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46

第46章

200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富民工程”的决定》(石党发[2000]2号),提出在全市深入实施“富民工程”。针对当时农民收入不稳定、增速减缓和收入不平衡等突出问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要稳定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单靠农民一家一户自己努力不行,必须走政府推动之路。为此,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项目入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在全市农村实施“富民工程”。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开始,用3年时间使全市80%以上的农户有5000元以上的稳定增收项目。工作重点是大力调整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抓住机遇,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劳动报酬收入;坚持多轮驱动,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落实减负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扎扎实实抓好帮扶工作,市上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力组织实施“富民工程”。年初召开全市实施“富民工程”动员会,年中组织召开项目入户现场观摩和检查汇报会,年底召开工作总结会,形成了市、县、乡、村齐抓共管的局面。各县、乡把“富民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机构,层层确立目标责任,建立了市级领导抓点联系、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下派干部到户的帮扶制度。市上从各个部门抽调8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包村包户,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选项目、筹资金、送科技把包扶部门和下派干部的工作同农民增收项目的落实挂起钩来,严格考核,要求项目不入户干部不脱钩,农民不致富帮扶部门不评优,形成了干部真抓、部门真帮的良好风气,有力地促进了“富民工程”的深入开展。

推进结构调整,培育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

按照“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主攻畜牧养殖、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通过项目入户带动结构调整,以优化结构加快增收步伐。在种植业上,调减种粮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突出发展了蔬菜、蓖麻、油葵、色素菊、枸杞等特色作物。在养殖业上,把主攻畜牧作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施“富民工程”的重中之重。突出发展牛羊,稳定发展生猪,积极发展家禽,拓展特种养殖,畜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加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促使主导产业与千家万户增收项目的紧密结合

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抓典型带全面,形成了乡村抓园区、园区带农户的路子。全市当年建成了一批以优质高效经济作物、设施蔬菜、枸杞等为主的种植示范园区,以牛羊育肥为主的养殖示范园区。每个园区主攻一项产业,每项产业带动一批入户项目,广大农民依托园区发展生产,园区协会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全市83%的农户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确定了入户项目,其中,养殖专业户达到1.9万多户,种植业经营大户达到7100多户。加大科技培训,市上以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建立培训基地,农牧业专家分批培训经营大户和农技人员;各县坚持抓青壮年农民技术培训,组织园区带头人到外地参观学习,高薪聘请外地经营能手蹲点指导,提高园区科技水平,带动农民逐步提高入户项目的科技含量。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对增收项目的带动能力

围绕优势产业建龙头,建起了色拉油加工、枸杞加工、脱水蔬菜、牛羊肉加工、饲料加工等龙头企业,对入户项目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完成了石嘴山清真牛羊肉产销集团的改扩建仅2000年就向上海等地外销羊、牛、鸡肉4500吨,与养殖户签订的收购合同全部兑现。由于实施“订单农业”,保证收购,调动了农民发展家庭养殖业的积极性,使畜牧业成为全市农民最放心、增收最稳定、也是效益最明显的入户项目。

经过3年深入扎实地组织实施,全市“富民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项目入户目标任务圆满完成。3年间,从落实一家一户增收措施入手,把关系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生产项目通过项目入户形式落实到农户。全市“富民工程”项目入户累计达5.4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2%。其中新增项目户3.09万户,占累计入户数的56.6%。平罗县项目入户率达到了80.8%,惠农县项目入户率达到了84%,陶乐县项目入户率达到了86.8%,大武口乡项目入户率达到了87.5%。市委、市政府当初确定的经过3年“富民工程”建设,使全市80%的农户有一个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增收项目的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同时也为全市今后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各县区始终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选择“富民工程”入户项目的基本前提,从县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发挥区域优势,全面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种植业方面,按照“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大力增加蔬菜,巩固提高枸杞,积极发展牧草”的调整思路,调减了粮食等作物,增加了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到2002年,全市粮食作物97.4万亩,经济及其他作物36.5万亩。增加幅度较大的作物主要是:蔬菜面积增加3.33万亩,饲草作物增加5.27万亩,枸杞面积增加4.73万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种植比例调整到67∶25∶8。在畜牧业方面,强化了以养羊为重点的畜牧养殖结构。全市羊只饲养量达到130万只生猪饲养量30万头,牛饲养量13万头,家禽饲养量800万只。以脱水蔬菜、设施蔬菜、地膜土豆为主的种植业,以养羊为主的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养羊和种菜两大产业格局。三是农民收入呈现增长势头。实施“富民工程”3年来,全市农民现金收入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905元,增加了77元。陶乐县农民收入增长绝对数列全区首位,受到自治区政府的奖励。

