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精彩纷呈的一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巨大成就,也是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一个时期。平罗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开始升级换代,由“基本小康型”向“全面小康型”跨越。
收入大幅度增长,收入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扩大就业,鼓励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使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大幅增长,收入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20元,比2000年增长54.8%,平均年递增9.1%,高于县委制定的“十五”目标,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呈现更加明显的多元化态势。虽然工薪收入仍占可支配收入的79.4%,占主导地位,但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快速发展为个体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城镇居民家庭个体经营收入不断增加,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上升;收入的增加使城镇居民储蓄、保险、企业参股、房地产投资意识不断增强,利息、股息、红利及出租房屋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使城镇居民家庭得到的社会保障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1029元,比2000年增长1.4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14.4%,上升5个百分点;人均财产性收入为64元,比2000年增长43.6%;人均转移性收入800元,比2000年增长52.5%,占可支配收入的11.2%。
消费支出以年均8.5%的速度增长,消费处于升级换代时期“十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显著,城镇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热点多,特别是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现代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城镇居民消费升级换代。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9元,比2000年增长50.5%,平均年递增8.5%。
服务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城镇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轻松、休闲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受旅游、文化娱乐服务、教育费用、交通费以及通信服务支出快速增长拉动,“十五”期间平罗县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05年人均达1287元,比2000年增长70.2%,平均年递增11.2%,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达24.3%,比2000年上升2.8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的上升,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由以吃为主的“生存型”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型”转变,表现为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即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而非食品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683元,比2000年增长39.4%,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1.8%,比2000年下降2.5个百分点。
食品消费更加注重质量、营养和便捷。“十五”时期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已不再是量的增加而更加注重质量、营养和便捷。首先是粮食消费量继续下降,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54公斤,比2000年减少15公斤,下降21.7%;与此同时更具营养的肉、蛋、奶、水产品等副食品消费量增加,成品、半成品等方便食品、绿色食品、休闲食品受到青睐;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打破了以往“一日三餐在家吃”的消费模式,休闲餐饮、亲朋聚餐、节假日聚餐在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见惯,在外饮食支出不断增长。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户均每月在外用餐次数43.3人次,人均在外饮食支出365元,比2000年增长93.1%,平均年递增14.1%。
衣着消费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衣着消费档次不断提高,同时衣着的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更加明显,衣着支出平稳增长。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628元,比2000年增长21.5%,平均每年递增4%。
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住房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十五”是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城镇居民住房变化最大的时期。住房贷款政策的实施,成为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助推器”,购房、装修成为近年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并由此带动住房设施的更新换代,各种新型厨房设施、卫生设施进入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装修、暖气取暖增多、液化气使用率提高。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购房支出1750元,比2000年增长2.7倍,平均年递增3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6.1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2平方米,增长12.5%,平均年递增2.4%,有12%的家庭拥有2套住房;住房自有率达96%,比2000年增长4个百分点;单元式配套住宅达76%,单栋配套楼房为4%;有33%的住房进行了装修,户均装修花费15858元;卫生设施、取暖条件大为改善,44%的家庭有厕所、浴室,比2000年增长16个百分点,空调取暖占2%、暖气取暖占74%,分别比2000年增长2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液化气使用率达95%,比2000年增长5个百分点。住房条件的改善使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676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平均年递增19.1%。
家庭设备用品升级换代。收入的增加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带动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的升级换代,大屏幕彩电、全自动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等一些新型产品取代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小屏幕彩电、电风扇等低档产品。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91台、电冰箱71台、微波炉18台、电炊具142台、淋浴热水器45台、抽油烟机59台、空调器3台、消毒碗柜2台、饮水机33台,分别比2000年增加9台、3台、16台、2台、7台、23台、3台、2台,其中每百户拥有29英寸及以上彩电58台,比2000年增加36台,增长1.6倍。
交通通信水平大幅度提高,通信需求向快捷高效型发展。随着国家对交通和通信建设投入的加大,城乡交通和通信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城镇居民出行更加方便,通信水平快速提高。表现为交通和通信工具档次提高、支出大幅度增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家用小汽车成为交通工具的新潮流,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23辆、家用汽车2辆、电动自行车1辆,分别比2000年增加11辆、2辆和1辆,而自行车拥有量则由2000年的每百户190辆减少为144辆,减少46辆。与此同时通信水平也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信工具取代了90年代末的固定电话、寻呼机为主的通信工具,移动电话的快速增加和固定电话的逐渐减少形成鲜明的对比,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48部,比2000年增加134部,增长9.6倍,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82部,比2000年仅增加4部。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97元,比2000年增长1.2倍,平均年递增17%,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速度。
教育、旅游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十五”期间城镇居民生活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跨越,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教育已成为城镇居民一项重要投资方向,从幼儿教育到各种兴趣班以及家教、成人教育热度不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长假制度的实行,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旅游热情,旅游成为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每百人旅游人次22.9人,其中每人旅游花费169元。教育和旅游支出的增长,拉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大幅度增长,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687元,比2000年增长43.4%,平均年递增7.5%。
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使城镇居民医疗费增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保健支出大幅攀升,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人均医疗服务费支出500元,比2000年增长48.8%,平均年递增8.3%.
