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地处温带季风边缘,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而多风,秋凉早而清爽。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降雨少且集中于夏季,空气干燥,温差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39%~56%,年降水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年平均蒸发量为1799毫米~2500毫米,是年降水量的6~10倍,亦为宁夏之冠。石嘴山市水域面积3.4万公顷。黄河是石嘴山最大的过境河流,自南而北从陶乐县明长城附近入境,经陶乐、平罗到惠农区出境。水域面积1.036万公顷,占全市总水域面积的40%;石嘴山市境内黄河水势平缓,境内沟壑纵横交错,池塘、湖泊、滩涂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沙湖、星海湖、明水湖、高庙湖、西大湖等。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0.8亿立方米,其中当地产水量1.06亿立方米,黄河引入量9.22亿立方米。地表水水资源总量为9.77亿立方米/年,浅层地下水多,平均补给量为5.68亿立方米/年,多年平均排泄量为6.4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补排基本平衡。石嘴山市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明显,蒸发量大。“十五”以来,石嘴山市紧紧围绕城市用水、工业用水、服务业用水、生态用水,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的保障水平。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水法》办事,积极落实《水法》的规定,坚持依法治水,完善水务体制改革,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将多家管水改为一家管水,由水务局对城乡防洪、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管水单位干渠)—农民合作组织(支斗渠)两级直接供水的管理体制,实现供用水一体化管理。二是完善水务管理运行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农业用水逐步推行“终端水价制”,城市用水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形成“计划用水、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管理机制。三是制定了石嘴山市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节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权转让总体规划等,并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形成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如何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在一定的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经济效益最大,并与社会、生态协调;行业间配置上,保证粮食安全,压减农业不合理用水,突出地区比较优势,建设节水、高效农业体系,形成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带,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满足工业需求,实现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保证城市用水,确保生态安全;建立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做好重要河段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划工作,重点加强对主要河湖库引、排水口和地下水水量、水质监测,划定生活水源地保护区,严格限制保护区内开发活动,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四是加快重大水资源工程与节水工程建设进程。通过第三、五、六、七排水沟的开挖,抗旱打井工程,引黄济惠工程,沿山沿河防洪工程,城市防洪、治污项目,黄河水厂,人畜饮水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基本做到防洪、排水与湿地保护系统联用,地表水综合利用与地下水有效补偿相结合,从而使洪水、沟水、湿地等充分利用,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石嘴山星海湖工程、平原水库工程是确保石嘴山市水资源安全,支撑石嘴山市21世纪中叶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工程,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取得国债资金、国际贷款、各类企业投资和社会多方投入,促进工程建设早日完成。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石嘴山市是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十五”以来,石嘴山市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建立了“在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借助政府、市场、社会三重力量,利用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坚持“政府管环保,社会办环保”的工作理念,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以治理大气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和黄河水质为重点。明确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目标、方向和措施。在具体工作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执法监督力度,全面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研究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工作程序》,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检查,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政策关和选址关。在项目审批初期与建设单位签订《关于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协议书》,明确双方法律责任,有力的促进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的提高,此做法为自治区首创,受到自治区环保部门肯定。“十五”期间,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3个,通过实行集中供热,大规模推广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及时拆除了200多台燃煤锅炉,拔掉了300多根大小烟囱,新建换热站46个,投资1.92亿元建设了天然气输配工程,全部改烧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彻底解决了石嘴山市区内烟囱林立、冒黑烟的问题。近3年来,全市共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643个,累计投资达7.35亿元,特别是2004年,不惜牺牲GDP6.5%的增长速度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全市共下达污染源限期治理任务涉及162家企业318个治理项目,治理投资达3.63亿元,治理项目和治理资金分别是2003年的10倍和24倍,治理资金数额和治理项目数创石嘴山市环保历史之最。从2005年开始,按照国家“三行业”清理整顿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清理整顿各项工作,2005年下达治理项目72个,环保投资3.47亿元。全市已建成正式投运的电石、铁合金企业共有74家178台矿热炉,均达到清理整顿要求。18家焦炭企业中,除3家已经停止生产的企业外,其余均已按照清理整顿要求采取了可靠的污染防治措施,使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内。全市水污染企业累计投资近1亿元,建成了一批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极大地削减了废水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市境内造纸、化工等行业废水处理设施均已投入运行,达到了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
