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通中国未解之谜
10709000000038

第38章 科学探索(2)

《后汉书》中对华佗在外科手术前给病人使用麻沸散进行麻醉做了详细的记载:“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跨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前洗,除去疾秽……”。

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传说系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1979年中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华佗神方》,由唐代孙思邈编集,里面就有人们所渴望而急砍一观为快的“麻沸散”配方。它的组成是:羊踯躅9克、茉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

可见,在外科手术前服用麻沸散,病人能迅速昏睡,且疼痛全无,即使开膛破肚也不会知觉。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麻沸散与蒙汗药之间实在有殊途同归之妙。

那么,中医中以麻沸散为主要代表的麻药其成分是什么呢?有哪些草药具有麻醉的功效呢?

翻开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我们找到了答案。《本草纲目·草部》中记载了一种叫做曼佗罗花的草药具有麻醉的神奇功效。曼佗罗相传从印度传入,是茄科草本植物,其花冠可以入药。《本草纲目》中说曼佗罗花又被称为风匣儿、山茄子,气味辛、温、有毒,可以“作麻醉药。

秋季采曼陀罗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为一会即昏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即不觉痛苦。”可见最迟至明朝,曼佗罗花作为麻醉药,已普遍为中医所采用。现代中医则把曼佗罗花称为洋金花,明确指出该花有强致幻和麻醉作用,可以作为麻药使用,并在临床实践中,洋金花的效果已经得到了成功的证明。洋金花现已用于麻醉和治疗多种疾病。以洋金花配草乌、川芎、当归等煎汤内服,可进行中药手术麻醉,术后一般恢复良好。

7走进神秘的太极

太极图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传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实际上,太极图有很多种,除了周敦颐太极图还有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

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八卦图”即古太极八卦图范式,甚至往往将“太极八卦图”简单的称之为“太极图”。

“太”即最初的,最本源的,最久远的;“极”即有尽头,极点,最,非常。太极结合在一起就是最初的、最简单的却又是最高级的,最完美的意思。古人认为“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的目的就是阐释万物存在的哲理和规律。

太极图由黑白两个鱼形图案组成,故又称阴阳鱼。它形式简单,内涵却极为丰富。世间万物都可以用“阴”、“阳”二字来形容、概括: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太极图便用形象的手法涵盖了宇宙、生命、物质、运动、结构、能量等世间万物,生动地层示了世界阴阳轮转、相反相成之理。

太极图用“S”线将其分为两个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部分,表明了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结构的。太极图用黑白两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阴、阳,由“S”线将其隔离,表明这两部分是相互独立、自成一体的;而阴、阳独立的块面里面分别有一个阳,阴点,是说阴阳并不是完全割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容分离。

太极图从整体上而言是一个圆形,表明一切事物、运动等都是有规律的,都是要受到限制的;事物的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而且旋转的方式是圆润流畅的。太极图是个完完全全的均衡对称图,表明事物内部的能量是均衡的,独立双方的对位是不分上下等级的。太极图中的阴阳块中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表明了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方向的,要么是顺时针,要么是逆时针。此外,大头和小尾还分别表示强弱,大头处有对方的小点,同时又与对方的小尾衔接,这就表明了太极内部的两种能量也是不断地由大变小、由小变大的,展示了人世间物极必反之理,这也是易经产生的根源。

简而言之,太极图包含了结构、规则、运动、变化和方向等原则,内涵之丰富,让现代人都望洋兴叹。现代人习惯将单纯的阴阳鱼图称之为“太极图”,将附带八卦符号的阴阳鱼图则称之为“太极八卦图”。

8汉代灯具很环保

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制造了具有环保功效的灯。那么,汉代的环保灯是什么样的呢?

考古学家从西汉中山靖王的妻子窦绾的墓中挖出了著名的长信宫灯,它是汉朝典型的环保灯。长信宫灯通体鎏金,整个造型好似一个双膝跪地的女子用左手托着灯具底部,右手正伸人灯罩内。

整个长信宫灯高48厘米,灯座上有灯罩,灯光从一侧照出,烟通过右臂进人中空的体内。在灯光的照耀下,宫女的美丽形象与光亮相得益彰,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而且长信宫灯全身用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抹,加热以后水银蒸发掉,便独剩金体附着在灯具表面,从表面来看,灯具金光灿烂,熠熠闪光,颇具艺术感。

如果说商周青铜鼎是具有精神功能的象征之物,那么汉代的青铜灯则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科学之物。青铜灯具在体现功能实用性的同时,也显示出它的科学魅力,也就是技术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从而使灯具的功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汉代宫灯没有在天长日久的积累中留下厚重的烟灰,只有高温熏烤过后的痕迹。这些灯是怎样达到环保效果的,它们依据的原理又是什么?

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解决了灯烟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当时灯具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虽然燃烧时产生了火焰光源,实现了照明功能,但有一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造成室内烟雾迷漫,污染了室内的空气和环境。

因此,汉代的座灯大多设计有导烟管,并于灯体内贮入清水。大部分象形灯具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鹅的颈部等,设计匠心独运、令人叫绝。 当灯燃烧时,烟尘通过导烟管溶入体腔内的清水,从而实现了环保功能。在当时这种灯一直被称为“釭灯。

这一名称也十分形象,灯具上装的弯曲的中空导烟管好似“车釭”便因此得名。烟尘出来的路径里有一个地方是贮清水用的,这样清水便可以把烟里的灰烬吸入其中,从而就减少了烟灰污染环境的可能性。不得不佩服古人在制作工艺方面的高超智慧,这种智慧得以传承和保护,才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

9追溯指南针的“始祖”

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指南针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没有它之前,人们对大海充满了向往与渴望,却又因其浩翰无边而畏缩不前。有了它之后,人类开始频繁出海,它就是指南针。让人不解的是,它的指针同时指向南北,却为何叫做指南针而不叫指北针?它的始祖又为何物?

说到指南针的起源,人们往往想到了轩辕黄帝战蚩尤故事中提到的指南车。文献记载,指南车是熊国(今河南新郑)的轩辕黄帝发明的。涿鹿一战中,蚩尤用妖法使军土们迷失了方向,黄帝便做指南车以辨别方向。这种说法在西晋崔豹的《古今注》、宋代刘恕的《通鉴外记》、南朝沈约的《宋书·舆服志》中部有记载。

人们常把指南车当成磁性指南工具,实际上指南车是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指南的。这在学术文献中也经常被混淆。如认为《鬼谷子》中的司南是磁性指南工具。实际上历代引《鬼谷子》中的司南从前后文看都是说指南车。如《宋书·礼志》,唐·李善注《文选》中左思吴都赋,《太平御览·车部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