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30

第30章

20日国电石嘴山第一发电有限公司2×330兆瓦机组技改工程昨天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标志该公司年发电能力由过去的15亿千瓦时跃升为54亿千瓦时。国电石嘴山第一发电有限公司前身为石嘴山发电厂。2005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核准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宁夏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石嘴山发电厂进行改造,建设2×330兆瓦机组“以大带小”技改工程项目。该工程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成立后在西北建设的首个大型火力发电项目,也是自治区“十五”重点建设工程项目。1号、2号机组分别于今年10月8日、12月6日通过了168小时试运转入商业运营。在设备安装和试运行过程中,实现了厂用带电、锅炉水压实验、汽机扣盖、点火、汽机冲转、并网发电到168小时试运的“七个一次成功”,创全区同类火电机组试运行纪录,并实现了零燃油点火吹管。

石嘴山市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贯彻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了2006年全市经济工作,安排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动员和激励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开创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局面。

全市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班结业典礼在宁夏理工学院的多功能教室举行,100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经过为期三天的培训走上岗位。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学习了残疾人调查统计、组织建设、相关法律及残疾人证件办理等知识与技能。他们将在所在地建立社区残疾人协会,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21日由石嘴山市太西蓄电池公司科研人员自主研制开发、拥有知识产权专利的KL4LM(A)型聚合物锂电矿灯在金贺兰公司投入批量生产,它的问世填补了宁夏同类产品的空白。

石嘴山市在星海湖宾馆召开了驻石中央、区属单位座谈会,驻石中央、区属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就全市经济发展进行了座谈。

22日石嘴山市首座全钢结构过街人行天桥——为民桥竣工开通,并举行开通揭牌仪式。宁夏军区原司令员胡世浩和市委书记杨春光等为“为民桥”竣工开通揭牌。为了有效地解决大武口区朝阳东街与文明路交叉路口交通拥堵状况,今年10月12日,市城管局投资157万元开工建设了全市首座全钢结构过街人行天桥。全桥长48米,桥面宽3.2米,高5.5米。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12月8日顺利安装完成。“为民桥”的开通揭牌标志着这座过街人行天桥的正式交付使用,将彻底解决朝阳东街与文明路交叉路口交通拥堵的状况,为行人过马路提供安全保障。

石嘴山军分区政治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市文联联合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暨百位将军书画作品展在石嘴山市隆重开幕,上万名市民在市展览中心竞相赏阅,一饱眼福。

石嘴山市召开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总结表彰暨“冬季行动”动员大会,全市结合农村冬闲这一特点,在11月至2007年4月开展“冬季行动”活动,让农民群众变冬闲为冬忙,加强培训,学习技能,使农村冬天成为“科普之冬”、“学习之冬”、“经营之冬”。在“冬季行动”中,石嘴山市主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集中培训12.4万名农民,并且保证全市每户农民至少有1名或1名以上的主要劳动力参加培训,保证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培训课时不少于3~5天,使每户农民至少有1名或1名以上主要劳动力熟练掌握2~3项种植、养殖、加工业等实用技术,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5名具有较强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能力的农业科技带头人。

23日石嘴山市有线数字电视开通。

2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于革胜,自治区副主席赵廷杰、齐同生率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交通厅、建设厅、水利厅、林业局、农垦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来石嘴山市进行工作调研。

市委书记杨春光等在青山宾馆贵宾楼会见了联邦制药(香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乐一行,并就联邦制药集团在石嘴山市投资建设的生物制药项目涉及的水、电、路等问题进行了协调解决。

26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石嘴山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大会应到代表361名,实到代表356人,因病因事请假5人,符合规定人数。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走科学发展之路,谋小康建设新篇,为构建和谐石嘴山而努力奋斗。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纪检委的3位同志莅临大会指导工作。列席大会开幕式的有:不是代表的市人大、政协党员领导干部,曾担任过市级主要领导职务的老同志;不是代表的七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不是代表的新一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不是代表的市直部门及人大、政协各委办主要负责人,党组织关系不在石嘴山市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等。大会还邀请了市人大、政府、政协党外副厅级领导干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来宾列席大会。市委书记杨春光向大会作了题为《走科学发展之路,谋小康建设新篇,为构建和谐石嘴山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六个部分:(1)五年来的工作回顾;(2)构建和谐石嘴山的形势和奋斗目标;(3)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和谐发展之路;(4)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6)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会选举出中共石嘴山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46名,候补委员9名,选举出出席自治区第十届党代会的代表。大会选举杨春光为市委书记,田明、王儒贵、刘卫为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由杨春光、田明、王儒贵(回族)、刘卫、黄光旭、韩胜利、王珍(回族)、张作理、闫忠国、王俭(回族)、程锐娟(女)11人担任,选举刘卫为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30日自治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韩陕宁带领自治区林业局全体领导干部40余人来石嘴山市,对石嘴山市园林绿化工作及冬季“无冬闲”工程进行了考察学习。2006年石嘴山市按照“显山、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的要求,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完成造林绿化5.43万亩。当年冬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共实施了26项冬季“无冬闲”园林绿化工程。完成拆迁42.9万平方米完成,土方工程249万立方米,平整林地1.1万多亩,铺设输水管道48.2公里,凿井7口,植树30多万株,使冬季“无冬闲”工程进展顺利。

