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48

第48章

2002年,宁夏中南工贸有限公司在蔬菜脱水行业率先租用集体土地300亩,尝试自建原料基地,取得良好效果。2003年惠农区的多来香、超龙和绿宝三家蔬菜脱水加工企业以每亩每年380元的价格连片租赁了庙台乡静安村农户的承包地285亩,又投资109.5万元,建成移动式温棚等蔬菜种植设施建设原料基地,在不改变农民的承包权、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的条件下,对家庭承包的土地经营体制进行了探索和创新。2004年,全市已经有43家企业签订蔬菜脱水订单6.9万亩,25家蔬菜脱水企业租赁农民土地3996亩。到2006年,21家企业租赁农民土地达到8310亩。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订单22万余亩。产销环节上依靠企农双方的利益纽带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全市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实践证明,企业自建基地,有利于农业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密切企农关系;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土地收益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的优势,直接组织生产高品质的原料蔬菜,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商品蔬菜,每亩效益可达到3000元,土地收益率提高了3倍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土地租赁给企业经营,农民不用投入就可以得到每亩400元左右的土地出租收入。从土地上解脱出来的农民部分被吸纳到企业务工,由农民转换为不需离家的农工身份。生产期每人可以挣工资2000多元。另一部分则放心外出打工,可以获得万元左右的劳务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农产品加工企业“单打独斗”的格局正在逐步打破,联合合作日益广泛,行业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九五”末和“十五”初期,全市以蔬菜脱水为代表的加工企业呈迅猛发展态势,短短二三年时间,全市新增蔬菜脱水企业近70家。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企业之间原料和产品价格的无序竞争,给企业和农民造成了损失。在此情况下,市、县各级组织积极引导,组建了蔬菜脱水加工行业协会,并由26家企业和单位共同成立了行业集团公司——宁夏夏绿集团公司,统领全市蔬菜脱水产业发展。夏绿集团公司曾是石嘴山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自治区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集团公司成立几年来,发挥了行业协调服务作用,确保了产业的稳步发展。2006年,夏绿集团通过引进资金顺利进行了资产重组,其他一些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蔬菜脱水企业资源整合、开发产品基地、整顿行业秩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和有效的探索。礼和食品有限公司牵头,联合7家企业组建了“宁夏礼和食品有限公司蔬菜脱水加工企业联合体”,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由礼和食品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绿宝工贸公司联合17家企业组建了联合经营体,将参与联合体成员企业转变为加工企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订单、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劳动力配置的“五统一”经营,“塞上绿宝”品牌拟在德国、荷兰申请注册。石嘴山远华工贸联合经营合作社、马蔺工贸公司联合体也相继建成。全市47家蔬菜脱水企业通过行业资源整合走到一起,壮大了势力,形成了竞争力。这些企业集团的组建将使石嘴山市蔬菜脱水企业由各自加工、分散营销向组团发展、联产联销迈出了一大步。

培育龙头,营造强势,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创新。在市委坚定不移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下,全市农产品加工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004年,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首次组织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评选,夏绿集团、中南工贸公司等6家企业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过两年来的发展,绝大多数企业由于有了“市级龙头”的牌子,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单位的扶持力度加大了,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开拓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管理意识显著增强,企业的加工工艺、生产规模、经营管理水平都较两年前有巨大变化,进而有力地带动了行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如中南工贸有限公司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注册了产品商标,2005年该产品商标又被确定为市级优势农产品品牌,其产品冷藏保鲜库项目已经建成投产,一期工程有望在8月竣工。佳绿脱水菜有限公司、福民脱水菜有限公司和多来香蔬菜脱水有限公司连续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生产环境。宁夏平罗成玉植物油厂色拉油项目已经投产,新上了饮马湖饲料项目,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2006年,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又增加15家新成员,市级龙头企业数量达到2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于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在相关行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加工工艺、技术装备基本达到行业要求,有的在区内外处于先进位置。企业生产加工规模较大,产品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和所占市场份额较大,是石嘴山市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核心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马莲商贸公司、宏宝脱水菜公司新上了恒温保鲜项目,为提升脱水蔬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平罗通伏玉礼面粉有限公司、福荣植物油厂是石嘴山市粮油加工行业的新生力量,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加工有规模,销售有市场,生产工艺装备优良的成长型企业。两个企业年加工小麦5万吨,加工油料1万吨,分别占全市小麦和油料作物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恒旺薯制品公司以加工销售马铃薯淀粉为主营,配合平罗马铃薯运销协会,对等级以下的马铃薯进行深加工,拾遗补缺,有利于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大杞园生物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枸杞加工为主的加工龙头企业,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企业实现了加工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市场的拓展,投资近千万元改造、搬迁和扩建企业,形成了1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和20多个系列产品的开发,使公司在引领全市枸杞产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品牌,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现代工业管理理念逐步向农业经营拓展。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方面十分重视,为此出台了《石嘴山市优质农产品品牌评定暨奖励办法》。2005年,首次组织开展了优势农产品品牌评定工作,“伊思来”牌清真牛羊肉和“中南”牌脱水蔬菜被确定为石嘴山市优势农产品品牌,并以市政府的名义进行命名,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予以隆重奖励。2006年,宁夏平罗琪乐乳品冷饮饮料有限公司的“琪乐”牌、宁夏周家八食品有限公司的“周家八”牌、宁夏平罗县种子公司的“绿茵”牌、宁夏河源锁阳酒厂的“源河祥龙”牌、宁夏平罗县日月新米业有限公司的“通伏”牌、宁夏成玉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的“星海湖”牌、宁夏石嘴山绿宝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绿宝”牌、宁夏礼和食品有限公司的“科瑞普”牌、宁夏大杞园生物产业有限公司的“大杞果园”牌和宁夏夏绿脱水菜集团公司的“绿夏”牌共10个品牌被评为市级优势农产品品牌,市级品牌总数达到12个。积极组织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报批产地认证5个,认证产品56个,累计完成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7个,认证产品67个。成立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推行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开展以蔬菜和肉类为主的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将有利地推动企业和农民的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和标准化质量,对于提高石嘴山市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老工业城市发展探索

