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移湖的提出者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
斯文·赫定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但对此质疑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但也有人认为罗布泊从来就不是个游移湖。卢支亭先生认为罗布泊由于受湖盆内部新构造运动和入湖水量变化的影响,在历史上常出现积水轮廓的大小变动,此种变动本来是一种自然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不能称之为游移湖或交替湖。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地貌组通过对罗布泊进行实地调查和卫星照片分析,证明罗布泊从第四纪以来始终没有离开过罗布泊洼地,虽然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古代水文条件的改变以及最新断块运动而导致其水量的涨缩,但它始终是在湖盆内变动,湖水从未超湖盆范围以外的湖面。
罗布泊在水面涨缩变化过程中,除了最重要的结构因素、古代水文因素,还有人为因素。进入阶级社会,一些河道的改道总是以人的因素为主的,特别是干旱少雨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的改道,如果不与社会联系起来,从人与自然的相处上面寻找原因,是难以找到正确的答案的。
从目前看,以上两种说法似乎各占其半,势均力敌,不管这个谜底究竟是什么,我们都应该好好思考,如何不要让短期的人为行动破坏自然的规律,怎样做才是对自己、对自然、对子孙负责的行为。
10“魔鬼城”没有魔鬼
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
新疆有两座“魔鬼城”:一座在东准噶尔克拉山区,另一座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乌尔禾。每当夜晚来临时,就会有鬼哭狼嚎的声音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入城中。这时就会有狂风带着黑云,挟沙携石在城中东奔西突……整座城堡笼罩在一片可怕的黑暗里。
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兽形态各异的景观、令人眼花缭乱的陡壁悬崖、以及混迹岩砾中五光十色的玛瑙、随处可见的硅化木、枝叶清新的植物化石,偶尔可获得象恐龙蛋化石的小圆石头,海生的鱼类化石、鸟类化石,当夜幕降临时有时会听到鬼哭狼嚎令人发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们称之为“魔鬼城”。
这么可怕恐怖的“魔鬼城”究竟是谁“建造”的呢?
科学家在进行了一番科学考察后,提出了“风成说”。他们认为“魔鬼城”实际上就是“风都城”,这些奇异的恐怖景象并不是鬼怪们所为而是可怕的风造成的。“魔鬼城”就是科学家通常说的“风蚀地貌”。因为空气流动而形成的风将地上的沙砾和小石子吹起,不断地打击、冲撞、磨擦岩石,长年累月下来,这一地区各种不同软硬度的岩石就被风吹成了各种各样奇怪的形状。
其实这里还真正存在着古城堡建筑、古民房遗址―艾斯克霞尔古城堡:离地面约六米的风蚀台上的长方形的土夯建筑有高约五米,前面有门有窗的居住地,这就是人类活动之地、是古丝路的驿站或是哈密王朝的西南前哨,据当地人推测,此地西面的沙尔湖(由流沙通向罗布泊)干涸之前,这里也有村庄人家,当水源游移(地壳变化)沙尔湖消失后,林木飞鸟在风沙中,部分变为化石,而此地居住的人只得背井离乡,连先祖的遗骨也移走了、至今仅有遗址。
科学家继续对“魔鬼城”进行探索研究,想弄明白它的成因除了风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因素。最后得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岩石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沙漠中来之不易的雨水切割、侵蚀过,这也是形成“魔鬼城”的一个外在因素。
科学家经过进一步地探索得知,能形成“魔鬼城”的地方必须具有软硬不同、色泽不同、矿物成分不同的岩石。这样,风和雨才能发挥雕刻家的作用,造出这样的奇景。同时,岩石的叠累应是水平的,否则,岩石不但不会被风雨雕琢成形,还会土崩瓦解,这样就不会形成“魔鬼城”了。
11南海诸岛是上升还是在沉没
南海诸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面和南面海域。包括数百个由珊瑚礁构成的岛、礁、滩、沙和暗沙。依位置不同分为4群:东沙群岛由东沙岛和附近几个珊瑚暗礁、暗滩组成;西沙群岛由30多个沙岛、礁岛、沙洲和礁滩组成,以沙岛为主;中沙群岛由20多个暗沙和暗滩组成,一般距海面10~20米,大多尚未露出水面;南沙群岛由200多座沙岛、礁岛、沙洲、礁滩等组成,其中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最南端。
要弄清南海诸岛的沉浮问题,首先得了解它们是怎么形成的。1亿年前,地理状况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时亚欧板块十分广阔,南海诸岛就属于它。那时,南海还不是海洋,而是河流纵横、层峦叠嶂的陆地。山上的岩石多是6亿年以前形成的。在距今 7000万~8000万年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相互碰撞,一个比较浅的陆表海环境就此形成了。
对于它的裂开和洋壳出现的类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但时至今日还不能准确地解释究竟是板内裂谷型还是弧后拉张型。地质学家们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正在不断地探寻,假以时日,或许能找到更加完善的解释。
在距今6700万年进入第三纪以后,这里分裂的地形得到了改变,海洋消失,又重新成为了陆地。不过此时的地形已经变成丘陵、平原相间,湖泊众多,而不再是山峦起伏、重峦叠嶂了。
到距今3000万年前后,随着构造活动的加剧,这块陆地东北一西南向裂开,海水大规模自南而北浸入,今天的南海就初步形成了。
当然,当时海水的深度和海岸线的范围都远不如今天,此时的岛屿和水下礁石大多是由那些由古老岩石组成的丘陵和高地形成的。现今南海诸岛的基底岩层则是由千百万年来沧桑巨变所产生的沉积物所形成。
南海四沙礁区如今有50多个岛屿,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末次冰期阶段形成的。在距今1.5万— 1.8万年时,岛屿的规模和数量和今日相比要大得多,后来许多岛屿都因冰后期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了。
珊瑚礁便成了南海诸岛中大部分岛屿的物质来源。在风、浪、流的相互作用下,岛屿在礁面上堆积而成,属于沉积作用的产物。以往,由于弄错了南海诸岛中一些岛屿沉积物的成因,因此有人根据这些岛屿的海拔高度,推断出近10000年以来南海诸岛始终在上升。甚至有人认为,南海诸岛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但科学家们经过认真考察后,认为事实刚好相反,南海诸岛其实一直都处在沉降状态。而且根据目前所获得的资料分析,南海诸岛沉降的速度随着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更迭而改变。
从总体上看,沉降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快。人们还发现,南沙和西沙的珊瑚礁台地,都是顶面小、基座大,呈宝塔形逐步缩小的规律,这同时表明了礁岛的一个特点,即珊瑚礁总体上是一种海浸礁。现今岛屿沉积物的下部都沉浸在水下,而这些沉积物本来形成于冰期,如果真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岛屿处于上升阶段,就应该裸露在水面上。
更有说服力的是,西沙的石岛全部沉积物都是风成的。这些沉积物是在陆地环境时形成的,在海平面上升和沉降的复合作用下,这些风成沉积物的底界越沉越深,以致最终沉浸在水下18.68米处。如果将海平面上升幅度和沉降速度看作同等重要的因素来计算,那么现在南海诸岛的沉降速率应该在每1000年12厘米以上。因此,如果今后海平面不出现大的下降,那么,南海诸岛的岛屿面积不仅不会增加,反而逐渐缩小。
目前,就人们找到的证据而言,南海诸岛应该是在下沉。然而这不是最后的结论。
12渤海曾经是个大平原
渤海是我国的一个内海,位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之间,是个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面积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18米,最深处也不到100米。
谁曾想到过渤海曾是一个地势坦荡、一马平川的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