针对石嘴山市环境污染的历史欠账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在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加大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治本”之策,确立了“七优先一限制”的政策导向和“48”字方针。按照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努力构建“一个核心、两个体系,三个循环”的石嘴山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一个核心”,就是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两个体系”,就是同步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和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建设。“三个循环”,就是重点抓好以生态企业为主体的小循环,以生态工业园区为主的中循环,融合各种资源要素广泛参与社会大循环。通过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点,最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石嘴山市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石嘴山市建立了陶乐循环经济试验区,确定了全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试点园区,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围绕余热、余气、余压、煤矸石等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石嘴山市在3个工业园区的50家企业内,重点推广实施了建材、纸业等207个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试点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6.7亿元。目前一批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加快开发人才资源
近年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切实增强人才开发的战略意识。在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贯彻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精神,以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用事业召唤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用待遇吸引人才,用政策激励人才,突出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人才工作取得突出成效,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石嘴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制定的各项地方性法规、优惠政策,结合市情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意见》《关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参加研究生学习教育的暂行规定》《石嘴山市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创业的暂行规定》等政策性文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四尊重”氛围,为人才的培养、使用及人才资源的配置开发创造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励专业技术人才施展才能的机制逐步健全,相继出台了《石嘴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关于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的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和功勋奖的暂行办法》等激励性政策,实施“351”人才工程,建立人才专项基金;同时,石嘴山市财政每年单列100万元,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激发和调动了专业技术人才干事业的积极性。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建立完善了人才分级分类培训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五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制定了《关于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党政干部脱产培训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石嘴山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在职学习深造;大力支持石嘴山市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坚持把走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及时选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参加“西部之光”、“基层之光”、“企业之星”、“充电工程”等专题培训研修,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和劳动力开展“阳光工程”、“种养技术”等培训,提高了人才素质。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石嘴山市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实施专家“送学上门”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借智引才工作初见成效,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强与各类人才的联系,积极借智引才,寻求外地人才、技术、资金与石嘴山市产业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了石嘴山籍在外地工作人才信息库,用召开联谊会、重大节假日前慰问走访等形式,加强与本市在外地的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为他们投身家乡建设搭建平台。发挥挂职“博士服务团”的作用,积极邀请博士所在单位领导、专家来石参观考察,举办讲座,到企业开展咨询服务活动。主动走出去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加强“校地合作”。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了建立产、学、研孵化基地等协议,积极拓展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合作领域。依托自治区外国专家局,积极邀请外国专家到石嘴山市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讲学,传播前沿信息,更新思维方式,培育全新理念。到目前,全市有各类人才8.7万人,其中党政人才411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6万人,技能型人才1.2万人,农村实用型人才3万人,高层次人才183人。全市每万人中,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拥有量为819人,比全国236人高583人,比宁夏636人高183人。与2001年比,除党政人才有所减少外,人才无论是总量还是其他项都有明显增长。
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2004年以前,石嘴山市共有工业园区7个。200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对工业园区进行合并整合,将石嘴山市河滨工业园区、惠农县红果子工业园区整合为石嘴山市河滨工业园区;平罗县太沙工业园区、平罗县崇岗工业园区整合为平罗县太沙工业园区;变更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为大武口新区;大武口工业园区、宁夏新材料工业园区整合为宁夏大武口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2005年新成立了宁夏精细化工基地。200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平罗太沙工业园区更名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大武口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更名为石嘴山经济开发区;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更名为石嘴山工业园区。目前,全市共有4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即宁夏石嘴山经济开发区、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精细化工基地,都属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943家,销售产值136.9亿万元。其中石嘴山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270家,占全市入园企业总个数的28.7%,销售产值37.1亿元;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入园企业486家,占全市入园企业总个数的51.5%,销售产值33.6亿元;石嘴山工业园区入园企业187家,占全市入园企业总个数的19.8%,销售产值66.27亿元。
——宁夏石嘴山经济开发区
2005年9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大武口工业园区与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区整合,整合后的园区名称为宁夏大武口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2006年9月22日,经国家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审核后公告,确定名称为宁夏石嘴山经济开发区,属自治区级开发区。石嘴山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核准面积8.9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新材料发展、机械制造、煤基碳材、精细化工和轻工业。园区内规划了机械加工区、煤炭加工区、化工区和轻工业发展小区。
——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