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通世界未解之谜
10707900000033

第33章 考古传奇(1)

神奇的大地不知埋葬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把印迹留在了后世人生存的大地下。而考古,作为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项活动,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过去的故事。也正是因为考古学家的执着和坚持,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重现于世。

1、曹操墓之谜

历史上关于一代枭雄曹操的陵墓一直众说纷纭: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而史料对曹操墓葬记载又极为简略,因此1000多年来,曹操墓到底在那里,谜团重重。

2010年12月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英民宣布重大考古发现,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这一发现被当选为选“2009年十大考古发现”。

这座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为了及时有效的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专家认定男性遗骨应为曹操的遗骨。而随着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铭文随葬品,以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石枕的出现,称为了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但是,就在这一发现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墓主人身份的质疑。

中国盗墓史研究者公开质疑其真假,引起轩然大波。他从墓制形态、随葬物等方面认为,曹操墓的确认没有充足依据的。拿认定墓主身份的东西来说,“能认定墓主的东西,都具有惟一指向性,即所谓‘铁证’。比如墓志、随葬的印玺、铭文墓砖、惟有墓主生前才有的东西等。现在西高穴墓葬中出土的东西,没有一个是“惟一”的,都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解释。”

同时,倪方六更认为仅凭墓室清理出来的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来判定其中的男性遗骨是曹操是不充分的。

考古专家徐苹芳则认为,西高穴墓曾遭遇盗墓贼,在这种情形下考古发掘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足。

近日,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河南师范大学张国安在其新著《颠覆曹操墓》中,详陈安阳西高穴2号大墓之所以不能是曹操高陵的种种理由,并作出墓主人应是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的推论,质疑了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关于此墓的定论。

看来,西高穴村的“曹操墓”的真假还有待商榷,我们只能期待随着墓葬的进一步发掘,更多能够证明墓主人就是曹操的文物的出土。

2、僰人悬棺为何置于万仞绝壁

从春秋时期到明代万历年间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特立独行的少数民族--僰人一直我国四川南部的珙县境内耕作、生息、繁衍。在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的“僰汉大战”之后,这个部落从此就神秘地销声匿迹了,他们留给世间的只有高悬在离地高达百米的断壁悬崖上的265具棺材。

这些高高在上的“僰人悬棺”总重超过千斤,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其外形主要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

僰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呢?

专家们认为,按古僰人的意思,悬棺入云,是吸日月之精气。从科学上来说,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山水之间,他们对山水产生无比崇高的感情,死后葬在靠山临水的位置表明亡灵对山的依恋和寄托之情。至于把棺木放得很高,那是因为高处可以防潮保尸,并可以防止人兽的侵扰。

可是在无路可走,异常陡峭的石壁,古人由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的呢?对此众说纷纭。

“栈道论”认为,悬棺是通过修栈道运到悬崖上的洞穴中的。但工程量十分浩大,距地面几十米乃至上百米,这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地区是不可能的。

“吊装论”认为悬索下柩可以解决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崖的问题。僰人先找到安葬洞口,在洞口前架设数米长的栈道,棺木在峰顶就地制成,装殓死者后吊坠而下至洞口,再由人推进洞去。但山顶到涧谷一般均有一二百米,古人是用什么机械将悬棺放到洞穴口,又是如何将棺木推进洞穴的?

悬棺充满了永恒的神秘色彩,它作为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奇迹,载满了焚人的智慧。焚人为何悬棺而葬?在刀耕火种的那个年代他们又是如何置棺高悬?僰人的后来又有什么故事?这些谜没有人能够解答。

3、秦始皇陵墓的谜团

秦始皇陵墓位于西安市临潼县城东,背靠骊山,面临渭水。据《史记》记载,建设秦始皇陵墓历时37年。为造秦陵,当时征发了所谓的“罪人”有72万之多。

秦始皇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经勘察,面积达57平方千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千米,外城周长6千米,呈南北长方形。秦始皇陵墓至今还未完全发掘。正因此,它还存在一系列谜团,最主要的是这三点:

一、秦始皇陵墓的封土取自何处?

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如此体积庞大的封土取于何处,历来人们说法不一。

民间流传认为,封土堆的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秦陵上寸草不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复土骊山”;《正义》认为,封土是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水经·渭水注》记载:“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但至今这一问题还没有最后定论。

二、史料中记载的“旁行三百丈”究竟是什么意思?

