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犹太人经商的奥秘
10716700000053

第53章 精明经商,敢冒风险(3)

在好莱坞,犹太人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实在好莱坞电影娱乐事业中,有太多犹太人活跃的身影。就单以电影事业龙头“梦工厂”而言,三大巨头中就占有两席,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杰佛瑞·凯森伯。不提梦工厂的势力,就以世界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作品来看就知道犹太人的厉害了。1947年出生,25岁时就以第一部《飞轮喋血》绽放光芒,隔年的《大白鲨》让他一下子获数百万美元的财产。

最伟大的智慧商人

一个犹太人如此教导儿子:“我们惟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1加1等于2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2。”

在犹太人的生活哲学中,一个人拥有赚钱的智慧,才是有真智慧,否则,只能是个照搬书本的驴子。

1946年,有父子俩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

20年后,父亲离世,儿子从此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始终牢牢记着父亲的话,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弹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甚至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这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

然而,真正让他扬名的,却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国政府因翻新自由女神像扔下了大堆废料,为了清理这些巨大的垃圾,政府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几个月过去了,仍然没人应标,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因此没人愿意去干这趟既吃力但可能又不讨好的买卖。

儿子当时正在法国旅行。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终止休假,飞往纽约。在看过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他一言不发,当即与政府部门签署了清理这堆垃圾的协议。

消息传开后,纽约许多运输公司都在偷偷发笑,他的许多同僚也认为废料回收吃力不讨好,能回收的资源价值也实在有限,这一动实在愚蠢之极。

然而当这些人都在等着看笑话的时候,他已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旧木料则加工成底座,废铜、废铝的边角料则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来的灰尘都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这些废铜、边角料、灰尘都以高出原来价值数倍甚至数十倍卖出,且供不应求。不到三个月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金,每磅铜的价格比平时出售时的最高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商业化的社会永无等式可言,当你抱怨生意难做时,也许有人正气喘吁吁地点钞票。这里的奥妙就在于:你认为1加1应该等于2,而他则坚持1加1可以大于2。

毋庸置疑,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的生存智慧与经商技巧举世绝伦。也许正因如此,上帝赐给他们的“应许之地”贫瘠无比:地上少内河,地下无矿藏,一半国土是荒漠。然而,流散世界2000多年后,他们竟在这样的环境中建国立业,让荒漠变成绿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善用资源,弄潮商海

犹太商人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他们能够很快的判断出对方的能力、资历、信誉、实力等。在充分了解这些后,便开始同合作者展开合作。犹太人不论在经商、从政、科技方面,都善于借别人之势,以及巧借别人之智来为自己获得最大的好处。

在犹太人看来,没有外力当然也要自行发展,有了外力就能更好地发展。外力内力合成一种亲和力,如此,生意如何不兴?商海中弄潮的犹太人不仅会拉人情关系,还会十分恰当地利用和限制既有的亲情关系。

有位叫本捷克的犹太青年,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做生意,不小心在上火车时踩着一位老者的脚,上车后恰又和老者坐了个尴尬的面对面。两人和解后,他觉得这老者一定有身份。于是,下车后非常热情地要邀请老人吃饭,又想法知道了他家的电话和住址,以后便经常带些小礼物去登门拜望。他的生意由此得到了老者的热情帮助,越做越火,越做越大。

洛维格年轻时曾一度贫困,他当过一段时间的推销员,也从事过其他的很多职业。3年后,在一家公司,他凭着自信与毅力,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家灯饰公司商场副经理的职位。做了两年多,在灯饰经营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洛维格决定跳出来自立门户。

刚开始创业,困难自然不少,最大的“拦路虎”是资金不足,为此洛维格动了不少脑筋。1998年他承包了一个大型超市的巨型灯饰店,接手时这家店已经亏损。但洛维格不怕,他自己有经营灯饰的经验,客户方面也可以联系到不少。只要找到用武之地,他就可以大展拳脚。从组织、策划、进货到营销售,洛维格样样事都亲力亲为,时时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不到一年,灯饰店就“起死回生”,还净赚了好几万。承包经营,不必自己再去寻找铺位,购置设备、产品,只需出一些活动资金,比起自己开店,需要的本钱要少得多。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经营中不断地积累资金。用洛维格的话说,就是借别人的鸡,下自己的蛋。

