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06年,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6%,主要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稳定控制在总量指标内。第三、第五排水沟等主要纳污水体水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黄河石嘴山段水质逐步好转;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84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77.8%,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2005年下降。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6.6%的情况下,烟尘排放量减少了3%,粉尘排放量减少了4%,二氧化硫排放量持平。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上年的40.6%提高到42%,综合利用量提高了7%。
2006年9月4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5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显示,石嘴山市环保投资指数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排名位居第一,“城考”结果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中排名77位,彻底跳出了倒数第四的“黑名单”。
2007年第一季度,石嘴山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为58天,较去年同期增加了9天;大武口区第一水源地、第二水源地以及惠农区红果子水源地水质指标均符合Ⅲ类标准,黄河石嘴山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质标准。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来宁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节能减排、整治污染企业的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要继续把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清理整顿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加大整治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管环保、社会办环保”的理念,大力实施“三大工程”、“五大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执法,完善监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清理整顿成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的步伐,努力构建和谐石嘴山,为全市人民创造一个天蓝水碧的生存环境。
环境质量与环保监测水平
——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
黄河黄河自南而北纵贯市境,是市境内最大地表水水体,在市境内河段长约140公里。水量丰沛,多年实测平均流量为998立方米/秒,流速1.2~3.3米/秒,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黄河石嘴山段陶乐入境断面2001年~2006年主要污染项目为挥发酚和氨氮,水质类别2001年、2002年为Ⅳ类水质,2003年为Ⅴ类水质,2004年、2005年为Ⅲ类水质,2006年为Ⅳ类水质;黄河石嘴山段宁夏出境断面2001年~2006年主要污染项目为挥发酚和氨氮,水质类别2001年~2004年为Ⅳ类水质,2005年为Ⅲ类水质,2006年为Ⅳ类水质。
排水沟第三排水沟水量小、水质差,是石嘴山市一条污染最为严重的沟。2005年5月第三排水沟在进入惠农城区前改道过109国道与第五排水沟汇合后流入黄河。由于贺兰县洪广镇暖泉工业园区、平罗太沙工业园区大量工业废水(主要以造纸、化工废水为主)的汇入以及平罗县城、惠农城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第三排水沟,加之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及化肥,致使农田退水面源污染较为严重,使第三排水沟受到污染,现已丧失使用功能。排水沟末端汇入黄河时,水体呈褐色,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入黄口监测断面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2001年~2006年,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第五排水沟主要接纳农田退水,沿途还接纳了姚伏镇、原惠农县城(现红果子镇生活污水和一部分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水体受污染程度比第三排水沟要轻,其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磷和生化需氧量。2001年水质类别为Ⅴ类,2002年~2005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变化不大,水质类别为Ⅳ类,2006年水质类别为劣Ⅴ类。
2004年~2005年,石嘴山市加大对“三排”、“五排”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对污染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了治理“三排”、“五排”计划并将治理“三排”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有效地降低了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2005年与2003年相比,第三排水沟、第五排水沟水质有所好转。
沙湖市境湖泊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部分低洼地段,系引黄渠系及贺兰山沟谷流水补给类型,积水面积2.06万亩,大部分已辟为鱼塘。市境内最大的湖泊为沙湖,面积1.09万亩,平均湖水深度为4米,最大深度可达7米,湖面呈月牙形,大致走向为东西方向,以沙、水、苇、鸟、山5大自然景观为主体。经自治区投资开发,1990年开始接待游人,为宁夏最大的水面风景旅游地,是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2001年1月11日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首批AAAA级生态旅游区沙湖名列其中。2001年~2006年沙湖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变化不大,主要超标项目是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2006年为Ⅳ类水质。
地下水
市境地下水主要富集于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地带。贺兰山山地地下水赋存较少,鄂尔多斯台地地下水贫乏,平原地区地下水受农田灌溉水补给,地下水位高且动态变化剧烈。大武口区和惠农区现使用的5个城市集中式地下饮用水源地包括:大武口区归德沟水源地、大武口区第二水源地、大武口工业园区水源地、惠农区柳条沟水源地和惠农区红果子水源地。其中大武口区第二水源地于2004年10月由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公告为地下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面积为42平方公里,准保护区面积为52平方公里。其余4个集中式地下饮用水源地均没有划分保护区范围和面积。从2004年起,市环境监测站对辖区内大武口区归德沟水源地、大武口区第二水源地、惠农区柳条沟水源地和惠农区红果子镇水源地进行逐月监测,监测的必测项目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