网络消费方兴未艾。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家用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产品进入平常百姓家庭,并成为当前和今后城镇居民的消费潮流,2005年平罗县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14台,比2000年增加12台,增长6倍,平均年递增47.6%,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8台。
附录
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三大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石党发[2004]7号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总体要求,整合区域资源要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经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从2004年开始,在全市分阶段组织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产业对接工程
基本思路:坚持以结构大调整、产业大整合、对外大开放为基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政策、空间、产业、市场、资源、技术、人才要素等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与国内外紧密衔接、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快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优惠政策的整合优化,实现协调互进,联动发展。
总体目标: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对接,借船出海,借水行舟,广借外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高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力争把石嘴山市建成宁夏的经济强市。
工作重点:实施产业对接工程,既要立足于整体联动、同步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必须坚持内外结合、东西结合、点面结合、软硬结合、远近结合、全面对接的原则,着力抓好三个层面的对接。
1.加强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接。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战略机遇,发展接续产业,实现产业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开拓有利的投资空间、降低投资与营运成本、减少税费、财政补贴、直接增大利润边际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实行政策对接,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根据国家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方案和总体规划,抓紧制订石嘴山传统产业调整与改造方案、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并着手解决阻碍石嘴山产业振兴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编制项目,修订完善可研报告,集中力量,争取将石嘴山市列入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计划,努力取得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信贷、投资和重大国债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争取中央、国家机关选派干部到石嘴山挂职。同时,选派石嘴山市的优秀干部到国家部委培养锻炼,促进人才的双向培养。加强与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协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力争使更多的优势骨干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为全市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专业型和高科技人才。
2.加强与国外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抓住当前国外及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广泛交流,寻求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和海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动承接沿海和海外支柱产业的扩散并努力做好配套,争取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来石嘴山市投资置业,不断壮大全市经济实力。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在自我调整、壮大上下工夫,依托全市现有骨干企业,吸引省内外和国内外企业,通过专业化协作配套、产品延伸加工和人才资源共享,形成技术先进、集中度高、关联密切、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
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对接。与周边地区的对接,要加强区域协作,统筹规划,合理分工,突出特色,防止和克服新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供给过剩。要以呼、包、银经济带为依托,加强产业整合和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重点在高载能、重化工、煤—电—铁联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商贸流通等方面走联合发展之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积极鼓励石嘴山市及周边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打破地区界限搞联合,拓展基础产业的广度和深度。支持周边地区企业到石嘴山市以投资、入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跨地区的资产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资产结构,培植一批科技型企业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关联度,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紧密联系、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经济一体化利益共同体。
二、蓝天碧水工程
基本思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保护自然生态紧密结合起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下大力气保护自然生态,治理环境污染,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总体目标:加大工业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以每年治理30%的速度,力争到2006年城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60%,河滨工业园区、太沙工业园区、红果子工业园区以及隆湖经济开发区等工业集中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三级标准;主要地表水体黄河出境断面达到国家Ⅳ类水质要求,沙湖达到Ⅲ类水质要求。加快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做好做活“山”、“水”两大文章,到200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1%,城镇人口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湖泊湿地面积达417平方公里,城市综合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健全,城市化率达到61.9%,城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44%~45%。
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