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36

第36章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轻工集群产业链通过两个创新,实现三个突破,推动一个转变。即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改革上要有突破,调整上要有突破,效益上要有突破,推动轻工业由产业弱项向产业强项转变。大力实施“411”工程:要突出四大重点发展方向,切实抓好目前已形成规模的造纸、农副产品深加工、PVC原料及制品、酿酒等4大主导行业,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做大做强脱水蔬菜(冻干菜)、制浆造纸、枸杞制品、清真食品、乳制品、酿酒、日用陶瓷、塑料制品、饮料、羊毛加工等10个优势产业,重点培育10个有科技支撑、有知名品牌、有市场占有率、有创新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扶持一批轻工中小企业。建设以PVC塑料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两大产业化特色明显、链条延伸、聚集效应显著的轻工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努力提高轻工业的比重,初步形成“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龙头企业突出”的轻工业发展新格局。预计到2010年末,轻工群产业链销售收入将达到48亿元,增加值将达到15亿元,脱水蔬菜产量将达到1.5万吨,机制纸产量将达到7.5万吨,塑料制品产量将达到1万吨,清真牛羊肉产量将达到1000吨,枸杞制品产量将达到500吨,白酒产量将达到5000吨,啤酒产量将达到2万吨。

产业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几年来,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区位列前茅。但同时一些难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作为老工业城市,石嘴山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较多困难,较多“瓶颈”制约了经济发展。例如,工业企业多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受国际反倾销和非贸易壁垒的限制,钢材价格波动较大,高耗能产品出口量明显减少,价格下跌,出口创汇企业市场及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同时,还面临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新兴替代产业较少、就业解困压力增大、城市贫困人口较多和“南北夹击”、“外压内困”的现实局面。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谋求发展是关键所在。

2003年,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全市的发展方向,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整合优势资源,实施三大工程,奋力谋求全市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奋斗目标。随后,市资源优势整合领导小组成立,全市资源优势整合工作由此拉开了序幕,下设办公室制定全市优势资源整合方案。此次方案制定本着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力求制订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为全市资源优势整合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做深做特第一产业

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为核心,主攻羊、菜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强农业生产的竞争力。

做强做大第二产业

优化工业企业结构,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创造新兴产业的优势,形成新老互补、梯度推进、优劣交替的产业格局,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做新做优第三产业

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集团,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档次,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优化整合产业布局

整合工业产业园发展,扩大规模,聚合优势,提高工业园的效益和实力,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根据区划调整和产业分布状况,对市辖区工业园区进行整合,突出特色,明确重点,提高产业集中度,实行一园多区,把惠农区红果子园区作为河滨工业园区的特色产业区,把大武口工业园区作为宁夏新材料科技园区的产业延伸区,把平罗崇岗工业区、平罗农业产业化基地作为太沙工业园区和隆湖经济开发区产业提升的转移区。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园区发展。

——科学合理的优势资源整合

2004年7月29日,市委召开了推进“三大工程”动员会,指出全市资源优势整合的关键在于能否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工业企业资源整合

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各种性质的资本相互收购、参股、控股,促进同类企业及周边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打破地区界线,进行资产重组,走联合发展之路。在工业企业的整合中,要坚持“有保有压、扶优限劣”的原则,也就是说对“三高一低”、规模偏小的企业要限制其发展,对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持一批、限制一批、淘汰一批的方式,从而使优势工业企业做大做强。

优势农业资源整合

围绕羊、菜两大产业组建龙头企业集团,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例如,脱水蔬菜产业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朝阳产业,但是由于长期处于散兵游勇的发展状态,各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压价,面对市场未形成有力的竞争力。2002年,宁夏夏绿脱水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集20余家脱水蔬菜企业、3个科研机构为一体,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体系,从而增强了全市脱水蔬菜产业集团化发展程度,形成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文化资源整合

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统筹发展新闻宣传文化产业,优化配置资源,推动相关产业单元的归并聚合,组建集团或发展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公司化运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壮大整体竞争力。

教育资源整合

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大力推进市内中小学、专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培育教育产业集团,降低办学成本,发挥规模效应,推动教育产业快速发展。例如,教育资源存在农村、厂矿教育资源富余,城市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随着石嘴山行政区划的调整,更使得一些农村、矿区学校设备利用效率低、生源少。但是,要想整合教育资源,并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在该增设的地区增设学校,该合并的学校则合并,提高教学设备利用率,形成较具规模的中心学校。

医疗卫生资源整合

聚合先进设备和人才,积极培植基础设施优良、技术先进、特色突出、服务到位的医疗卫生产业集团,提高医疗卫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注重医疗卫生单位的公共卫生职能。作为地方政府应履行监督医疗卫生单位承担公共卫生事件的职能,防止疫情、疫病的发生,保证突发事件上报渠道的畅通无阻。加快体育资源整合,规划挖掘和充分利用好市域内体育场馆设施,搞好配套项目建设,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组织承办区内外商业体育赛事,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资源的效能,提高石嘴山市的对外知名度。

