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通世界未解之谜
10707900000034

第34章 考古传奇(2)

然而,这一切仅是猜测,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确曾有过这样一位女性,她不仅赢得了国王真挚的爱情,也赢得了子孙的爱戴和国家的尊崇。

8、越王勾践剑之谜

1965年,考古队湖北省荆州市望山一号墓进行发掘时,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这把长剑保存完好,剑长55.7厘米,出土时寒光闪闪,剑刃仍很锋利。剑身满布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剑柄、剑格乌黑,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

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随着剑的出土,人们不禁有了更多的关注: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绚丽的菱形暗纹是如何产生的?古人采用何种精密技术铸出剑柄上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个同心圆?

从剑身上有规则并向内凹的黑色菱形花纹判断,这种黑色纹饰是在制剑时有意识加工出来的。经国家批准于1978年将越王勾践剑专程送到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对该剑进行无损伤的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发现剑刃成分为:铜80.3%、锡18.8%、铅0.4%、铁0.4%。黑色菱形花纹及黑色剑格的成分分析中,除显示锡、铁含量略有增高以外,还有含量不等的硫。

1978年,学者又对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黑色纹饰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此黑色纹饰处除含有铜锡合金以外,还含有硫化亚铜(Cu2S)、硫化亚铁及铁锡合金(FeSn2)。经过多次试验,科学家们推测,越王勾践剑等表面黑色部位是用硫粉处理而形成的,其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则可能是剑身硫化处理后再对其表面进行抛光而留下黑色菱形纹饰。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溶点大约在4000℃。

谁能想象,本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竟然会出现在公元前二百多年以前?古人精密的铸剑技术源渊何来呢?越王勾践剑中的谜团越来越深了。也许我们只能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

9、古罗马的“化妆品”之谜

21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一处古罗马神殿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一个直径6厘米的筒状金属盒子。考古学家对盒子的质地进行检测后发现,它是纯锡制成的,在盒子的外部还有一些细小的凹槽。盒子的做工非常精湛,它的上下两部分结合得天衣无缝,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当圆柱形盒子被打开时,考古人员发现盒子里面装的是半盒白色膏状物质,并充斥着一股刺鼻的硫磺味。令人惊奇的是,盒中的物质虽然在泥土中埋藏了这么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质地。由于是初次发现,人们都存在疑问:这种膏状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呢?

负责这次研究的理查德·埃佛谢德教授称:对这个罐子的化学分析显示,盒里的护肤面霜至少含有40%的提炼过的动物脂肪,也许是从牛或羊体内提取的,它们与40%的淀粉和锡氧化物混合在一起。至于淀粉,当代美容治疗中仍在使用。

他们推测,这也许是某种粉底霜。因为这种盛放在罐子里1800年之久的膏状物质是由精制的动物脂肪和锡氧化物所组成。它还含有许多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化妆品原料成分。古罗马时尚界女性应该非常崇尚使用这种粉底霜,她们可能先用它来打底和进行基础护理,在此基础上再化妆。

研究人员对“古董” 粉底霜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是动物脂肪、淀粉和氧化锡。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古罗马人就已经意识到在制作化妆品时经常使用的铅是有毒的,于是使用了用氧化锡来代替铅的方法。

人们惊奇的是,当时的古罗马人为什么会拥有如此高超的化妆品研发技术呢?也许只有天性爱美的古人才能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了。

古罗马的“化妆品”

10、惊人的图坦卡蒙陵

图坦卡蒙陵寝的发现可谓是埃及考古工作成就的顶峰,这一伟大的发现多要归功于与一位名叫霍华德·卡特的英国考古学家和资助他进行发掘的卡纳冯勋爵。

1903年,卡特前往埃及。1906年,他自己着手进行考古挖掘工作。一开始,他们选定了王陵谷里一小块面积准备进行挖掘。一冬的挖掘工作后,卡纳冯和卡特基本清除了表层地面的碎石堆,并挖到拉美西斯六世的墓。可是接下来两冬的挖掘工作没有真正的收获。

