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34

第34章

全市农业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从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壮大龙头企业、拓展专业市场入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整体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层次。一是增强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感。质量、安全、标准化已成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准入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标准化壁垒越来越严,获得“准入证”越早,发展的机遇就越多。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中的新特点,全市农牧系统从战略高度加深认识,深刻把握,认真应对,多次组织农牧干部外出进行专题考察以开阔眼界外,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进行专题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热潮,增强了企业、协会和种养大户自创农业品牌、拓展市场的积极性。二是积极创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品牌。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经认定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达到22万亩,注册农产品商标40多个,其中“伊思来”清真牛羊肉、“中南”脱水蔬菜、“富民”马铃薯、“大杞园”系列果酒等12个农产品品牌已获得区、市无公害食品和名牌产品称号。三是努力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一方面,积极开展媒体传播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各县区积极参加“中国西部特色农业洽谈会论坛”、“宁夏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商贸交流活动,大造宣传声势,使全县以“伊思来”清真牛羊肉、“中南”脱水蔬菜、“富民”马铃薯、“大杞园”系列果酒等为代表的一批区、市级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有了大幅度提高,脱水蔬菜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马铃薯畅销广东、湖南、上海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技术对接

——引进外资新建可乐丽化学(宁夏)环境化工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日本可乐丽化学株式会社在中国设立的独资公司,成立于2004年4月。一期工程完成投资4亿日元,于2005年9月建成投产,形成了年生产高级煤质活性炭1000吨的能力。二期工程实际使用外资0.95亿日元,于2006年9月建成投产,形成了年产2000吨活性炭的生产能力。到2006年年底,公司形成固定资产总值为3393万元。

公司创建伊始,总经理山田隆之就制定了“安全、纪律、技术、环境”的工作方针,将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予以高度的概括。从公司成立至今,始终坚持守法经营、诚信待人、信守合同,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全公司已经形成了安全作业的意识和习惯,至今没有发生重大人身伤害及设备损坏事故。落实发达国家先进的环保意识,为了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炭化炉尾气焚烧炉采取了柴油燃烧器助燃加温的方法,将有害的气体烧净,杜绝了黑烟排放,充分体现了环保企业的自主管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始终坚持“技术领先”的方针。依托投资公司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在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坚持技术领先,生产客户需要的新产品、开发新的市场,作为公司的基本经营原则已经被逐步转化成具体的工作目标落实到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由于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作保障,经营也日益步入正轨,公司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经初步确定,将原定于2010年建设投产的三期工程提前到2008年实施,届时公司将实现年产3000吨的目标。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先进技术转化步伐

石嘴山市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工作机制,先后实行了农技人员工效挂钩制度、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大中专毕业生支援新农村志愿者活动和科技入户工程,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示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拓宽技术服务空间。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整合常规技术人力资源,积极引进推广新知识、新技术,努力使单向的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从单一的技术服务向产业化服务拓展,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的竞争实力。按照全方位、高密度、广覆盖的要求,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网络。二是实施“内引外联,上聘下招”技术引进战略。全市各级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先后与宁夏农科院、宁夏大学、宁夏农学院、宁夏农业学校、宁夏职业学校等科研单位及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联合体,广泛开展了农业科技的合作与交流,成功研发了一批农业生产实用新技术,增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支撑作用。5年中,共聘请农业专家教授5名,聘请高级技术人才30多名,培育科技经济体40多个,科技示范户1500户。“黄牛冷配”、水稻旱育稀植、上农下渔等一批先进技术成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动力源。三是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改变了过去“突击式、单打一”的培训套路,走定向培训、按需培训、计划培训的多元化培训的新路子。建立了以市、县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机构为载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教育体系。5年中,全市共开展农民科技培训27.8万人次,开展技能培训1.4万人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5.3万人次。全市90%的农民工实现了培训方式的市场化、专业化。

人才对接

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努力建设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强化培训、搭建平台、借智引才,稳定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后备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主动联系在外人才,为建设和谐石嘴山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完善机制,优化环境