在实施“富民工程”过程中,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开拓创新,形成了许多好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一是抓项目入户,找到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家庭经营的结合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村产业结构到底怎么调,调什么,过去一直在困扰着石嘴山人。实施“富民工程”以后,全市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项目入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方针,把入户项目与全市各县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有效地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抓项目入户,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通过开展“富民工程”做到了一家一户。从而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目标和农民增收的具体目标的统一。二是抓农业示范园区,找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突破点。农业园区建设是落实“富民工程”项目入户的一个新的工作方式。对石嘴山市农村经济发展来讲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阶段。各县区在实施“富民工程”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园区,使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实现了相对集中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3年中全市共建设各类示范园区455个,累计建设标准化圈舍7800多座,节能日光温室1900多座,新增养殖业设施生产面积73万平方米,种植业设施生产面积1000多亩。项目入户与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使“富民工程”入户项目通过园区传递到农户,也使一些农业适用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园区建设渗透到富民项目之中。各个农业园区在搞好生产的同时,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共同开拓市场,扩大销售。通过建设农业园区,生产有了一定规模,全市农产品质量、总量有了显著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稳定的基地。三是抓科技管理,找到了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切入点。各级组织在调整农业结构过程中特别重视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狠抓种植、养殖业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对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品的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和改良,先后引进小尾寒羊2万多只,国外优质肉用种公羊60多只,发展小尾寒羊基础母羊群16万只,改良优质肉羊1万多只。“富民工程”入户项目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县乡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管理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推行了功效挂钩的办法。把引进技术与引进人才相结合,聘请了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和能人,充实和带动了全市农业技术服务力量,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四是抓“信用工程”,找到了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投入增长点。“富民工程”不仅调动了人力、物力的集中投入,还提高了技术、管理、信息的综合利用,同时也有效激发了农业投资机制的创新与发展,保证了“富民工程”的顺利实施。人民银行石嘴山市中心支行积极争取,逐年增加支农贷款额度,农村信用社认真落实农户小额贷款政策,积极配合县乡组织进行考察和论证,在全市范围内适时建立了农村绿色信用贷款制度,开展了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共为4.65万户农户发放了绿色信用贷款证,办证农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70%。采取“五户联保”、信用贷款相结合的办法,3年里共为农户发放“富民工程”贷款5亿多元,占同期“富民工程”入户项目建设投入的68.5%。建立首批信用村10个,确定农村信用户9496户。据不完全统计,3年间,全市“富民工程”总计投入资金7.3亿元。其中区、市、县三级政府投入1261万元,各级部门424万元,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发放贷款5.37亿元,农民群众自筹资金1.7亿元。初步形成了区市县财政、乡村组织、机关干部、金融单位和农民群众五级筹资的良好机制。由于农村绿色信用贷款证制度的建立和“信用工程”创建活动的开展,农村信贷资金风险大大降低。形成了农民增收,金融单位获利的“双赢”局面。五是抓联农促富,找到了转变部门职能和改进干部作风的转折点。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联农促富活动,是实施“富民工程”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也是各级干部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通过实施“富民工程”,全市的部门、机关、干部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普遍开展了以“一帮一、一帮二、一帮三”为主要形式的联农促富活动。帮助农民群众落实增收项目各级干部出钱、出物、出力,极大地促进了工作发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人人有指标、有责任,部门的服务职能和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

——以羊、菜产业为突破口,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年末相继作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大决策,提出农业和农村工作要把实施“富民工程”向农业产业化的深度推进把实施“富民工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快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2002年10月22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羊、菜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决定》(石党发[2002]41号)。提出以“富民工程”为载体,以羊、菜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为核心,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特色化产业,区域化布局,园区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产品”的要求,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

2002年12月15日,市委七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提出了“一化促三化”的工作战略,以加快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谋求石嘴山经济社会超常规、快速度、高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其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是坚持用工业理念筹划农业,推进农业工业化。一是用工业理念调整农业结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定位农业的发展方向,调整粮食,发展蔬菜,扩大畜牧,培育龙头,提高效益。紧紧抓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的优化带动、农产品市场销售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大了农村经济的互补和融合力度。二是用工业理念培育了龙头企业。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育大市场”的工作思路,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畜禽、蔬菜、枸杞、中药材、饲草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羊、菜两大产业。三是用工业理念拓展了农产品市场。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打好“清真”和“绿色”品牌,加快开发以牛羊肉、乳制品、脱水菜、枸杞等为重点的系列产品。四是用全新的工作方法抓农业。积极应对水资源匮乏的挑战,以全新的思维、思路,彻底改变“旱涝保收”的传统观念,彻底改变以往结构调整动作慢、步伐小、成效差的局面,不断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节水农业推广示范步伐。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洗脚上田”和“洗脑进城”,繁荣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乡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