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52

第52章

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加快推进工业的生态化、园区化步伐,建立集群产业园,在园区内形成比较完整的闭合工业生态系统,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对无污染、资源综合利用好的企业要大加鼓励,给予产业项目支持和税费优惠政策,对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技术落后的企业要逐步淘汰或促其转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从以量为主到以质为主,从以传统种植养殖业生产为主到以工厂化深加工生产为主,从以生产物质产品导向为主到以提供社会和生态服务导向为主的转型,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积极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需要的生态旅游、休闲、保健和教育体育产业,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保护优秀文化资源,建设生态社区,营造绿色生活空间,引导绿色消费,不断增强生态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渗透力。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自治区第六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目标,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以治理大气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和黄河水质为重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境流域和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走向好转。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方向

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宏观调控,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环境保护工作指导思想,明确了奋斗目标。2006年初,市政府与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签订了2006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年度环保目标和各项指标层层分解,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各县(区)、部门工作计划中,进一步落实了责任,强化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负责,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宣传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环境保护事业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工业污染防治不断加强

新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认真坚持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检查,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政策关和选址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污染严重达不到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在此基础上,对符合要求的项目,认真审核其工艺先进程度,要求建设单位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工艺,并在项目设计、建设过程中落实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规范,纵向延伸生产链条,横向拓宽技术体系,对“三废”进行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2006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到了100%,竣工投产项目的“三同时”执行率达到了100%。同时,对辖区内自《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已批准的拟建、在建和已投产的石化类以及其他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建设项目逐项进行环境风险排查,针对存在的问题,依法责令相关企业进行限期整改,有效地排除了环境风险隐患,预防了环境事故的发生。

老污染源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全市25家重点污染企业的37个项目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治理投入,积极推进污染治理进程。2006年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8782万元,全面完成了重点污染企业治理任务,污染物实现了达标排放。继续把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清理整顿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大整治力度,进一步巩固清理整顿成果,全市已建成正式投运的电石、铁合金、焦炭企业,全部完成污染治理任务,达到清理整顿要求。切实开展工业园区固体废物排放集中整治工作规范了固体废物排放管理。对国电大武口发电厂二号灰渣场和大武口洗煤厂原煤矸石场实施停排措施并对原灰渣场和煤矸石场进行覆土、绿化等综合整治,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周边环境质量。

强化环境执法,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建立长效机制,采取部门联动、挂牌督办、责任追究、舆论监督等有效措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认真解决危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认真研究解决环保设施运行不正常、偷排偷放污染物的问题,很好地巩固了已取得的治理成果。向重点污染区域常年派驻执法监察员,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措施,重点强化对各工业园区企业的监督检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399件环境投诉案件,逐一进行排查处理案件查处办结率达到99%。

——积极推进节能降耗,不断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

将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纳入全市工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制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层层分解各项指标,明确具体任务和工作措施。限制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化工等能耗高、附加值也相对较高的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延伸产业和产品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快发展冶金、化工等行业后续产业,形成集群产业和循环产业链。严格煤炭经营市场管理,实施煤炭经营市场整顿,对煤炭开采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能源消耗。对重点耗能企业组织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改造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工程。目前,英力特化工公司、国电石嘴山发电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已制定了节能规划,编制节能项目方案,启动实施了节能项目。经过不断努力,2006年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业万元GDP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5%。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固体废物和矿热炉、焦炉、高炉炉气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国能新型建材2×8000万块煤矸制砖项目、赛马公司年产50万吨粉磨站等循环经济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生产。按照“县(区推荐,统筹安排”的原则,确定了50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等办法,加快试点企业、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目前,石嘴山市已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区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宁夏沙湖纸业集团公司、宁夏贺兰山铁合金公司、神华宁煤太西洗煤厂3家企业被确定为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动了企业“三废”和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优化了经济结构,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对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以创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为目标,按照“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要求,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实现林业建设大发展、快发展。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43万亩,飞播造林9000亩,封山育林7万亩,新建公共绿地2511亩,新绿化街道27条,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切实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积极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对全市48家生态破坏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小煤矿采取了关停、取缔措施,监督29家采砂(石)企业按照环境保护相关要求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各项措施,有效控制了采砂(石)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取缔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禁止影响水质安全的开发活动,有效改善了水源地环境质量,确保了群众的饮水安全。全面启动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使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改善初见成效。