洛维格正是利用这个机遇,走出创业的第一步。生意慢慢做大,储存的“蛋”也越来越多。

以色列某镇,有条河流穿镇而过,几十公里河段平均宽度300多米。满河的黄沙和铁砂到底有多少,谁也没有计算过,该镇人民守着这一河“金沙”,一代又一代,望河长叹。政府思索了多年,想寻找一个可供开发的途径,让满河黄沙变成滚滚财源。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犹太村民发现了机械淘沙的信息,政府对此进行了仔细分析,认为切实可行,便当即拍板:引资立项,共同开发,“借”一条“大船”出海淘金。下定决心后,立即派人前往发达地区,以诚恳的态度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取得了一商家的信任。

不久,商家来该镇考察,考察结果令商家非常满意,当即签订了意向性合同书。随后不久,签订了正式的合同,并很快运来了大型采砂船及其它加工船只、设备,还带资金800万美元,正式成立有限责任公司,选址河中段。经过紧张的船只制造、厂房建设和机械安装,很快便正式开工投产。该公司一期投资1000万美元,主要利用大型机械船开采铁砂,并就地加工成高品位冶金粉末。日平均开采量200吨,年产铁砂65万吨,月平均用电量30万度,年用电量是整个河段供电区用电量的13倍,年产值过千万美元,每年可实现利润150万美元。

精明的犹太商人

一位犹太大富豪走进一家银行。

“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贷款部营业员一边小心地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我想借点钱。”“完全可以,您想借多少呢?”“1美元。”“只借1美元?”贷款部的营业员惊愕得张大了嘴巴。“我只需1美元,可以吗?”贷款部营业员的心头立刻高速运转起来,这人穿戴如此豪阔,为什么只借1美元?他是在试探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吧?便装出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只要有担保,无论借多少,我们都可以照办。”

“好吧。”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债券等放在柜台上说:“这些做担保可以吗?”

营业员清点了一下,“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

“是的,我只需要1美元。有问题吗?”

“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且在一年后归还贷款,我们就把这些作保的股票和证券还给你……”

犹太富豪走后,一直在一边旁观的银行经理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1美元呢?

他追了上去;“先生,对不起,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

“我是这家银行的经理,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您若要借30万元、40万元的话,我们也会乐意为您服务的……”

“好吧!我不妨把实情告诉你。我来这里办一件事,随身携带这些票券很不方便,便问过几家金库,要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却都很昂贵。所以我就到贵行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了,由你们替我保管,况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才不过6美分……”

经理如梦初醒,他十分钦佩这位先生的做法。

犹太人的生意经是智慧的生意经

犹太人是一个酷爱智慧的民族,犹太人的成功也是极擅长于以智取胜。其它不说,就拿商人来讲,在实业世界中,专执金融这个牛耳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不过智慧这个词也属于模糊概念,范围极大、定义又不清,到底什么是智慧?可能各有各的说法。那么,在犹太商人看来,什么是智慧呢?

犹太人有则笑话,谈的是智慧与财富的关系。

两位拉比在交谈:“智慧与金钱,哪一样更重要?”

“当然是智慧更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为何要为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却不为有智慧的人做事?大家都看到,学者、哲学家老是在讨好富人,而富人却对有智慧的人露出狂态呢?”

“这很简单。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钱的价值,而富人却不懂得智慧的重要呀。”

拉比即为犹太教教士,也是犹太人生活等方面的“教师”,经常被作为智者的同义词。所以,这则笑话实际上也就是“智者说智”。

拉比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知道金钱的价值,才会去为富人做事,而不知道智慧的价值,才会在智者面前露出狂态。但笑话明显的调侃意味又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这个内在悖谬之上。

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金钱的价值,为何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获得金钱呢?知道金钱的价值,但却只会靠为富人效力而获得一点带“嗟来之食”味道的酬劳,这样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又称得上什么智慧呢?

所以,学者、哲学家的智慧或许也可以称作智慧,但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它同它知道其价值并甘愿为其做奴仆的金钱无缘。在金钱的狂态面前俯首贴耳的智慧,是不可能比金钱重要的。

相反,富人没有学者之类的智慧,但他却能驾驭金钱,却有聚敛金钱的智慧,却有通过金钱去役使学者智慧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没钱可以变成有钱,没有“智慧”可以变成有“智慧”,这样的智慧不是比金钱,同时也比“智慧”更重要吗?

