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通世界未解之谜
10707900000028

第28章 军事秘闻(4)

但当曾氏后人所存的“原稿”的出版后,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荣孟源就断定这份“原稿”是“曾国藩修改后重抄的冒牌货”。他的理由是这样的:根据其他史料记载,李秀成的自述一共写了9天,每一天若干页。按照常理,全文应该有8个间隔,但是今天所见的《李秀成自述》“原稿”的影印本看不出每天的间隔;根据很多材料的记载,李秀成当时写了5万多字,然而今天的“原稿”影印本却只有36000多字,影印本显然是删节后的抄本;另外,“原稿”的影印本中很多字违背了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的,且出现的次数很多,不能看成是简单的笔误。

针对荣孟源的意见,陈旭麓等人也提出了反驳意见,他们坚持认为“原稿”不是冒牌货,是李秀成的真迹。

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则认为《李秀成自述》不可能是原版,他说:“如果像曾国藩这样一个肆无忌惮的卖国贼官吏竟然会不去充分利用被俘的李秀成来进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绝对不可思议的。”

正是因为李秀成曾经是一个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所以人们更是希望有一天能了解《李秀成自述》的真伪,从而论断他的功过。

19、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历史告诉我们,由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造船舫,致使了北洋水师的战败。而《军人生来为战胜》的作者金一南却提出了一个让人们惊讶的质疑:史实证明,无论是经费还是硬件装备,北洋水师一点不比日本的联合舰队差,为什么却打了败仗,彻底消失了呢?

有学者进行了仔细考察后发现,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1亿两白银,年平均300万两。日本政府从1868—1894年26年间向海军的总投入只是同期清政府投入的60%!

就硬件装备方面来看,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也正是因为如此力量对比,清政府才毅然对日宣战。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这确实值得人们深思: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舰队?

有人认为,是满清的政治导致了北洋舰队的结局。清政府没落的专制体制下,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认为要打压和防备兵权益盛的李鸿章。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也就不惜削弱北洋海军。海军则成为了政治角逐中的筹码,其发展无人重视,最后是的兵力渐弱,毁于日军手中。

也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管理不善导致了水师的覆灭。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以后,军风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而作为高级统帅的李鸿章,也对这种视军纪章程为儿戏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是这种官员带头,无视规章制度是的水师实为一盘散沙,全然没有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北洋水师的作战的战术和管理除了问题。临战迎敌的时候,北洋舰队首先布阵就陷入混乱。刘步蟾摆的是“一字雁行阵”,而丁汝昌的命令却摆成掎角鱼贯之阵。而到了后来,更是各舰各自为战。另外,当丁汝昌受伤后,总兵中竟无一人替代丁汝昌指挥。命运攸关的4个小时的海战从始至终几乎没有统一指挥。

还有人认为,因为水师毫无土气,军士不服丁汝昌指挥是战争失败的原因。

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也许我们应该放开眼光,而不是把事情归结到某一个原因或某个人的身上。

20、两千国民党官兵南京山区神秘消失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集中20万军队在南京市周围,参加首都保卫战。武器设备匮乏的中国军队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寇时,损失惨重。尤其是远道赶来参战的川军某师,在与疯狂日寇的对阵中,几乎全军覆没。该师有一个团,因担任阵地侧翼对敌警戒任务,故一直未直接参战。防御战役失利后,为保住有生力量,该团2000多人向森林茂密的南京东南部青龙山地区撤退。然而,进入绵延十几里青龙山地区后,部队2000多人从此再无消息。

占领南京的日军司令部在战后统计数据上发现,有一国民党整团未被歼灭或俘虏,也未发现他们进入万国红十字会的难民区,日本人因此感到非常蹊跷。重庆方面也于1939年统计战况时也注意到此事,并曾派出专项组特别此事,但一直没有查清真相,最终不了了之。

后来有人推测这支部队可能分散突围了。据记载,当时的中国守军只有邓龙光将军所指挥的93军幸运突围成功,此外再没有任何一支中国守军冲出日军密不透风的封锁圈。再仔细分析一下日军当年的战役态势和兵力部署后判定,这支部队根本不可能突围成功。再退一步,全团突围出去,为什么没有一丝毫的信息呢?