于是,他们决定挖掘最后一个冬季。这次挖掘的地方,是卡特6年前就应该集中挖掘的目标。他们拆去工房,清走覆土,立刻看到图坦卡蒙墓的入口,这是埃及最为豪华的陵寝。

1922年11月24日,工人们清出了最后一级石阶。卡特走下16级石阶,打开了陵墓的大门。他们看到了惊人的财宝。而最让卡特振奋的是图坦卡蒙石棺的出土。

图坦卡蒙石棺全棺用一整块质地细密的黄色石英岩凿成,重约1吨。打开石棺,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具“人形棺”的棺盖,上面仰卧着那位年幼的国王的金像,那黄金像初出熔炉一样亮得耀眼。金像的头和双手铸成立体的,身体用浅浮雕,周身装饰极为华丽,双手交叉,握着象征王权的钩和连珈,上面用蓝釉镶嵌,脸用纯金铸成,眼睛是霰石和黑曜岩做的,眉和眼睑是大青石玻璃做的,脸上表情严肃而淡漠,但栩栩如生。

棺材是三层套棺,人们对于出奇的套棺感到新奇,但更多的是无法理解。更让人们无法理解的是图坦卡蒙的遗体。

这位法老的干尸既豪华又可怕。尸体上浇灌了大量的油膏,这些干硬的油膏把寿衣紧紧地粘在尸体上。干尸头部和肩部盖着的一个黄金面罩却金光闪闪,显出帝王的尊严。当人们窥视到法老真面时,他们发现法老脸上靠近左耳垂的地方有一道致命的伤痕。这道伤痕证明图坦卡蒙法老果然未得善终。

这不禁让人们联想到了关于年轻的国王与王后暴死的传说。而这个金室玉椅、珠围翠绕的墓室却没有给这段带有血腥味道的历史提供多少线索。

也许,在这个黄沙吞噬的荒原下,会埋藏着更加令人惊心动魄的证据,而谁又会是揭开这个谜底的人?

11、土耳其的“地下迷宫”

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位于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这里遍布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堡。而真正使卡帕多基亚闻名世界的是这里地下城市的发现。迄今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大约36座地下城市。

1963年,卡巴杜西亚高原上一个名叫德米尔的农民掘地时在自家院子底下发现一个洞口。在村民协助下,他架着梯子进入井口似的入口,穿过8层过道,见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地下城镇。这个“地下迷宫”的出现,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它是历史上哪一代人所建?他们为什么住在地下?是躲避天灾?还是外敌的侵入?这些尘封于地下的废城埋藏了怎样的文明呢?对此,人们众说纷纭。

当地有人认为这里曾是基督教信徒的避难所。据记载,在基督教早期,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为了寻找避难之地来到了此地。最早的一批大约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以后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然而,考古学家发现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建造者,因为在他们到来之前地下城市就已存在。

虽然人们对地下城市到底的修建者推测很多,但终无定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带的地基是由凝灰岩构成的,因为附近就是火山群。地下城市大多是超过13层的立体建筑。在最底下的一层,人们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

闪米特人是一支古老的神权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他们曾经在这一带生活过。那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修建这些地下城市?他们为什么要躲避在地下?

有人认为一个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对敌人的畏惧。但如果真有敌人,在地面上,他们也能看见地下城市里厨房里冒出的炊烟。那这是不是表示人们恐惧的不是地面上的敌人,而是能飞行的敌人。

当然这是有些根据的,据闪米特人在他们的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的记载,我们知道所罗门大帝曾经利用一只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器现象产生恐惧,所以每当它来临的时候,人们就逃进地下城市。

当然这种说法也仅仅是一种推测。人们至今仍不知道土耳其迷宫般地下城市的真正用途,但它的神秘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12、“女妖的诅咒”的海底墓群

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考古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在西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近海区域内的珊瑚礁群内,有一处用石柱群围起来的神秘的海底墓群。

据当地人说,这里是历代酋长的墓地,因不愿意外入侵扰亡灵,所以将坟墓建在活人难以进出的海礁中。

1920年,日本生物学家、东京大学教授杉浦来到了该岛。当时的密克罗尼西亚是日本托管地,为了揭开海下墓地之谜,他的随行人员抓来了一名酋长,逼他说出墓地的秘密。酋长被迫说出了进入墓地的秘密通道,但几天后便遭到雷击身亡。

杉浦依酋长之言从秘密通道进入了一个海底坟墓,并且获得了墓地的第一手资料,回来以后杉浦就开始研究海底墓地之谜,但不久,他突然暴病而亡。杉浦家人只好委托历史学家泉清一教授续编译遗稿,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泉清一教授也突然死亡。大家想起了杉浦生前对所说的“海上女妖的诅咒”,说凡是想对这墓地进行研究的人必然会暴卒而死,吓得研究者将所有资料全部焚毁。

几年后,有一位不信邪的德国考古学家伯纳筹备了物资和人员来到这里,准备进行发掘。但是就在他准备动工的前夕,伯纳突然暴毙了。

难道这里的海底墓群真的存在“女妖的诅咒”?否则,这一连串奇异的事件又要如何解释呢?

