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实施“民心”工程的核心。4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促进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大力实施“就业解困工程”,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再就业,在服务中促进就业再就业,通过加快工业、城市、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劳动力就业培训服务、劳务输出服务、贷款担保服务、购买公益岗位安置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不仅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且进一步转变了劳动力就业观念,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加快了就业步伐,拓宽了城镇居民增收渠道。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10.3万人次,实现城镇就业10.2万人次,输出城乡劳动力17.4万人次,组织专业技能鉴定1.39万人,安置“4050”人员就业21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九五”末的4.4%下降到目前的3.5%。另一方面,全面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和自治区“五补一免”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使广大农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实现了减负增收。2005年全部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全市共免除农业税859.8万元,农民人均减负增收28元;2004年实行了粮食、化肥、种子、大型农机具等直接补贴农民政策,全市3年累积发放补贴4778.75万元,农民人均直接获得政策性实惠156元。到2006年年底,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02年净增2253元;农民人均来自工资性纯收入达到889元,比2002年增加23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22%提高到27.41%。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倾心纾解民困
落实保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施“民心”工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市委、市政府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扩大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覆盖面,严格执行低保政策和最低工资标准,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扶贫帮困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工作新机制,健全和完善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临时救助等制度为辅助,以经常性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组织慰问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城乡贫困群体做到了应保尽保、分类救助。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6.2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0.0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9.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员13.5万人,共保障城市低保人员2.13万户、5.29万人,救助农村贫困人口4693户、1.09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和救助金2.6亿元;累计筹集社会捐助186万元,政府筹措资金667.5万元,对2.8万户、5.87万人次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困难老党员进行了救助和慰问。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顺利实施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矿区居民下迁工程。惠农区一期98栋、3580户居民住宅楼已竣工,大武口区138栋、5320户居民住宅楼已开工,2.15万户、7.5万矿区居民将得到妥善安置。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72万平方米,已建成投入使用67.3万平方米,7.34万多户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将告别住房难问题;建立了农村贫困人口住房救助制度,到目前,共计投入资金437万元,帮助1217户农村贫困家庭建起了3448间新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7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方米,砖房率达到99%。
进一步加大整治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建立了农民工工资卡和保证金制度,使农民工工资管理进一步规范。2004年以来,集中清理了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拖欠的4353.75万元农民工工资全部依法得到解决,发放到农民工手中。
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和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取得了抗击“非典”胜利,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冰雹、洪涝、干旱、霜冻、动物重大疫病等自然灾害,及时进行了监管、排查和应急处置,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推进社会进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在全面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特派员活动。“十五”以来,全市共计投入科技三项费用近500万元,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9项、自治区科技项目169项,共计争取资金支持4134万元,实施市级科技公关项目56项,共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3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8项、市级科技成果70多项;共培养储备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9万人,选派科技特派员274人,创办各类企业和服务实体24个,从事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和服务的人员达247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调整优化了教育布局。普通中小学数量由调整前的396所合并到目前的225所,有32所中小学学校实行了寄宿制教育,12所农村学校实行了学生接送制;拥有宁夏理工学院等大中专院校5所,职业教育资源居全区地市前列;先后有39所企业中小学顺利移交,共移交教职工2214人、学生3.25万人,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2006年,按照中央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政策要求,石嘴山市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共免除10万名学生学杂费共计1400多万元,对1.3万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31万多元。城乡群众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建立完善了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81个,病床2789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4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人,高于全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人的平均水平;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3.65张,高于全区每千人拥有床位2.8张的平均水平。在全区率先推行了“五险合一”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加农村新型合作的医疗人员达到17.1万人。大武口区、惠农区农村合作医疗目前也已启动实施,市辖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3.75万人,城乡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6‰,实现了经济和人口持续协调发展。
