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求“代际公平”,资源环境永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
2001年9月,石嘴山市第七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新一届党委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从市情出发,提出要跳出石嘴山看石嘴山,认真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差距,树立小城区也能有大作为的雄心壮志,拿出“跳起来摘桃子”的斗志,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坚持用心想事,用心做事,用心抓落实,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石嘴山市在凤凰涅槃的“阵痛”中再获新生,经济转型全面提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走出一条保护资源;改善环境;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3年12月29日,市委召开了七届八次全委会议,这次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坚持”、“五个统筹”的要求,确定了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产业对接工程”就是坚持以结构大调整、产业大整合、对外大开放为基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政策、产业、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与国内外紧密衔接、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快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优惠政策的整合优化,实现协调互进,联动发展新材料、重化工、电子元器件、煤基碳材、旅游、特色农业6大替代产业,培植壮大新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把石嘴山建成京津唐腹地—呼包银经济带上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新材料工业、重化工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生产重地、科研基地和西北工业重镇,提高全市的经济实力,把石嘴山市建成宁夏的经济强市。“蓝天碧水工程”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经济发展观,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培育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互相协调的产业生态,建设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自然生态,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统一的文化生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全市逐步形成合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护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置业体系。民心工程“就是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核心,通过繁荣三产”、搞活城乡、加强劳务输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落实“三条保障线”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营造文明健康、安全稳定、优美和谐的发展环境。切实关心民众,改善民生,缓解民困,珍惜民力,以实际行动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004年12月16日,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着眼于石嘴山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把石嘴山建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定位和战略目标,进一步丰富了“三大工程”的内涵。基本要求是:以循环经济为先导,依据石嘴山市在呼包银工业经济连接带上的特殊位置,依托特殊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配置产业、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按照“显山、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的目标和“营山水、造园林,挪旧墓、搞铜像,治出口、扩旧道,上特居、出雕塑,拓新路、建新城”的总体要求,做足做活“山”、“水园林优势,做精做美区域中心城市,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形成产业分工和布局合理,后续支撑和拉动力强,统筹协调有力城乡经济繁荣活跃,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提升整体形象,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总体辐射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强有力的特色经济和品牌效应扩大石嘴山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全球的知名度,以强劲的后发优势,努力跻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市委进一步提出“七优先一限制”的政策导向即优先发展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轻工产品和日用品制造业、商贸和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文化旅游产业,限制高载能产业无序扩张,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为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生态,实现经济高效发展,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科技领先,治污降耗、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提高效能,政策扶持、典型引路,多方争取、分步启动,宣传鼓动、依法规范”的48字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科学发展观在石嘴山市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石嘴山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市委为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构成了新时期、新阶段发展石嘴山、富裕石嘴山的一整套新战略,其核心是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是一个持续“投入—产出”的过程。石嘴山市在经历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环境、人口压力与日俱增。
新战略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突破了“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从而使石嘴山市的经济社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从新战略的实践结果可以看出,石嘴山经济呈快速发展势态,发展水平、竞争实力逐步增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资源转化能力和持续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扭转,生态环境质量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总体上看,石嘴山市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的适应性的协调发展阶段。
——转变增长方式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后劲,决定着该地区的未来发展没有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嘴山市是宁夏的老工业基地,之所以老主要体现在体制老、机制老、产业老、技术装备老、结构老等五个方面。“十五”期间,石嘴山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市委确定的“工业强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三大发展战略,以加快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这一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框架,构建新体制,培植新产业,导入新技术,注入新活力,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2006年石嘴山市“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九五”末的13∶59∶28调整为7.2∶65.3∶27.5,优势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不足45%提高到70%左右。以脱水蔬菜、清真牛羊肉、枸杞、水产为主要特色的农业产业带的培育,以煤、电、煤化工为主链的新型工业园区的崛起,以东方钽业为标志的新材料、高科技的建立,以“一县两区”为大经济框架的“半小时经济圈”的构建,以软环境不断优化为主要标志的招商引资“洼地效应”的形成,以发展特色旅游业的振兴,石嘴山市以特色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新格局初步形成。