最近,美国的一个科学调查小组来到了该地,并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探测仪器和雷达设备,通过对石柱样本的碳化测定,科学家认为其建造年代为公元1200年左右。石柱与岛北的火山玄武岩相同,由此推测,石柱的材料来自岛北的采石场,就地加工后运到此处安装。在公元12世纪该岛的统治者是兴盛的萨乌鲁鲁王朝,当时岛上总人口约3000人。

据调查小组估计,如果要在200年内完成规模这样庞大的工程,至少需要动员1万名劳动力。而当时岛上全部可以使用的劳动力还不足1000人。

这就使人们更加疑惑了。也许我们只能期待未来的考古学家能战胜“女妖的诅咒”,取出墓中的棺木和随葬品,为我们的谜题寻找到正解。

13、谁是泰姬陵的设计建造者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邦亚格拉市郊,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陵墓。它始建于1631年,每天动用2万名中亚各地、波斯、土耳其、印度和欧洲国家的工匠,历时22年才完成。

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泰姬陵作为陵墓建筑中的典范,一直被人们所瞻仰和称颂。人们对泰姬陵的兴趣不仅仅来自于皇帝和泰姬的浪漫爱情,还有它那神秘的设计者和艺术风格的流派归属也让人们有了众多猜疑。

数十年来,《大英百科全书》的作者一直认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贾汉皇帝。主要设计者是波斯人(一说土耳其人)乌斯泰德·伊萨,由他负责全部事务,没有一个印度人参与构思。

然而,英国旧牛津学派的印度史学家密斯则认为泰姬陵是“欧洲和亚洲天才结合的产物”。他推断,意大利人吉埃落米莫·维洛内奥和法国建筑师奥斯汀·德·博尔多等诸多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大师均参加了设计。

但印度穆斯林史学家莫因·乌德一丁·艾哈迈德在1904年写的一本题为《泰姬陵的历史》中完全否认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兰艺术的建筑物是出自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构思。

而已故的印度著名史学家马宗达则认为,泰姬陵是一座具有典型印度特色的建筑。首先,从泰姬陵的平面图来看,其主要建筑风格并不完全是创新的,它与苏尔王朝舍尔沙的陵墓和莫卧儿胡马雍的陵墓,在建筑上有师承关系;其次,建筑材料--纯白大理石及其上面的宝石镶嵌工艺水平而言,在西印度的拉杰普特艺术中早已存在,这不能完全归功于波斯的影响。

至今,还有这些看法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至今仍然还是未解之谜,但泰姬陵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14、金字塔的建造之谜

谈及埃及,就不能不说代表其灿烂文化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建筑群--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这些金字塔由于修建时期在5000—6000年前,目前没有发现任何记录它建造的文字,但它们却在建筑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种种离奇、有趣的不解之谜。

特别是位于开罗西南郊的胡夫金字塔,它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由230万块巨石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要走1千米的路程。胡夫金字塔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的,这种构造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另外,金字塔还巧用力学原理,使用三角形将100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均匀地分散开来。

如此高超的建筑技巧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更让人疑惑: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机器和什么技术,把这块岩石地带整平的?建筑师是如何挖掘通向地层下的隧道的?他们如何使光线渗入内部?

多年来,人们认为,埃及金字塔是由埃及的劳动者用手工建造的。当时的劳动者借助于畜力和滚木来艰难地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每批10万人,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历经20多年的劳动才换来胡夫金字塔的建成。

但很多考古学家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根据金字塔的建造规模,有关专家估计,在修建大金字塔时,埃及居民至少应有5000万,否则难以维持工程所需的粮食和劳力。然而,据历史资料统计,在那个时期,世界总人口才有2000万,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建造金字塔的石块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到吉萨沙漠去的。这些石块大的有40吨,小的也有2.5吨,仅胡夫大金字塔就用了230万块这样的石块。从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他们怎么能运输如此又重又多的大石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