不过,这样一来,金钱又成了智慧的尺度,金钱又变得比智慧更为重要了。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活的钱即能不断生利的钱,比死的智慧即不能生钱的智慧重要;但活的智慧即能够生钱的智慧,则比死的钱即单纯的财富——不能生钱的钱——重要。那么,活的智慧与活的钱相比哪一样重要呢?无论从这则笑话的演绎还是从犹太商人实际经营活动的归纳,我们都只能得出一个回答:“

智慧只有化人金钱之中,才是活的智慧,钱只有化人了智慧之后,才是活的钱;活的智慧和活的钱难分伯仲,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回事:它们同样都是智慧与钱的圆满结合。”

“通讯之王”——路透

在国际新闻上,路透是一个叫人惊叹的人物。这不仅由于他所开辟的、囊括了大半个世界的通讯事业,不仅由于他的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才能,还由于他那为获得成功所必备的骑士般的大无畏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的名字和以他命名的那个通讯的历史,不仅是世界通讯史上,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部传奇。

第一站巴黎:向哈瓦斯挑战

保罗·朱利叶·路透(PaulJuliusFreiherrVonReutor1816—1899),原名I·B·约瑟法特,1816年7月21日出生于德国卡塞尔的一个开明的犹太教拉比家庭。13岁时,路透的父亲去世,小路透到开银行的表哥那里寄居。路透从小数学就很出色,在银行里很容易地就被富于数学变化的汇兑行情给迷住了。他担任汇兑行情业务之后,经常为一个问题苦思冥想:怎样才能最迅速地了解各国的外汇行情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路透结识了大数学家高斯。当时高斯正在埋头研制电报。路透从高斯处获益非浅。他敏锐地看出,这种新通讯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汇兑行情的收发速度。他开始留意电报机的研制动向。这期间他来到柏林,改信了基督教,并且把自己原来的姓名伊斯拉埃尔·贝亚改成了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他的创业史是从1848年开始的。那一年年底的一天,他离开政治上日益反动的普鲁士,来到了世界文化之都——巴黎,会见了法国报业巨头查理·哈瓦斯。身材矮小的路透给哈瓦斯的第一印象,是他那口若悬河的毛遂自荐:他在柏林曾开过一家出版社,普鲁士政府的舆论封锁使他举步维艰;他仰慕哈瓦斯先生大名而来,只望能被录用而谋得个赚钱维生的差事。

那时,哈瓦斯正苦于人手不足,恨不能一个人分成几个人用,有人竟不招自来,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尤其当得知路透还精通英、法、德三种文字,更是如获至宝,当即答应了路透的求职请求。

路透就这样成了哈瓦斯社的一个成员,投入繁忙的通讯业务。他每天从来自欧洲各地的报纸中挑选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并译成法文,作为该通讯社的新闻稿件,然后分送到巴黎的报纸和国外的订户。远至圣彼得堡的宫廷都有他们的联系对象。

犹太人先天的竞争意识使路透无法久居人下。既然翻译和提供新闻稿件的工作能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对此自己又得心应手,为什么不可以个人单独经营呢?

不过,这等于向自己提供了就业机会、慷慨扶持自己和器重自己的恩人挑战。又是犹太人先天的自我意识起了作用:“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你的蜡烛照不亮我的房间”。

经过一段内心矛盾,路透还是横下一条心,走上独自经营通讯业务的新旅程。在差不多是白手起家,人员又极缺乏(只有他和妻子两人)的情况下,困难自不必说。然而,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干,他终于在被认为是“莽撞的冒险”中获得了最初的成功。欣然服输的哈瓦斯投来了赞羡的目光。

第二站亚琛“快讯”与信鸽

也是在柏林这段时间里,路透结婚了。当时,他29岁,妻子是柏林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利用岳父提供的资金,路透购买了一家书籍出版发行公司的股票,与人合资经营出版业。三年后,路透不堪忍受普鲁士政府对舆论的压制,毅然奔赴巴黎。此时他胸中已经酝酿着做信息买卖的计划,因此不惜进入当时世界最庞大的通讯社当普通职员。无独有偶,和路透同时进通讯社的还有一个流亡者——一个柏林银行家的儿子贝恩哈德·沃尔夫,几十年后,他,路透与哈瓦斯同时成为世界新闻业的三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