——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

石嘴山市是一个典型的“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开发型工业城市。“一五”期间,国家为解决西北地区工业建设的燃料问题,把石嘴山列为全国新开发的10个煤炭矿区之一。这也是建国后国家在宁夏投资兴建的第一个煤炭工业基地。

1955年底,煤炭部决定开发以石嘴山为中心的贺兰山北段煤田,宁夏煤炭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拉开序幕。

1964年5月以后,在国家“加快大三线建设”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一批批沿海和内地大中型工业企业相继迁入石嘴山;同时,煤炭部还将石炭井、汝箕沟、呼鲁斯太矿区列为“三五”、“四五”时期西北大三线建设的重点矿区进行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市境煤炭系统对基本建设进行了调整,抓紧了已投产矿井的基建工程扫尾工作。到2000年6月,石嘴山市有大中型煤矿51个。其中,国家统配煤矿8个、市属煤矿29个、县属煤矿14个。

计划经济时期

石嘴山的现代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对私营工商业及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市境工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在“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以32.67%的速度增长。1956年,石嘴山市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炭基地建设。随后,在1958年全国“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以煤炭为主,电力、钢铁等一批基础工业先后上马,水泥、玻璃、陶瓷、化肥等产业以及一批地方小工业随之兴起。1961年,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在1963年~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全市工业发展的步伐放慢,总产值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工业战线受到干扰和破坏,正在建设的一些重点工程如石嘴山钢铁厂、大武口洗煤厂、西北轴承厂等一度停建,市属工业1967年~1968年两年的总产值比1966年平均下降了33.5%。1972年以后,对工业企业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四五”期间,全市工业生产稳步发展,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地方工业开始了碳素生产和聚氯乙烯树脂等化工产品的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石嘴山市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振兴时期。1982年,全市工业企业开始了全面的整顿和体制改革,进行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和利税分流的政策利益调整。1984年10月,全市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简政放权入手,增强企业活力逐步建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石嘴山市的工业企业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因此,中央和自治区属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的比重最大。1980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308家,其中有中央和自治区属企业23家,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6%;1990年,全市385家工业企业中,中央、自治区属企业36家,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7%。这时的主要工业企业,有石嘴山矿务局、石炭井矿务局、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大武口发电厂、石嘴山发电厂、石嘴山钢铁厂、西北煤矿机械制造总厂、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国家对企业主要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办法。自1992年10月起,石嘴山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实行政企分开,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市境内出现了跨隶属关系、跨所有制结构的宁夏石嘴山陶瓷工业集团、石嘴山民族化工集团、宁夏恒力集团等新的工业企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石嘴山市的非公有制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1994年以后,石嘴山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石嘴山市经济的主要突破口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环境,调整结构,完善设施,强化服务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0年,全市私营工业企业3140家,年总产值13.46亿元此外还有股份合作企业33家联营企业21家,有限责任公司24家股份有限公司4家港澳台投资企业6家,外商投资企业2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提出和“三大工程”战略的全面实施,石嘴山市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振兴发展时期。十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九五”末增长了66.6%和1.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12.6∶58.4∶29调整为7.9∶62.9∶29.2,优势特色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不足45%提高到70%左右。煤炭采选及加工、电力、钢铁、机械制造四大传统产业和稀有金属及镁产业、精细化工、电子元器件、煤基碳材四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倍增。涌现出了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宁夏恒力集团公司、宁夏民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大荣化工有限公司、宁夏太西集团公司、石嘴山矿务局、大武口发电厂、石嘴山发电厂、西北奔牛集团、石嘴山供电局等骨干企业。

——群策群力探索工业城市发展之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的快发展,城市经济就缺乏支撑。石嘴山市自建立现代工业之时起,一直被定为重工业城市。工业结构畸轻偏重的状况,40年来尚无明显改变。

工业是石嘴山市经济之本、财力之源、稳定之基。为此,石嘴山市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历经40多年的发展,工业的基础有了,发展工业的必备要素也基本具备,加之20年积累起来的有得有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肯定地说,石嘴山市的工业将会继续发展下去。然而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给石嘴山市发展带来的深层次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工业产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我国资源密集型产业优势的逐渐消失,石嘴山市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将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依据石嘴山市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条件,积极想办法、找出路努力探寻工业城市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