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通中国未解之谜
10709000000018

第18章 后宫秘史(5)

从野史、诗词到舞台,绘声绘影大肆渲染,竞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诗词、戏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编造的,但发展到排除史实、以假乱真的程度,就有问题了。以下,我们暂还按习惯称其为香妃,看看她的真实生平。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诞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贵族首领)图尔都。

乾隆二十年五月,清军进军伊犁,二次平定准噶尔叛乱,解救了被准噶尔拘禁的叶尔羌、喀什噶尔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两年以后,小和卓木杀死了钦派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称巴图尔汗,大和卓木也据守喀什噶尔,两相呼应,称雄南疆,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清。

此后,图尔都台吉等不愿归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军,于乾隆二十四年,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乾隆二十五年,图尔都等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户在平乱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应召陆续来到北京,拜见高宗皇帝。

乾隆令他们在京居住,并派使者接他们的家眷来京,封图尔都等为一等台吉。图尔都27岁的妹妹也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即香妃)。显然,这是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实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联姻。

香妃的俊俏和异域情调进一步赢得乾隆皇帝的垂爱和信任,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太后懿旨,将她由容嫔晋为容妃

乾隆携香妃等六位妃嫔东巡,游历泰山,拜竭孔庙。由于乾隆三十一年乌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声称不再立后;乾隆四十年,皇贵妃又被赐死,因此,到这个时候,容妃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容妃已48岁,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离世,享年55岁。

香妃的故事历来非常迷人。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送与乾隆。但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最后被太后赐死。死后,将其运回家乡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然而传说再引人入胜,也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21顾命大臣犯了什么罪

慈禧太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她受过一定文化教育,通汉文,浏览过史书,因此经常出入力、理政务的殿阁,帮助身体虚弱的咸丰理政,参与政事。

3年以后的咸丰十年,慈禧随咸丰帝逃往热河。她以果断的判断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渐渐崭露头角,表现出了在政治上的野心。咸丰帝惊讶、钦佩之外,日益对那拉氏的参政感到恼火。逃奔热河以后,辅弼大臣肃顺乘机进奏,力劝咸丰像汉武帝那样立太子而杀太子的生母钩戈夫人,除掉那拉氏以绝后患。咸丰懦弱不忍,对此犹豫不决。但这件事却使那拉氏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唯恐哪一日有不测之祸降临。

l861年11月2日(咸丰11年9月30日),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改“赞襄政务”为“垂帘听政”,从此统治清王朝近50年。

政变就要流血,同年11月8日,由咸丰皇帝临终前任命的8个赞襄政务大臣中的3位御前大臣被杀:载垣、端华赐令自尽,肃顺为斩立决。

杀人是要有理由的,究竟给肃顺等人加什么罪名呢?拟旨时遇到了难题。初欲照和珅例罗列罪状。查抄结果却发现肃顺各处家产总计不及20万,只有和珅的五百分之一,还不到奕訢财产的十五分之一,致使奉命拟稿的曹毓瑛“思索竞日,周纳无词”,觉得实在无法以贪污纳贿罪惩处肃顺等人。慈禧太后只好在其它方面大作文章,最后终于想出如下3条主要罪状:

一是造作赞襄政务之名,诸事擅自主持,且抗拒垂帘建议,目无君上;这一条是扣到肃顺等人头上的不实之词。赞襄遗诏至今犹存,造作之说根本无从谈起。且肃顺在代理的诏书中说:“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之礼,朕何敢易祖宗旧法?”对此慈禧、奕訢等人谁也无法提出一条可以驳倒的理由。

二是肃顺擅坐皇帝的御位,擅用行宫内御用器物;这一条更是子虚乌有,人证物证皆无。

三是把持一切事务,于传取应用物件,抗违不遵;这一条却查有其事,说成大白话就是:当日肃顺竟敢不给慈安和慈禧两位娘娘饭吃,这难道还不该杀?:

1860年9月22日,英法联军兵临城北京下,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在肃顺等人的劝说下,匆匆布置恭亲王留京与夷人周旋,自己旋即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逃难不能叫逃难,得换个词儿,于是就用了“秋狝”的说法。

此次逃难,路上花了8天时间。皇家排场大,逃难也不例外,帝后以外,宗室、宫女、太监、大臣加上卫队,足足几千号人。由于没想到英法联军这么快就能打到北京,甚至都没想过万名联军竟能突破十几万“八旗精锐”的防线。准备工作自然很不到位,途中所需的食物储备尤为不足,不敢奢谈让大家都吃好,至少要做到尽量调剂,别出现饿死鬼,这便是逃难指挥肃顺的首要任务。

当然,再苦不能苦皇帝,肯定得让咸丰皇帝吃饱、吃好;其次得让慈安、慈禧两位娘娘也吃饱吃好。可是,肃顺只让天子一人享有免于物质匮乏的自由,其他人都得遵守紧衣缩食的战时规定。于是,出现了慈安、慈禧“不得食,唯以豆乳充饭”的局面。更可气的是,肃顺借着给万岁爷解闷的机会,与咸丰同进御膳,酒足饭饱之余,却对饿得奄奄一息的二位娘娘视若无睹。娘娘们实在扛不住饿了,乃向他下达改善伙食(“传取应用物件”)的懿旨,如前所述,肃顺竟“抗违不遵”,愣没让姐俩沾到半点油星。