《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修建秦陵地宫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的位置显得扑朔迷离。

有专家认为:“旁行三百丈”是地宫初挖点比原来计划向北移了700米。也有专家认为:秦始皇陵封土堆因南部紧挨骊山,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但都仅限于猜测。

三、秦陵司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还是东西走向?

司马道是帝王死后为其专修的道路,也叫“神道”。司马道一般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轴线,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

袁仲一、王学理等众多秦陵考古专家都一致认为,秦陵的司马道为东西走向,即陵园面向东。但也有专家认为,陵园南高北低,从对称角度讲,司马道东西走向说不通。

关于秦始皇陵众多谜团,我们只能期待考古专家们的努力了。

4、刘备究竟尸安何处

蜀国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到了白帝城。于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8月下葬。但是对于他最后身葬何处人们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刘备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他们的依据来自于陈寿的《三国志》。陈寿是蜀汉的观阁令史(从事文献档案管理工作),在蜀汉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刘备的葬处。《三国志》称刘备死后,尸体由奉节运回成都,后与吴夫人合葬于惠陵(今武侯祠内)。武侯祠博物馆的人在一次植树时,意外地在刘备墓的封土边缘挖掘的树坑中发现了许多蜀汉时期的砖。这从侧面证明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惠陵与刘备墓在成都的记载的可靠性。

也有人认为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反驳意见。他们认为,死在四川夏天的刘备,其尸体最多也不能30天不腐烂,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着臭气熏天的尸体,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跋涉,把刘备安葬在成都。基于上述分析,有的专家认为地处牧马山、彭山脚下的莲花村才是刘备的葬身之地,而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刘备的“衣冠冢”。

还有人则认为刘备葬于奉节。南宋学士任渊所作《重修先主庙记》中说,成都惠陵只是弓剑墓,不是真墓。郭沫若也认同这一说法。

考古专家袁东山也认为,从文史资料记载来看,刘备葬于奉节的可能性极大。但是不同意社会上流传的刘备葬于奉节县城一座宾馆下的说法。他认为三国时没有把墓地建在城里的习惯,诸葛亮也不会把刘备的遗体安放在人群集中的县城里。所以刘备墓有很大可能在奉节,但肯定不在奉节县城里。

而就在2010年,有出来了一种新的说法,刘备葬在眉山市彭山县牧马乡莲花村。眉山市文体局调研员王晋川认为,古代皇帝下葬,除非是特殊原因,要么是葬在家乡,要么是选一块风水宝地,牧马乡莲花村皇坟的风水、地理位置、环境等都胜过武侯祠,刘备墓在彭山的可能性大于在武侯祠的可能性。眉山市诸多文物专家、收藏界资深人士均支持这一看法。

刘备遗体究竟葬于何处?这是若干年来众多三国迷关心的一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得到定论的谜题。

5、唐僧尸骨之谜

唐僧,法号玄奘。公元627年,他离开长安,开始西域之行。17年后,行程5万里,从印度取回厂经卷。回国后,又用20年的时间进行翻译,直到去世。而奔波一生的唐僧,在其死后,遗骨也是历尽劫难,部分甚至下落不明。

唐朝末年,大军阀朱温为了把政治中心转移到洛阳,下令拆除长安所有建筑物,保存唐僧尸骨的兴教寺也未能幸免。由于有僧人抢出了唐僧的部分遗骨,才使这位高僧的遗物没有在世界上彻底消失。

宋朝仁宗年间,南京天禧寺有位叫可政的和尚去陕西终南山紫阁寺,得到了唐僧的头顶骨,迎回南京。他在天禧寺建了一座石塔,把唐僧的头顶骨安葬在塔下。到了明朝,又在后山土堆上修了座三藏墓塔。

到清朝末年,寺和塔一起被毁。而在风雨飘摇满清政府,内忧外患的人们也都无心过问唐僧的遗骨了。1942年,《申报》突然登载了一条消息:“日本高森部队于南京中华门外建筑稻垣神社时,发现报恩寺旧址内埋有玄奘法师遗骨及佛像铜匣等,并有宋天圣五年和明洪武十九年两部葬志。”事实上,唐僧的头顶骨确实落到了日本人领军稻田大佐手里,并且打算运到日本。