加大了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全市共建成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2个,文化站25个,文物管理所2个,公共图书馆3座,藏书33万余册;有广播站3个,电视台2个,卫星地面接收站25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5座;共有休闲娱乐场所284家,网吧110家,印刷厂40家,打字复印店104家,书刊零售店101家,音像店178家;建成了3个体育场和1个市级体育馆、游泳馆、射击场,建成3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配套完善了各广场和主要社区的体育设施,成功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分会场比赛项目;建立了4套移动通信网,即中国移动GSM网、联通移动GSM网、CDMA网和中国电信小灵通网,移动电话用户达22.1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达32部;固定电话用户达10.8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29部;小灵通用户5.6万户。电信的宽带可以到达各乡镇,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万户,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已经展开,数字认证(RA)已经建成。成立了“石嘴山市文化产业集团”,各项资源正在整合。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了“三下乡”“、四进社区”和千里文明长廊共建、文明单位评比等创建活动,开展了“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互联网的清理整顿,社区、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日益活跃,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行了政务、村务、厂务公开,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应对和有效解决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顺利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妥善处置了由此而产生的干部问题、遗留债务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思路调整问题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困难;顺利完成了民化集团、煤机一、二、三厂、英力特化工等企业调整、重组以及破产整合,使传统企业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及时妥善处置了原市铁合金厂、民族瓷业公司等职工群体性上访事件;建立了“民情民意”采集制度,及时有效地化解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严厉打击了各种刑事犯罪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有利地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合法利益,保持了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进一步丰富了石嘴山人文精神内涵。形成了以“五湖四海、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开创新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激流勇进、激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石嘴山精神,确定了《石嘴山人》为市歌,编辑出版了石嘴山历史和人物系列丛书,既反映了五湖四海仁人志士建设石嘴山的历史,也凝聚了石嘴山人民对未来的希望;对跨入新世纪以来石嘴山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如冯大山、陈凤鹏、朱建国等一批先进典型予以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为弘扬石嘴山正气树立楷模;深入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顾过去,“三大工程”为加快石嘴山现代化建设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展望未来,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不懈地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和“五大战略”,将会更加鼓舞石嘴山人民自强不息,把石嘴山的明天建设的更加和谐美好。
大事记2001~2006年
2001年
2001年1月
5日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王全诗到民化集团、丰本公司、埃肯碳素(中国)有限公司、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大荣冶金化工有限公司进行工作调研。
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董力慰问石嘴山市特困职工。
8日《石嘴山日报》讯:石嘴山市创建村民自治模范县实现零突破,陶乐、惠农两县率先达标。
10日宁夏恒力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为广西某公司生产的6根长1800米、单绳重26吨的密封钢丝绳,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工艺要求,创国内密封钢丝绳最长、最重历史纪录。
11日美国威振公司客人到民化集团考察访问。
《石嘴山日报》讯:石嘴山市拓宽社区服务渠道,组织无业人员外出就业,安排企业职工“退二进一”,动员下岗职工到民营企业再就业,使1.17万名无业人员走上了工作岗位。市总工会成立了特困职工救助中心,为6901名特困、困难职工建立了档案,并组织了680多个“送温暖”基金会、职工互助储金会等扶贫帮困组织,筹备资金460多万元。
石嘴山市“迎新春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全民健身长跑活动”起跑仪式在市体育场举行。
13日政协石嘴山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市政协主席何国成主持会议,副主席宋科作常委会工作报告。
14日《石嘴山日报》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来石嘴山市调研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14日至18日石嘴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大会执行主席郑小明主持会议,市长马瑞文作《关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昆作《关于石嘴山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市财政局局长封彦智作《关于石嘴山市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出席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的委员和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来石嘴山市丰本集团公司、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调研。毛如柏在调研中指出,科学技术是加快发展的动力之一,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对宁夏的发展至关重要。
17日副市长闫华在虹桥宾馆会见与石嘴山市供电局下属宁夏隆鼎公司合资新建年产量5000吨锌锭签字仪式的韩国五丰贸易株式会社客人,并对客人关心的问题作了承诺。
18日以挪威贸易工业部长格瑞特·克努德森女士为团长的挪威代表团一行23人来石嘴山市访问。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马骏廷、市委书记郑小明、市长马瑞文在青山宾馆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市长马瑞文向客人介绍了石嘴山市情况和双方合作领域。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任启兴到石嘴山市慰问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
19日市体育馆举行“爱祖国、爱家乡”歌曲演唱会。
全区环保系统政务公开、规范化服务经验交流现场会在石嘴山市召开。
20日《石嘴山日报》讯:2000年石嘴山市十大新闻揭晓:(1)江泽民总书记莅临石嘴山市视察;(2)全市“九五”计划取得辉煌成就;(3)“富民工程”取得实效;(4)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5)成功举行了建市40周年庆祝活动;(6)全面开展了市级、县(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及其“回头看”活动;(7)对外开放工作取得突破;(8)大力实施城市解困工程,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9)警示教育取得实效;(10)太西集团成立。
21日《石嘴山日报》讯:石嘴山市新闻工作者学会、石嘴山记者协会联合评选:吴瑞荣、邱建成、董惠娟、王彦科、王永强、朱爱民、王寿宝、丁丽萍、李礼善、梁生科10名同志被评为“2000年石嘴山市十大新闻人物”。
2001年2月
1日石嘴山市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平罗、惠农、陶乐3县和大武口区大武口乡全面展开。市委从市直机关和城市区抽掉38名干部指导学习教育活动。
6日凌晨5时17分33秒,石嘴山市境内(北纬39°12′、东经106°48′)发生4.2级地震,震中位于石嘴山区。石嘴山区、惠农县普遍有感,平罗县、陶乐县、大武口区部分有感。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0日中共陶乐县委八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决定:因工作不力,4名副科级干部被免职,1名副科级干部被降级使用,县供销社领导班子被集体诫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