这一事件一度引起外国媒体的关注,英国《观察家》杂志把此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个营的法国步兵在马尔登山地上的神秘失踪事件相提并论,引为20世纪世界军事史上的又一个谜。

也有人猜测,这支部队当时可能躲进青龙山区某处一鲜为人知的巨大溶洞,由于人为原因,如说敌机轰炸震塌了洞口,致使全体人员窒息而死;又或者,团队指挥出于突围逃生的战略思考,将部队主动化整为零,而很多人化作贫民逃出封锁圈……

近来,更有人猜测,这些人是否被外星球的高级生物劫持,从而消失在地球上。又或者青龙山区存在一处“黑洞”,而部队误入其中,再也无法走出……

许多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分析这个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丝一毫关于这支消失的部队的讯息。他们去了哪儿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21、科索沃战争中“特遣部队之鹰”计划缘何流产

北约为了制止南联盟对科索沃解放军的镇压,对南联盟进行了空袭。1999年3月,美国参与了北约的救济方案,美军参加了为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希望之光”特遣部队。为了实施对塞尔维亚人的空中打击,时任北约联军最高指挥官的金·韦斯利·克拉克要求美军派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待命,这项计划在美军中称作“特遣部队之鹰”。

然而,在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美国当局突然下令撤回“阿帕奇”。就这样,耗资数亿的“阿帕奇”在没发射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便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了。美当局为什么要取消原定计划?

为了探究真实原因,《今日美国报》记者达娜·普里斯特对驻欧美军40多位飞行员和指挥员以及包括7名四星上将在内的华盛顿高级国防官员进行了几个月的采访。答案似乎出人意料:最终导致白宫不让“阿帕奇”参战的是拉尔斯顿等人估计出的令人沮丧的伤亡人数。

一些北约和美国的军官认为,要是“阿帕奇”能够及时派上场,战争早就解决了。美国陆军部长卡尔迪拉谈及流产的“特遣队之鹰”计划时有些愤愤然:“某些人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思维在训练中死多少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战争中却绝对不能死人。他们给土兵们设立了一种错误的标准。”

然而,五角大楼官员现在都说,他们没有纪录当时争论的情况,也记不起是否提到过“50%的伤亡率”。但一位陆军少校寄给驻德国美军军官的密件中就有这个数字。按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些成员和五角大楼官员的说法,之所以取消计划,并不是过于担心人员伤亡,而是因为:“特遣部队之鹰”存在许多问题,它太脱离常规了,抵达阿尔巴尼亚太慢了,它不可能消灭足够多的敌方目标,从而彻底使战争进程改变。何况5月中旬,A-10飞机已经参战,“阿帕奇”就更没有参战的必要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特遣部队之鹰”终于胎死腹中,留给美国的是对一场主动卷入的持久战的不平。

22、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战机为何外飞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打响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每天出动7000架次飞机对伊拉克军事战略目标进行狂轰滥炸。面对多国部队的空袭,伊拉克战机并没有出击迎敌,而是从1月26日开始,先后有100多架飞机纷纷飞往邻国伊朗。伊拉克战机的动机何在?是为保存实力,还是空军的叛变呢?

西方新闻媒体曾对伊军战机外飞事件大肆报道,很多人更是对伊拉克战机外飞做出了种种猜测。

根据当时许多西方观察家的猜测和判断,这可能是伊拉克当局保持战斗实力所采取的一种韬晦之计。由于两伊战争刚刚结束,双方的敌对关系有所缓和。且海湾战争爆发后,伊朗即宣布中立以自保。因此,把一部分先进的战机转移到邻国伊朗境内保存起来。然,伊朗驻法国大使阿哈尼先后两次向外界否认两伊有过这样的默契或协议。

另有一些人猜测伊拉克国内的一起未遂政变可能是伊拉克机外飞的直接原因。前苏联某官方通讯社对于这一揣测也给予了证实: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表现不力,致使多国部队节节胜利,萨达姆颜面大失,遂杀鸡儆猴,将两名空军司令以“防空不力”罪处决。随后,一些属于这两位司令派系的空军将领及飞行员旋即发生政变,未果。政变败露后,牵涉其中的一部分官员即驾机出逃,寻求政治避难。

还有一些媒体宣称,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曾向驻科伊军和伊本土投放了大量的收音机和数以百万计的传单,规劝他们弃械投降。而战机出逃正是这一伎俩收到的效果。

伊拉克战机接二连三飞往伊朗也使美军有了猜测:外飞的战机日后是否会东山再起,后发制人,使美军腹背受敌。但是,知道战争结束,伊军战斗机并没有作出这一举动。

据西方军事观察家分析,截止1991年2月10日,飞往伊朗的伊拉克战机已多达145架。它们是“出逃”,或者出于“避难”,还是为了“日后反击”……至今这些问题还作为疑团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