石嘴山市优势资源整合的排头兵当数市政产业集团公司、市矿业集团公司,它们的组建成立彰显了资源整合的优势,也体现了市委做大、做优、做强的指导思想。这种符合市场规律的组合,将更加适合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市政产业集团公司的组建,是实施产业对接工程、加快企业发展步伐的重大举措。全市从事市政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大多规模小、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实体,因此必须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实施产业对接工程,就是要在空间、产业、市场、人力、资源、要素等各个方面加速建立国内外紧密衔接、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实现协调互进、联动发展”精神要求,市政产业集团公司便应运而生了。

市政产业集团公司是由市燃气热力公司、市供排水公司两家公用企业里资质最好的企业组成,赢利能力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的组建标志着两家强势企业的强强联合,集团公司涉及领域包括城市供热、人工煤气、天然气、城市居民供水及工业用水、城市污水的收集及利用、市政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组建以后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具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人才济济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市政产业集团公司的组建将有利于招商引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搭建坚实的平台。同时将有利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便于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等机遇,通过多方融资,建设一批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项目,对实现“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山水园林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煤炭资源作为石嘴山市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工作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市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煤炭资源的整合进人了初始阶段。为防止煤炭资源、硅石资源流失或不平衡使用,由原惠农煤炭公司、市物资总公司联合组成了市矿业集团公司,将全市的煤炭、硅石等各种矿产品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乱开采现象发生,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增强了政府对资源的可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搭建1个招商引资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投资,建设更多的项目。

整合后的矿业集团公司有6个煤炭采区、125个硅石矿。矿业集团公司的组成,有利于合理利用区域内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发挥产业优势,提升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

企业改制增强活力

自1997年至2006年,石嘴山市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企业改制的途径和方法,有效地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同步推进,勾画了创建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宏伟蓝图。

1996年,市委、市政府组团赴山东省诸城市等地,学习外省区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参照外地成功经验,结合石嘴山市企业改革的实际,向市委、市政府呈报了《关于市属中小型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报告,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企业改制的基本形式和具体方法、企业改制工作的一般程序、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公有资产的处置、股权设置、管理体制、收益分配、劳动人事工资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责任、政策扶持及其他等12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为稳妥起见,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名义将此项改革在全市范围内的几家商业流通企业中试运行。

这次改革由于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进行,因而在社会层面和职工观念上都产生了强烈震动和巨大反响。

在企业层面,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巨大惯性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此前,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虽已推行,毕竟对企业和职工的冲击不大,仅限于在管理方式上的变化,对职工的观念并无多大触动。厂长拥有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导权,因而职工对企业的关心程度不够。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得职工的观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职工人人关心入股,人人都成为股东,人人关心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企业效益与每位职工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改制过程中,企业经营班子成员占总股本的30%,重大决策在董事会集体研究通过,企业监事会对决策实行全程监督。占总股本70%的职工股,对企业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不时对企业决策失误进行修正。职工对企业的关心程度与时俱增。

在社会层面,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代社会,人们的联系十分紧密,信息沟通方便快捷。试点企业改革的成功,在未改制企业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广大职工翘首以盼。

经过1年的实践,市委、市政府认为,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时机已经成熟。1997年6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中共石嘴山市委员会、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属中小型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石党发[1997]20号)》。与之相配套,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劳动局同时下发了从资产、股权、管理、劳动人事工资、职工权益维护等方面对石党发[1997]20号文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以此为契机,石嘴山市商业系统26户企业、工业系统8户企业、轻工业系统10户企业、物流系统13户企业的改制工作全面展开。参照石党发[1997]20号文件精神,平罗县、陶乐县结合各自实际,全面推行了多种形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自1997年至1999年的3年间,市政府共计投入21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改制。宽松的政策和改制资金的投入,为石嘴山市企业改制增添了强劲动力,企业活力不断增强,职工积极性空前高涨,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走高。

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开全区之先河,在自治区及至邻近的内蒙古自治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吴忠市、中卫县(现改为中卫市)、银川市、内蒙古乌海市、包头市等兄弟地市先后组团到石嘴山市参加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石嘴山市领导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受到全区经济界和企业界的一致好评。自此,全区各市县陆续拉开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帷幕。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改制的方式向更深层面拓展。2000年以后,以组建经营者或经营班子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是石嘴山市改制的主要形式;控股方式为,经营者或经营班子股本占企业总股本的49%。随着改革的深入,经营者和经营班子持股的比例持续增加。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模式,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避免了股份合作制所显露的决策迟缓、贻误商机的弊端。为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相应保留了监事会,组建了党支部和职代会。监事会、党支部和职代会有效行使职能,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信访局、市民投诉中心、市商务局、市经济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密切协作,对侵害职工合法权利的事例和个案进行告诫、警示或处理,使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市、县属企业改制的顺利推行,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接下来进行区属下放企业的改革和石嘴山市破产企业的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