确立了跨越式大发展的目标,做大做强石嘴山经济总量
石嘴山市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10亿元以上。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石嘴山市已经具备经济快速增长的物质基础、市场空间、体制保障和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十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0.8%,特别是后3年平均增速达13.6%,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第二产业增长指标连续翻番。地方财政收入5年增长2倍,2006年实现11.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前三个五年计划的总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参与国内外新一轮经济合作与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的46%提高到了57.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新兴接续产业不断培植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日趋合理的经济结构,必然拉动整个经济发展越来越优、越来越好。“十五”期间,新上投资超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40个,这些项目有的已经建成投产,大多数项目正在由建设向投产、投产向达产的方向加速迈进,项目建设的拉动效应将在今后充分显现。“十一五”所确定的12%的年均增长速度科学合理,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于自治区年均增长水平2个百分点,是一种超越型增长,真正体现了石嘴山市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十五”期间,围绕开发利用特色农业、优质煤炭和特色旅游三大优势资源,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充分利用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和特色农业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培育起了脱水蔬菜、清真牛羊肉、枸杞、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平罗为核心区的地膜马铃薯基地、以惠农区为核心区的脱水蔬菜、枸杞基地,以大武口隆湖开发区为核心区的设施蔬菜基地。2006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农副产品加工业占农业产值的比值,比“九五”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蔬菜、枸杞、水产等区域性特色产业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8.2万亩、6.2万亩、6.23万亩和6.27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长94%、97%和144%。加强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发展优质动力煤和优质无烟煤,加快煤炭产品深加工转化利用,延长煤炭产品产业链,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大电网、电源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火电机组结构,启动了一批以煤、电、煤化工产业项目为重点的基地建设。石嘴山市煤炭精加工能力、电力生产能力比“九五”末成倍增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积极呼应西北风情和大河套历史文化旅游的大格局建设,加大跨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力度,加快石嘴山旅游与周边城市旅游圈的接轨与融合,建设沿山沿河生态旅游产业带,依托沙湖等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以星海湖、平原水库、北武当生态旅游区、黄河大漠等为节点,突出“山、湖、河、漠、寺”五大特色,开发生态观光、大漠风情、民俗文化,人文古迹等旅游项目,积极发展工矿旅游。近5年来,旅游业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6年旅游业总收入占石嘴山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33%,较2000年提高了8倍。
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石嘴山市作为“一五”期间兴建的10个矿区之一,是一个“因工而立、因工而兴”的工矿业城市。“十五”以来,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石嘴山市工业生产规模得到了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持续加快,经济效益日益改善,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2003年~2004年,全市工业冲出了2002年的低谷,进入了工业历史上少有的稳定高增长时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利润等指标的增幅一直在两位数高位运行。工业不仅成为石嘴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地方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初步建立了以新材料、重化工、电子元器件、煤基碳材、特色冶金、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六大新兴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2006年全市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65.3%,较2000年提高6.3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77.9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6倍。培育起了东方有色金属、恒力集团、恒力钢丝绳、英力特化工、奔牛集团、大荣化工冶金、国电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发电厂、石嘴山发电厂等26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其中大型工业企业5家,中型企业32家,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6%,有英力特、恒力钢丝绳、东方钽业3家上市公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大体占全市工业的92%。
技术改造积蓄强劲增长动力
传统产业是石嘴山工业的主体,也是石嘴山工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石嘴山市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思路,围绕改造提升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制造四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重化工、电子元器件、煤基碳材、特色冶金六大新兴产业。重点以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为依托的新材料工业,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煤炭转化利用为特征的电力基础产业,作为石嘴山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采取收缩改造、挖掘裂变、转移开拓三大措施,着力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对传统资源依托型的采煤、水泥、高耗能、电石化工、煤机制造等产业实施收缩改造:首先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在高耗能工业领域,严禁新建2.5万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炉,逐步淘汰1.25万千伏安以下矿热炉,关停单炉1.25万千伏安及以下电石企业。其次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有色金属冶炼、新材料特种金属制品、煤炭深加工等产业,实施挖掘裂变:一方面在挖掘传统的钽、铌、铍、特种钢丝绳、煤质活性炭、碳素制品等龙头产品制造业的潜力上加长、加粗产业链,开发新品种,开拓新产业,形成新材料及其衍生制品系列、煤炭深加工系列、特种金属制品系列等,拓展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定位,整合优化产业布局,石嘴山市河滨、大武口、太沙三大工业园区迅速掘起,经济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