把改善人才成长,发展“软”、“硬”环境作为实施“人才强市”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实,用环境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专门设立了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各县区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用于奖励优秀人才,用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基础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为各类人才发展事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进一步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市委出台了《关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参加研究生学习教育的暂行规定》,大力支持更多的机关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职学习,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市人才办每年都确定并认真抓好十项重点人才工作,不断挖掘人才发展潜力,建立与完善各类人才库,把强化各类人才的培训作为提高人才素质、稳定用好人才、培养选拔人才的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训的方法与途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送学上门”、下派实践锻炼、外派挂职学习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依靠“西部之光”、“基层之光”等有效培养载体,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和教育、卫生等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各级技术研发中心、科研基地,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着力提升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启动实施项目(课题)育才计划,依托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后备人才。

——重才爱才,才尽其用

认真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在做好选拔、用好现有党政干部人才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择优机制,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形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石嘴山市先后3次面向全国、全区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平罗县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35岁以下青年干部人才,使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青年人才走上了党政部门领导岗位。通过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为各类人才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先后制定出台了“石嘴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关于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的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和功勋奖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建立完善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实行专家定期休假制度,组织市级专家外出考察学习,开展了政府功勋奖、政府特殊津贴、“351”人才工程、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研究出台了“关于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创业的暂行规定”,使科技特派员等一大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农村和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完善青年人才就业机制,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吸引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就业,使5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走上了工作岗位,为社会经济发展积蓄了专业人才。

——借智引才,创新突破

加强与各类人才的联系联络,积极借智引才,寻求外地人才、技术、资金与石嘴山市产业的有效对接。建立与健全了石嘴山籍在外地工作人才信息库,以召开联谊会、重大节假日前慰问走访等形式,加强与本市在外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为他们投身家乡建设搭建平台。组织挂职“博士服务团”积极发挥作用,积极邀请博士及所在单位领导、专家来石参观考察,举办讲座,到企业开展咨询服务活动。主动走出去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络,加强“校地合作”,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了建立产学研孵化基地等协议,积极拓展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合作领域。依托自治区外国专家局,积极邀请外国专家到石嘴山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讲学,传播前沿信息,更新思维方式,培育全新理念。

——人才强市,铸就辉煌

经过积极努力,全市逐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截至2006年年底,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自治区“313人才工程”人选共89人,全市每万人人才拥有量达819人,高出宁夏和全国平均水平。优秀人才的创造力已成为石嘴山市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和谐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凸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连续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校地联手,借智引才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目标,主动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才工作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006年2月,市委书记杨春光、副书记陶进,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考察了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与学校领导和有关方面就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进能源产业的优化升级、加速石嘴山市煤化工发展,进一步加快科研项目的研发、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洽谈并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市、校双方实施“产、学、研”合作转化科研成果和建设孵化基地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将在石嘴山市建立“产、学、研”孵化基地,发挥两所高校的科研优势和石嘴山市的资源、能源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煤炭深加工产业、电力基础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强人才培训、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的合作,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诚请专家博士,为工业经济发展“会诊”、“开方”

2006年3月,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在石嘴山市挂职的干部和“博士服务团”成员召开座谈会,重点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这一主题,针对煤炭资源依托型城市在转型时期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培育主导产业、提升竞争力等问题,认真听取了挂职干部的意见和建议。挂职干部们一致认为,近年来,石嘴山市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尤其是在产业对接、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行动快、力度大,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煤炭资源依托型城市,在转型时期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急需理顺关系,分析问题,化解矛盾,正确应对。专家、博士们从自身专业角度,结合来石挂职后的调研和感受,诚恳地提出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并建议市上在以下几方面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妥善加以解决。一是在抢抓政策机遇方面,要研究把握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对动态性政策方向要紧盯不放,跟上步伐,合上节拍,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才可能获取最大的支持。二是在工业发展规划方面,要立足长远,从宏观上、战略上多考虑;要在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质量与效益、特色与优势、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群的扩张等方面认真研究,科学规划。三是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向生态园区方向发展;项目摆布时要预留空间,相关产业要相对集中,园区进驻1个企业,要考虑发展1个产业。四是在科研投入方面,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发展后劲,才能产生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规模越大,受制约因素就越多,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五是在上项目、上企业方面,要在质量上下功夫,既要考虑量的增加,又要考虑质的提升,更要考虑环境的保护;要着力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政策等方面的素质,增强企业家的责任感,企业才能有发展志向和目标。六是在引才引智方面,要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培训培养人才;要依托本地的产业和项目引进智力,聚集人才。

——引进海尔集团先进管理经验,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