——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加强

进一步强化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每日通过石嘴山电视台、石嘴山在线向社会公众发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满足了社会各界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状况的知情权,使环境监测数据及时转化为环境监测成果。对市辖区域主要地表水体、地下水源地水质逐月进行监测,加强对城区功能区及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继续开展沙尘天气和降水(酸雨)的监测工作,2006年全年共获得各类有效监测数据近10万个,为加强环境管理提供了充足的科学依据。投资近300万元,建设了12个烟气远距离自动监控点和3个烟气远距离自动监控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石嘴山市烟气远距离自动监控系统。监控面积由原来的160平方公里增至800平方公里,监控污染点源由119家企业280多个大气排放源增至600多家企业2000多个大气排放源,并且将市辖区68个大气重点污染源均纳入了监控范围,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水平有了新的突破。环境工程评估咨询中心的组建,为规范环境工程评估技术及评估行为,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保障。应急监测和实时监控中心的开工建设,将从根本上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和实时监控能力。

2006年,监测数据表明主要城区大武口区、惠农区环境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84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77.8%,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50,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14.8%;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红果子工业园区、隆湖经济开发区等工业集中区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三级标准主要地表水体黄河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国家四类水体标准,沙湖水质好于国家三类水体标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有效的监督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相关部门及全体环保工作者不畏艰难、锐意进取、辛勤工作、勇于奉献的结果。

国务院领导肯定石嘴山市环保成绩

新闻链接——2007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宁夏石嘴山市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帽子,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石嘴山市一举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帽子,这成绩来之不易。石嘴山人都记得2004年7月13日,那是一个让全市人民心情沉重的一天。这一天,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3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情况,石嘴山市名列倒数第四!

“我们不能将这顶污染黑帽子戴在头上,要还蓝天碧水于民”——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站在全面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了治理污染的战略部署。全市上下即刻作出反应。

石嘴山市是一个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典型资源依托型老工业城市,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以煤炭延伸而形成的结构性工业污染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日益凸显。对此,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审时度势,把环境保护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创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力度,下大力气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还民于蓝天碧水。各县区、各有关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和政协监督,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环保部门统一监管,企业主动治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2004年,石嘴山市不惜牺牲GDP增长速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162家企业318个项目下达了污染源限期治理任务,投入3.6亿元污染治理资金,率先在西北地区完成了火电厂锅炉脱硫改造工程,投资建设了12个烟气远距离自动监控点和4个烟气远距离自动监控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石嘴山市烟气远距离自动监控系统,监控面积由原来的160平方公里增至1024平方公里,监控污染点源由119家企业280多个大气排放源增至520多家企业2000余个大气排放源,并且将市辖区68个大气重点污染源均纳入了监控范围。

2005年,石嘴山市争取到了石嘴山市大气污染区域综合治理项目、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钽铌生产过程高氟氨氮废水治理及其综合回收利用新技术项目,项目投入资金共计3361.2万元。

2006年,石嘴山市对全市25家重点污染企业、37个项目作出了限期治理决定,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8782万元,全面完成了重点污染企业治理任务,污染物实现了达标排放。

总之,这些年来石嘴山市把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环境保护的一项治本之策,切实抓紧抓实。在重点耗能企业中推广实施了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能源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改造等示范技术;宁夏英力特化工有限公司、国电石嘴山发电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制定了节能规划,实施了节能项目;以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矿热炉、焦炉、高炉炉气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2005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石嘴山市环保世纪行执法检查”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到各县、区,对一些污染企业多次进行突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