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通中国未解之谜
10709000000031

第31章 自然玄奇(2)

无字碑,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山门前八米处,因通体无字,故俗称无字碑。通石由石柱、顶盖石和顶柱石三部分组成。石柱高499.5厘米;左右二侧面上宽约69.3厘米,下宽约83.2厘米;前后二面上宽约110厘米,下宽约124.7厘米,四隅棱面宽皆约6.93厘米。石柱之下无榫,直接下寝于自然石穴内。顶覆顶盖石,呈覆斗形,类似四阿顶式屋顶,高40厘米;斗沿厚13.8厘米,东西长166.4厘米,出檐28.2厘米,南北宽约97厘米,出檐13.8厘米。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

其顶部略呈圆形,亦无纹饰,其石质为石灰岩,疑为后人更换。因此石无一字痕可考,故对立石人及立石时间等众说不一。

人们进行了很多次调查,最后得出,这块碑可能是秦始皇或者汉武帝建立的,它也可能是块有字碑,后来经过风霜雪雨的侵蚀变成无字碑了。

首先,人们对有字碑一说进行了反驳。从无字碑现在的情况来看,风化的并不严重,而且有史料记载,它在宋代时就已经被称作无字碑子,秦代立下的另一块有字碑,到宋代时仍然能认出146个字,那么不难推断,如果这一块也在秦代立下,它到宋代就不可能剥落得一字不剩。清代学者顾炎武强调无字碑是汉武帝所立,他的依据是:

《史记‘封禅书》上提到过汉武帝曾在泰山—上立过一块石碑。如果说这块石碑是秦始皇立下的,为什么在《史记》中没有记载呢?顾炎武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后来,有人认为这块碑是秦始皇所立的,其用意在于焚书,但秦始皇发起的“焚书坑儒”是在立碑6年之后,他可能在6年之前就有这个想法而去立下石碑明志吗?后来,又有史学家做丁更细致的实地测量等考证,发现无字碑的具体尺寸均为6的倍数,这一规律恰好符合了秦代“数以六为纪”的制度。另外,东汉光武帝的侍从官马第伯在他所写的《封禅仪记》中清楚记明了“始皇封禅坛及阙”的准确距离。史学家们再次测量后,确认丁其中提到的“阙”即是今天俗称的无字碑。不过,真相到底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8台湾岛形成之谜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日本学者尾崎秀真也认为“岛夷”就是台湾最早的名称。“岛夷”,台湾的第一个名称。

人们对海的知识逐渐增加,从水中走出来的人类开始把大海为人所用。春秋战国时,近海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徐福没有回来,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

美丽的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面积约3.58万平方千米。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地质学界普遍认为:台湾本属于东亚岛弧的一部分。当几亿年以前地壳发生剧烈运动时,东亚大陆架一方面受到来自大陆方向的强大挤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太平洋板块的阻抗,于是形成了东亚褶皱山系。当台湾部分的东亚褶皱山系露出海面时,就形成了东亚岛弧。

东亚岛弧在以后的几千万年里,多次发生造山运动、地壳运动,海水与陆地、山脉反复升起,台湾大部分地区也因为挤压褶皱而渐渐上升。在距今200~300万年左右发生的造山运动最终使这一部分的中央山脉再次被抬升,两侧也褶皱成山后露出海面,这就是玉山山脉和阿里山山脉,台湾岛的整体轮廓这时就已经形成了。

有一种不同的看法认为,台湾部分本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它同大陆相连,也可能是大陆边缘的一个半岛。后来产生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就显出了台湾岛部分。为了坚持这种看法,有人还试图通过研究某些史前文化来证明,比如在台东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6000多件石制品,这些石制品与大陆同期出土的石制品没有多少差别。还有人在台湾西部发现了象、野牛、野鹿等动物化石与部分野生植物,这些生物当初很可能是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的。不管究竟是哪一种原因,这两种观点都将为解开台湾岛的形成之谜提供参考。

9可可西里藏羚羊缘何迁徙

藏羚羊为羚羊亚科藏羚属动物,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于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环境中。性情胆怯,早晨和黄昏结小群活动、觅食。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寿命最长8年左右。 雌藏羚羊生育后代时都要千里迢迢的到可可西里生育。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个体分布在印度地区。

可可西里卓乃湖边恐怕是藏羚羊最著名的产羔地。对于藏羚羊的迁徙,人们有着种种猜测。对于这些猜测,西北高原生物所的专家们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藏羚羊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 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 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 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每年的10月下旬,可可西里入冬后,雄藏羚羊和雌藏羚羊在一起交配。到了第二年的五、六月,雌藏羚羊聚集在一起,迁徙几百千米来到卓乃湖和太阳湖,产育它们的幼崽。六月的可可西里荒原还覆盖着一层冰雪,雌藏羚羊随时要面临狼的利齿、盗猎分子的枪口,还有对公路、铁路的恐惧。为什么它们要冒着如此大的危险去一个特定的地方产下它们的后代呢……

过去,人们猜测卓乃湖和太阳湖等地水草丰美,天敌少,丰富的食物、相对安全的环境有利于藏羚羊的生产和生长。可是2002年10月,科学家们在卓乃湖实地考察后发现,虽然卓乃湖周围的植被比较茂盛,但是外围大部分地区寸草不生,食物资源并不充足。另外,狼和猛禽等天敌一直尾随在迁徙的羊群后面,根本不存在更安全的问题。

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可可西里历史上曾经有过大的地质事件发生,比如洪水,将藏羚羊逼到了这里。可是这种观点很快就被推翻了,因为这些地质事件应该会导致全部的藏羚羊一起迁徙,然而事实上只有雌藏羚羊才进行迁徙,大部分的雄藏羚羊可能是为了不与雌藏羚羊争夺食物而不迁徙。

10出现在灌河中的“大鱼”

灌河灌河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北部、连云港市南端,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黄金入海通道。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资源优势,专家称灌河可与德国的莱茵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媲美,是"苏北的黄浦江"。

灌河历史上就是鲸鱼经常出没之地,古有“大鱼拜龙王”的民间传说。每年春季,常有“大鱼”(即鲸鱼)由大海游入灌河,近年来更是出入频繁,尤其是伪虎鲸堪称这里的常客,成为灌河口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