南京市民因为《申报》了解到了这一情况,立时群情激愤地要求汗精卫“政府”出面干预此事。而此时,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屡屡失利,汪精卫正在为自己的前途惴喘不安,于是想利用此事笼络国内人士。于是派人和日军交涉。最后,日本人勉强答应把头骨分给汗伪政府一半,汪精卫随后在南京九华山上建了一座三藏塔,把半块头顶骨安葬在塔下。

而对另外半块头骨的下落仍是众多纷纭。有人认为,一说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接收了那半块头骨,解放后收藏在灵谷寺玄奘法师纪念堂里。也有人说,半块头顶骨被运到日本,1956年送到台湾,如今供奉在台湾日月潭玄奘寺三藏塔。

至于那种说法才是真实的,也许只有玄奘本人才能了解了。

6、火药发明之谜

关于中国火药史的研究,经国内外学者的努力,近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冯家异就考证出:唐代中国炼丹家无意中发现火药的原始配方。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的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

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记载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中国学术界由此认为火药的发明不迟于公元808年。但作为火药最主要的原料--硝的熬制地点在哪里?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专家们。

2003年,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质丁程勘察院、四川省绵阳市文物局等单位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对四川绵阳江油市的老君山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队在老君山地区人工开凿的山洞中,发现了排列有序的用来生产的硝池,以及堆积如山的下脚料、废弃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通过对山洞内的硝池、灶台、水槽的考察,专家认为当时提炼硝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初步推算出一担土可以提取8~12两硝。

考察组的专家初步确认:老君山的这些洞穴是为了采硝而开凿,时间不会迟于清代以前。

同时,专家们也发现老君山周围物产有限,交通不便,却汇集了江西、广东、福建、湖北、湖南、陕西、浙江等省的会馆,因此一致认为,极有可能是经营硝的各省客商云集这里,并建起了各省的会馆。

专家们还认为,四川是中国本土教道教的发祥地,两汉前后道教炼丹盛行,火药又是道教的发明,而老君山的深山密林中至今有宋代修建的4座道教教观,这其中一定有必然的联系。而作为火药基本原料的硝、木炭、硫磺,在当地也都一应俱全,具备了火药生产的基本条件。

但是,现在仍没有完整的证据来能论证老君山就是中国火药的发明地,并且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开采地。人们只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考古学家和各界学者的身上了,希望他们早日得到更多的关于火药发明的资料。

7、“妇好”墓之谜

1976年5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考古工作者,在小屯西北高岗地的殷墟宫殿建筑基址下,意外的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墓葬。这在数十年的殷墟考古发掘中前所未有。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考古工作者通过出土的实物最终断定,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商代”中兴之王”武丁的妻子,历史上最早的巾帼将军--妇好。

“妇好”是商王朝武丁的一位皇后,她美丽动人,能征善战,为武丁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武丁的厚爱和尊敬。“妇好”死后,武丁非常悲痛,十分怀念这位文武全才的皇后,他破例的将“妇好”埋在殷宫殿区的西南隔,还随葬了大量的青铜器及大量玉器。被发掘的商王朝“妇好”大墓的奢华程度,就是有力实证。

然而,自从1976年妇好墓被发掘以来,人们还一直存有一个巨大的疑惑:为什么她的墓会出现在商王的宫殿区,而不是传统的王室墓葬区域?

随着陵寝的进一步发掘,人们的疑虑也在加深。

商代国王的一座座大墓都成了荡然无存的空穴,何以妇好的陵寝完好无损地保存了3000多年?妇好的墓与丙组(祭坛)的建筑最近,难道这与某种冥界的安排有关吗?又或者如《周礼·冢人》云:“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妇好并非正常死亡,而是另有隐情?

妇好显然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匆忙下葬的,这从墓制较小、没有墓道可以判断。在妇好死后多年,国王在一次匃祭中祷告:“马上就要与敌国开战了,请妇好在天国一定要现身显灵,保佑我们大获全胜。”难道这场战争是血亲复仇,复仇的对象就是杀害妇好的元凶?

有一小块龟甲残片出现了断断续续的文字:“出贞……王……于母辛……百宰……血。”妇好的夫君用敌酋的血祭奠爱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