肃顺在逃难的路上拒不给娘娘饭吃的恶行严重损害了两位太后的身心健康,令她们终生难忘。但没想到的是,一年后,这等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事倒成了立斩肃顺的一条过硬理由。努尔哈赤亲侄,清朝开国勋臣,铁帽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敢与太后争高下,敢和洋人拍桌子,敢称旗人混蛋多的御前大臣——肃顺,就这么完了。

十一月十一日,举行登基大典,次日,慈禧便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

22史上第一个和皇帝离婚的女人

“我要离婚。”有个女人轻轻地说出这句话,声音不大,却把中国最后一位封建皇帝溥仪吓了一跳,也顺便给了当时名存实亡的清朝皇室一记难堪的耳光。

这个敢说话的女人是清代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淑妃,名为文绣,为满族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她因为掀起了轰动全国的“皇帝离婚案”而被世人熟知。

1921年初,文绣刚过11岁,宫里传来要为已退位但仍保留帝号的溥仪选择皇后的消息。因文绣祖上是已入旗籍的蒙古族贵族,符合候选条件,文绣的五叔华堪(在清末也做过吏部尚书)来和蒋氏商量,要给文绣照个相片送去参选。

据文绣的堂侄女傅嫱的回忆文章《末代皇妃文绣的一生》说:“蒋氏回家告诉文绣,文绣坚决不从,曾一度想寻死。最后在蒋氏和我爷爷(即五叔华堪)的说服下,只得去照了相片,送交内务府。”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共四张。在我看来,四个人都是一个模样……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

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这是敬懿太妃(同治皇帝遗孀)所中意的姑娘。这个挑选结果送到太妃那里,端康太妃(光绪皇帝遗孀)不满意了,她不顾敬懿的反对,硬叫王公们来劝我重选她中意的那个,理由是文绣家境贫寒,长的不好,而她推荐的这个是个富户,又长的很美。她推荐的这个是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名婉容。”

“可是敬懿和荣惠两太妃又不愿意了。不知太妃和王公们是怎么争辩的,结果荣惠太妃出面说,“既然皇上圈过文绣,她是不能再嫁给臣民了,因此可以纳为妃。”就这样,1922年11月30日,未满13周岁的文绣进宫,成了16岁的溥仪的淑妃。文绣进宫后,住在西六宫的长春宫。

长春宫曾是慈禧太后住过23年的地方,装饰华丽,陈设精美。但是文绣心情一直抑郁苦闷。

文绣1925年3月5日随溥仪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25日从天津住所静园出走,住进宾馆,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溥仪不愿闹上法院,遂经双方律师交涉“私了”,由溥仪付给文绣5.5万元赡养费。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体面,还于1931年9月13日在京、津、沪报纸上发布广告刊登“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23珍妃坠井之谜

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

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会下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国闻备乘》)清朝制度,妃子例银(工资)每年300两,嫔为200两。

珍妃用度不足,又不会节省,还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亏空日甚。她遂串通太监,侍宠多次受贿卖官。因为有利可图,当时太监中最有势力的数人均染指其中。慈禧曾当面拷问珍妃,并从其住处搜获记有其卖官收入的一本账本。由于树大招风,卖官鬻爵的不法勾当影响日渐彰显,引起了慈禧的强烈不满。

珍妃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十月,光绪帝奉慈禧皇太后懿旨,将瑾妃、珍妃著降为贵人(第七等),“以示薄惩”。珍妃被幽闭于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牢院(也就是常说的“冷宫”),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

《故宫通览》中说珍妃被囚禁的这个小院原是侍从下人居留的地方,珍妃入住后,正门被牢牢关上,打上内务府的十字封条,珍妃住在北房三间最西头的一间,屋门从外面倒锁着,吃饭、洗脸等均由下人从一扇活窗中端进递出。珍妃所食为普通下人的饭,平时不准与人说话。逢年过节或月初一、十五,这些别人高兴的日子,看守她的一位老太监就代表慈禧对她进行训斥。训斥在午饭时进行,老太监指着珍妃的鼻子列数罪状,珍妃得跪着听训。训斥结束,珍妃还必须向上叩头谢恩。

近年又有太监小德张过继孙张仲忱在《我的祖父小德张》一文中记述了珍妃死时的情形:当年八国联军攻到京郊廊坊时,宫内一片混乱,大太监命众太监全换上便装,“老祖宗(慈禧)也来到御花园房,在养性斋前换上了青衣小帽。这时老祖宗把珍妃叫来,让她换好衣服一齐走。不大一会,珍妃说:“皇阿妈,奴才面出天花,身染重病,两腿酸软,实在走不了,让我出宫回娘家避难去吧!”老祖宗仍叫她走。珍妃跪在地上还是不走。老祖宗回过身来大喊一声,叫崔玉贵把她扔在井里,崔玉贵立即把珍妃挟起来,不几步就是那井口,头朝下就扔了下去,随即便把井口堵上了。

综上所述,种种说法各持一端,至今也是个谜。但珍妃死后,引起了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