子本身。爷爷奶奶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两代人可以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案例中的父母就是没有给孩子树立好规矩,才出现了让人如此头疼的情况。
☆专家支招
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随着儿童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会给未来造成许多障碍。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该给他立规矩,让他从小就明了是非曲直,以免误入歧途。那么怎样给孩子立规矩呢?
●要把规矩讲清楚
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家长不能给孩子传达模糊不清的信息。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在立规矩的时候,大人不要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告诉孩子必须怎样做,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也许大人讲的道理孩子一时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家长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孩子的态度会让孩子信任长辈的判断,顺从大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遵守规矩。
给孩子订立规矩最好简单易懂,这样孩子也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强,订立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孩子遵守,只能让他更糊涂。对于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让孩子客观地看待这些自己并不太懂的规矩。
●大人孩子都要严格遵守
家长共同立下的规矩,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要让孩子严格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能允许。在这可以,在那不可以,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家里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甚至无所适从。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大人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爷爷奶奶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挑拣拣,不浪费粮食。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都使用文明用语,不能老人动不动就张口说粗话,还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
●适当放宽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孩子偶然的一次“放纵”也不会养成什么坏习惯。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可以偶尔“放宽政策”。比如,在给孩子立了诸多规矩之后,也可以让孩子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偶尔看一会儿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让孩子放松一下以减轻压力,从而在以后更加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矩。
●让孩子体验“放纵”
立了规矩之后,有些事情爷爷奶奶倒是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比如让孩子早睡,孩子非要晚睡,就可以顺从他一会,孩子睡得太晚,早上肯定醒不来,半天都打不起精神,孩子吃到苦头以后爷爷奶奶再跟孩子强调一下晚睡的后果,孩子就不会再这么放纵和破坏规矩了。
●不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
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和,不要把孩子平时的一些调皮的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大人身上泼水搞破坏等等事情都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而不是严重的所谓错误。对此家长会孩子进行简单地引导就好了,没必要太在意。
●慎用惩罚手段
孩子破坏了规矩,动用武力是千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愤怒和仇恨的种子。在用其他的惩罚手段时,爷爷奶奶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最好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如果是把手枪对着别人发射,我就没收它,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大人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根本不会实行。
●形成遵守规矩的概念
给孩子立规矩不能急于求成,要顺应孩子能力的不断发展而增加难度。美国很多家长都是把家规贴在墙上:尊重家长,自己整理玩具,脏衣服自己洗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脑子里形成遵守规矩的概念。
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
在孩子面前,权威代表的是足够的尊重,有效地沟通和正确的规则不是毫无理由的训斥和打骂。
孙子小明和小伙伴林林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生了争执,非要让李爷爷评理,李爷爷看了他们都怒气冲冲的样子,笑着说:“你们俩有意见,对我也有意见呀?”这种突如其来的发问把两个孩子都搞愣了,都异口同声地说“没有”,这时李爷爷说“那好,先把这个苹果吃完了再给你们评理,在吃东西的时候谁也不许说话。吃东西讲话不卫生”。等苹果吃完,两个孩子气也消得差不多了,这时爷爷及时地问他们苹果好不好吃?两个孩子都说“好吃”,李爷爷趁机说:“光吃苹果不行,得帮我把垃圾倒了。”等小明和林林抬着垃圾倒完时李爷爷才问“刚才打架对不对?”这时两个孩子都抢着承认是自己的不对,还心服口服地互相道歉,一场风波很快就化解了。
在孩子面前,权威代表的是足够的尊重,有效地沟通和正确的规则不是毫无理由的训斥和打骂。
