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31

第31章

2005年重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89.3%,轻工业比重仅占10.7%。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对石嘴山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极为不利。同时制约了带动性强、关联程度高、对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和包括新技术在内的新型产业发展。

——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社会保障压力大

石嘴山市财政发展的鼎盛时期(20世纪80年代前后)占宁夏财政总量的三分之一,也是当时宁夏唯一的财政上缴城市。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老工业基地产业和体制的制约,进入困难发展期,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多年来一直是享受中央和自治区补贴的城市。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2亿元,仅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18.9%。财政支出高达16.8亿元。市本级财政除保证机关工资和部分社会保障支出外,其他建设性支出十分有限。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支出迅速增长。2005年,市辖区城市低保人数为4.88万人,共发放低保金3730万元。经测算,今后几年内全市年需低保金3500万元左右,资金缺口达2800万元;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万人左右,培训城乡劳动力2万余人,年需补贴资金600万元,缺口达300万元;市辖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12.96万人,配套资金缺口为1300万元,以上三项资金缺口每年高达4400万元。“企业办社会”造成的企业负担大,历史包袱沉重。石嘴山市矿产企业在建设的同时,也办起了一个个小社会,学校、医院、城市管理、公安、警察机构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性机构一应俱全。2005年,全市城市区共有65所中、小学校,23家医院,其中34所中、小学和15家医院为企业所办,分别占52%和65%。原石嘴山矿务局、石炭井矿务局等企业将其所办学校和医院逐步移交地方,对此自治区财政2003年~2008年通过转移支付每年补助破产企业学校移交资金800万元,但5年内仍然有1500万元的缺口,而且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所办学校和医院还将继续移交地方,这必将加重市财政的负担。另外,采煤沉陷区域的治理投入支出庞大,市级财政根本无力承担。

——城市布局过于分散,城市聚集效益差

石嘴山城市发展走的是典型的先有企业后有城的发展过程,矿山企业多数地处偏僻山区,城市的建设都是以矿区的开发逐步形成的,因此形成了大武口、惠农、石炭井、汝箕沟、白芨沟、大峰矿等城镇和矿区,各点相距较远,最远达100公里,造成产业区小而分散,城市资源浪费,运行成本过高,聚集效益差,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这极大地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城矿体制不顺,制约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地方和煤炭企业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煤炭产业以部门、行业管理为主,政府与企业职能错位,多数骨干企业实际上至今仍承担着生产与社会服务的双重职能,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没有实质性进展,经济结构调整空间大大压缩,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也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针对上述八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研究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结合石嘴山市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提出了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

从国际发展环境来看

世界经济在2000年达到周期性增长高点之后,2001年增速急剧下滑以致濒临衰退,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步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明显放慢。虽然从2002年起世界经济开始重新走向复苏,但仍未实现稳定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世界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增长也出现了大幅的回落。跨国直接投资在2000年达到创纪录的1.3万亿美元之后,2001年锐减为7250亿美元,跌幅高达44.2%,到2002年进一步缩减为5000多亿美元。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量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0年和2001年的1700亿美元左右降至2002年的1450亿美元左右。而全球股市市值的大幅缩水、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关系的剧烈波动,以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地区持续不断的金融动荡,也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总的看来,世界经济在新世纪开始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时期,并且这种低速增长状况要延续一段时间。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泡沫破灭陷入衰退和低速增长之后,世界经济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新的产业和增长点仍未完全形成。美国经济在结束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而陷入衰退以后,至今仍未完全复苏和恢复正常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而欧盟和日本经济由于自身的结构性问题缺乏活力和增长动力,无法承担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任。广大发展中国家仅靠自身力量很难抵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增长仍未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也已十分有限,难以给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政策刺激。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增长,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近两三年来,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增长放缓,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迟迟难以启动,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增强,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一些国家甚至别有用心地指责中国向全球输出通货紧缩,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试图滞缓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增添了许多新的变数。

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从国内看,国家致力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面是稳定、完善和落实,不会出现大的调整,全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形势较好。从区内看,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地求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将会有力地促进自治区今后的经济增长。