实施“产业对接”工程背景

石嘴山市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兴、因煤而建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从1960年建市到2006年,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尽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横向比较,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和经济质量等,都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且呈现日益拉大态势;加之已开采矿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老工业基地所共有的诸多沉重的历史包袱,使石嘴山市面临着一般资源型城市普遍遇到的经济转型、接替产业选择、矿区治理、扩大就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已采矿山资源逐渐枯竭,矿区沉陷问题突出

进入新世纪,石嘴山境内20世纪50年代以来建设的国有矿山有三分之二进入了中老年期,资源逐渐枯竭,有多座矿山已经闭坑或面临闭坑,煤炭开采成本不断加大。全市现有煤炭储量5.3亿吨(除规模以下小型煤矿和灭火工程煤矿外),年开采量近1300万吨,综采率仅为70%左右,最多可开采15~20年。目前采煤区已形成沉陷面积达41.35平方公里。因采区塌陷破坏地表原始自然形态,坑深最大为21米,个别塌陷裂缝直通井下,坑内最大裂缝宽达3.5米。沉陷区涉及住户3.03万户,人口10.24万人,民房面积219.83万平方米,沉陷区受损供水管路126.48公里,公路89.78公里。每年因地表下沉,矿区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供水管线、供电线路等维修费用达1200万元。为使矿区居民尽早脱离恶劣的生活环境,区、市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社会资金1.7亿元,用于“棚户区”居民的搬迁,已先期使2000余户居民迁入市区。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支持,在国务院的关注下,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于2004年7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到2007年项目建成后,将使沉陷区范围内的1.14万户居民得以搬迁,但仍然有1.69万户居民有待于择址重建居住区,迁出沉陷区。

——煤炭企业职工收入低,生活普遍困难

全市煤炭职工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元的家庭户占59.1%,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达27.5万人次。煤炭职工收入情况表现为以下特点。

收入水平低下,绝对收入逐年下降

城调资料表明,2005年石嘴山市城市煤炭企业职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00元,占全市城市居民平均水平的69.5%,为全市10%最高收入户人均收入的29.1%。目前,享受城市低保人员1.2万户,2.75万人,年需保障金2246万元。

相对贫困程度日益加深

由于煤炭企业职工家庭收入低下,导致煤炭企业职工家庭与全市平均水平及全市10%高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加大,其相对贫困程度日益加深。以煤炭企业职工家庭人均收入为1计算,2005年其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为1.18∶1,与全市10%最高收入户的差距为3.44∶1。

收入结构单一

矿区职工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城市住户调查资料表明,2005年煤炭企业职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90.7%来源与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仅占1.6%和0.4%。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市水平。在此基础上,煤炭企业职工的消费结构是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温饱型模式,食品支出比重达42.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煤炭职工住房条件较差,人均住房面积为19.8平方米,比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水平少13.2平方米,且居住在塌陷区居民较多,生活环境恶劣。

——富余劳动力增长较快,就业形势严峻

2005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达3.5%,有近5万人需要寻找就业岗位,其中城市下岗失业人员2.4万多人,有8000多人属于青壮年,而且每年还有4000多个城镇新成长劳动力需要就业。城市失业率持续上升是资源型城市国有企业释放富余人员的必然结果。自1998年以来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达5万多人。现有初、高中及职高、技校、中专在校学生约5万人,每年毕业生约1.5万人,其中除初中升高中4800人及高考录取到大、中专院校5100余人外,滞留社会的约5000人。再加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石待业300人和本市中专、成人高校、职业中学毕业生2700人,年劳动力供给8000人左右。若包括外地迁入有劳动能力年需就业2000余人和“两劳释放”、军队复转约400人,全市年劳动力供给可达1.04万人。预计到2007年仅新增劳动力累计将达到5.2万人,加上2005年年底沉淀的下岗失业2.4万余人(含隐性)共计约7.6万人。随着煤炭资源逐年枯竭,煤矿及相关企业的停产、半停产和倒闭破产,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又以3.5%的速度在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以0.2%速度回升,预测到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将达到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将回升到5.56%以上,石嘴山市将面临比现在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在“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每年仍将有一定数量的职工下岗、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大中专毕业生及高考、中考落榜生总量也将进入高峰期,就业仍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结构性缺水矛盾突出

“十一五”期间,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预计新增用水总量2亿立方米左右。同时,黄河供水量随着来水量的逐年减少而减少,工农业用水、地下水采需不平衡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供水矛盾。

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由于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十一五”期间,资源消耗大、集约化程度低的产业仍占较大比例,生态环境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

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十五”末,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标准煤8.47吨,分别是全区(4.14)和全国(1.43)平均水平的2.05倍和5.9倍,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将是全市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

生态环境脆弱

采煤区出现强度沉陷,工业“三废”排放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城市面貌和对外吸引力。石嘴山市的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线性流动的传统经济。依靠的是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又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基本属“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环保型。这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为26%和7.6平方米,其中大武口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人均公共绿地达13平方米。城市周围大部分地方为无林区,而这些无林区则多半是采煤区或塌陷区,全市矿区和塌陷区合计面积达到2200平方公里。

——产业结构单一,呈典型的资源依托型特征

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9∶62.9∶29.2。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不平衡。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自身起点低、规模小、配套服务不完善已成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阻碍。

资源型工业是全市工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005年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5.7%,利税占79.0%。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和产业链条较短,造成职工技能单一,观念封闭,导致再就业难度加大。

工业结构是典型的重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