孩子发生争执肯定会互不相让,有的家长只看见自己的孩子好,生怕自己孩子吃亏,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大人的威信也会丧失殆尽。案例中的雨过天晴的处理叫冷处理,这种化怒为喜的转移办法就是以知引人、以情感人、以意树人、以行练人。这既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也教育了别人的孩子。如果李爷爷一味偏袒自己的孩子,或者和其他孩子的家长争来争去,结果是既惯坏了自己的孩子,家长的威信也丢了。
☆专家支招
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等民主观念的提倡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开始平等地对待孩子。“权威”这个词似乎成了贬义词,成了“蛮横、不讲理”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家长因为怕权威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在养育中充当“权威”。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自己在家庭中越来越没有地位,越来越无法取得孩子的尊重,自己与孩子的沟通也成了问题。
很多时候爷爷奶奶想对孩子严厉一点又怕破坏了亲情,不过早地给孩子设下条条框框,希望他能自由自在地成长,孩子反而连吃饭都乱七八糟的,和家长想的结果根本不一样。
家长过度地响应了孩子的要求却忘记了孩子也需要被要求。如果家长丧失了权威,家庭教育也就不会特别有效了,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教育孩子就会事倍功半。因此爷爷奶奶既要爱孩子,又要要求孩子,要给孩子双向权威。
爷爷奶奶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权威要注意几点:
●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爷爷奶奶要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老大或朋友,在教育孩子时最好先听孩子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完。爷爷奶奶不要自说自话,不给孩子发言的权利和机会。最棒的家长要准备时刻回应孩子的发言,听孩子把话说完,再根据情况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孩子感到亲切和被尊重。
●爷爷奶奶做榜样
要想树立权威,爷爷奶奶本身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孩子越小家长的示范作用显得越重要。如果想让孩子做什么、怎么做,爷爷奶奶要自己先做到。
试想一下,如果爷爷奶奶白天打工晚上打牌,孩子肯定不会老老实实地写作业,家长整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孩子就不可能踏实地看书学习。那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是没有权威的。
●树立权威不等于打骂
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不代表要对孩子拳脚相加,“棒打出孝子”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如果孩子不听话,爷爷奶奶最好不要体罚孩子,因为我们要树立的是权威而非拳威!拳威下的孩子,要么太听话,要么太叛逆。因此,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爷爷奶奶千万不能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设定规则不放松
要想在孩子面前有真正的权威性,爷爷奶奶对于和孩子共同设定的规则就不能朝令夕改,要坚持不懈。不能随家长的心情和情景的变换而随意否定事先设定的规则,否则爷爷奶奶的权威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丧失。另外,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要求要有极强的克制力,永远不夸孩子不行,不鼓励孩子不行,可轻易夸孩子更是不行。不让他怕你不行,而让他太怕你后果更严重。在这方面爷爷奶奶就要灵活掌握了。
●亲近孩子
权威肯定不是让孩子怕家长,而是让孩子愿意亲近和信任家长,遇到事情第一个想到家长。权威无须强权,只需耐心细致地陪伴、理解和引导。在树立权威的过程中,家长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为孩子怕自己就有了权威,孩子就会听自己的。这其实是大大的误区。教育好孩子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了好的亲子关系,家长才有可能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与孩子的关系不好,家长就是有权威也是徒有虚名。因此爷爷奶奶要多和孩子亲近,尽可能地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强制性地要求这要求那,给孩子硬性的规定。
●态度要坚决
爷爷奶奶要如何让孩子听到一声命令就要赶快行动呢?只有坚定的语气才能让孩子顺从。如果有任何迟疑的口吻,爷爷奶奶的权威性就会受到动摇。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托,家长再怎么费唇舌解释也起不到作用。家长如果时常寻求孩子的意见或让他有选择权,其实会让孩子养成不服从的坏习惯。有时斩钉截铁地说:“因为就是这样!”“你必须这样!”要孩子学习服从,认可大人的权威。另外,用一些正面积极的引导,爷爷奶奶也会事半功倍,如孩子不去刷牙,爷爷奶奶可以这样说:“如果你马上去刷牙,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一起看书了。”这也是一种双赢的谈判方式。
●权威不强加给孩子
家长的权威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形成的,它是家长在和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爷爷奶奶最好不要单方面地、有意识地把所谓大人的权威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
对年轻人的教育方法不横加干涉
年轻的爸爸妈妈思维方式比较灵活,和孩子沟通比较方便,也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因此教育孩子都相对理智化,带孩子也比较科学。
亮亮今年上四年级,不久前家里因为他的学习上的问题,爸爸和奶奶也出现了分歧。
那天中午,亮亮本来想要出去玩,奶奶怎么拦也拦不住,就这样亮亮在外边玩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晚上六点多才回家。在亮亮回来之前,爸爸已经回来了。一进门,奶奶小声地告诉亮亮他爸爸已经回来了,让亮亮做好两种心理准备:一是挨罚,另外一个就是赶快写作业。爸爸看到亮亮脏兮兮地回来,作业也没写,气得让亮亮去罚站。这时候奶奶赶忙跑进来把亮亮拉到一边,还大声地对亮亮爸爸喊:“你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不也长得挺好吗?”亮亮爸爸罚也不是,不罚也不是,尴尬地愣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