从石嘴山发展环境来看

市委、市政府正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审时度势,针对石嘴山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诸如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布局零散、集中度低、城市就业压力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等突出问题,在2003年年底,新的一届市委领导班子,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建市4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五个坚持”、“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于石嘴山未来的大发展、快发展,着眼于创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的战略目标,着眼于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立足现实,着眼全局,深入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形势、有利因素以及所面临的一些全局性、紧迫性、突出性问题的基础上,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郑重地提出了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全面加快石嘴山现代化进程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为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纲,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政策对接

——对接国家赋予资源型城市试点政策

国务院自2001年以来先后批准辽宁省阜新市,黑龙江省大庆、伊春和吉林省的辽远、白山市等城市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主要采取直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缓解生活困难;国家出资协助地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维护稳定的安全网;资助地方政府修复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为群众提供物质保障等优惠政策。2003年在自治区政协、石嘴山市政协的关心和指导下,市发改委积极组织力量,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着手编制完成了《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石嘴山市接替产业选择与发展扶持政策研究》报告,其主导思想就是争取将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石嘴山列入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计划。随后,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于2004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发改投资[2004]1462号和自治区发改委宁发改基建[2004]599号文件批复,开工建设石嘴山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概算总投资9.08亿元,国家安排4.54亿元,自治区政府出资0.91亿元,石嘴山市政府出资1.12亿元,宁夏煤业集团公司出资1.37亿元,城镇搬迁居民出资11402万元。项目规划新建4个居住小区,安置矿山居民1.26万户,总人口4.5万人;择址新建和改造学校、医院、幼儿园等配套建筑面积7.73万平方米;对破坏严重的供水系统进行改造;对部分受损的学校、医院、道路、供水管路、供电线路、通信线路等进行加固维修。

另外,因石嘴山市完成的《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石嘴山市接替产业选择与发展扶持政策研究》报告,反映问题深刻,具体政策争取目标明确,特别是对稀缺煤炭资源太西煤实行保护性开采的建议,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决定于2005年1月1日起开征太西煤基金。截至2006年年底,累计征收太西煤资源费1.7亿元,基金征收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有力地支持了石嘴山市经济建设。

——对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政策

石嘴山市把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和国家政策动态跟踪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06年3月获悉国务院将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信息后,积极协调自治区发改委带领石嘴山市发改委主要领导,赴北京拜访了国务院东北办相关产业组组长武士国、工业组翟东升副处长,就将石嘴山市争取列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计划政策进行了全面磋商。同时获悉:国务院东北办对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正在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根据各省、区修改意见,完善《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后上报国务院。并建议石嘴山市认真做好争取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前期工作,为下一步的政策争取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若能够争取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予以专项资金扶持。

为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市发改委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立即着手开展工作,多次和国家发改委中咨公司、宏观经济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联系,得到了这些研究院所的大力支持。2006年9~11月份,市发改委主要领导多次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资源型城市相关扶持政策的对接工作拜访了国务院东北办等司处相关领导。并着手编制完成了《资源型城市宁夏石嘴山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8月15日,市发改委以石发改委发[2006]174号文向自治区发改委上报了《关于积极争取享受资源型城市相关优惠政策,实现石嘴山市可持续发展的报告》,9月18日又以石发改委发[2006]224号文向自治区发改委上报了《关于争取将石嘴山市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行列的报告》。同时,争取到自治区发改委补助费用30万元,专向用于“工业重点产业及产业链延伸研究”中《石嘴山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发展规划》。11月9日~10日,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自治区发改委、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承办,在石嘴山市成功举办了“21世纪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参加论坛的国家发改委和自治区领导、专家在石嘴山经过为期两天的发言交流、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系统深入地剖析了以石嘴山为代表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取得了诸多丰硕成果,对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争取到三家工业园区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2004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办发[2004]20号),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对全市工业园区进行了清理和整顿,园区数量由7个减少到3个,核减57%;园区规划面积由治理整顿前的110平方公里,缩减到43.1平方公里,缩减60.8%。3家工业园区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审核并已公告,升级为省级园区。3家园区入区企业541家,企业累计投资192.5亿元;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家,总投资1.31亿元,安置就业人数2.86万人,工业园区完成销售收入占全市的80%。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同时成为全市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是各县、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