石嘴山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2001年~2003年属重污染,2004年~2006年为中度污染,污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受自然环境、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和产业结构的制约,影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2006年,为切实提高石嘴山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目标,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措施与行动:全市约2000辆出租车实施了油改气工程,城区范围内使用频率最高的这部分机动车尾气污染明显减轻,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82%;对全市23家废气排放源35个项目作出了限期治理决定,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8582万元;继续把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清理整顿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已建成正式投运的电石、铁合金、焦炭企业全部安装了环保设施,实现了达标排放;天然气项目的顺利实施改变了城市燃料结构,2006年全市民用燃气中,煤气为3012.62万立方米、天然气为40.12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为3025.72万立方米,城市居民气化率已超过75%;城市区集中供热取得了新的进展,新建换热站46个,集中供热面积达85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了60%,其中大武口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了96%。全年城区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65,优良天数为284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77.8%。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二氧化硫2001年~2006年,全市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0.076~0.142毫克/立方米,年均值超标率为100%,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超标倍数为1.37,最小值)2006年超标倍数为0.27,6年间二氧化硫平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硫的季节变化规律较明显,全年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
可吸入颗粒物2002年~2006年2001年监测项目为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范围为0.102~0.248毫克/立方米,年均值超标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为100%,最大值(出现在2002年超标倍数为1.48,2005年年均值最低。5年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二氧化氮2001年~2006年,全市二氧化氮年均值范围为0.026~0.041毫克/立方米,均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浓度值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降水2001年~2006年共监测降水238次,其中城区出现酸雨的次数为11次,郊区出现酸雨的次数为7次,pH值范围2.3~8.52,酸雨监测pH最低值于2002年9月出现在大武口区。
沙尘天气沙尘天气监测点位设在市环境监测站楼顶2006年2月因楼房拆迁,搬至神华宁煤集团环境监测站楼顶),从2002年开始监测沙尘天气至2006年年底共监测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次数为34次,其中扬沙天气17次,浮尘天气11次,沙尘暴天气6次(一次出现在2002年两次出现在2004年三次出现在2006年)。沙尘天气发生时,环境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值范围为1.257~12.793毫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急剧下降。
——声环境质量
区域环境噪声
2001年~2006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2.8dB(A)~56.2dB(A)之间,2001年~2002年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2003年~2006年,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有所提高,属于较高水平。影响声环境的主要声源,从影响范围来看,第一位的是生活噪声源,第二位的是交通噪声源,从各类声源强度来看,对城市声环境冲击最大的是交通噪声,其次是建筑施工噪声源。
功能区噪声
2001年~2006年,全市各类功能区中,Ⅰ类标准适用区(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等效声级年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Ⅱ类标准适用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变化不大,夜间等效声级超标较为普遍,2006年全部达标;Ⅲ类标准适用区(工业区)昼间等效声级2006年较2005年下降了3.5dB(A);Ⅳ类标准适用区(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昼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呈下降趋势,夜间等效声级2001年~2005年不超标,2006年超标2.3dB(A)。
道路交通噪声
2000年以后,城区加大了对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管理力度在城区主要街道设置禁鸣路段对农用车和载重车限制通行路段和时间城区道路拓宽改造,机动车分流。2001年~2006年,各年度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等效声级均符合国家标准,2001年~2004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2005年~2006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明显下降,声环境质量等级达到好。
——环境监测
石嘴山市环境监测站充分发挥环境监测这一政府职能,为本市环境管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撑。
2001年
常规监测完成了城市区四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并从10月开始发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月报(亦即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公报);对本辖区主要地表水系丰、平、枯三期水质、功能区和道路交通噪声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进行了监测,共获得环境质量监测数据4300余个。
污染源监测根据环境管理、环境监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准确地完成了市环保局下达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新建项目验收监测、治理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委托监测,协助局总工办对“三排”、“五排”流域污染的调查等共监测86家取得有效数据近450个。对全市3个城区餐饮业污水排放源350个进行拦网式监测,报出数据700个;会同市环境监理支队对建筑施工噪声进行了监测,报出数据近110份,有力地支持、配合了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
污染纠纷及委托监测受平罗环保局和飞龙公司委托,对飞龙公司酸雾污染纠纷事件进行了监测,为酸雾污染治理和污染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依据。
其他监测为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红果子工业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任务,5月中旬,对红果子工业区域进行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获得监测数据270个,基本摸清了该区域大气污染现状为制定并实施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2年
本着为环境管理、环境监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技术服务的指导思想,完成了各项常规监测及专项监测,获得有效数据近1万个。根据环境管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准确地完成了市环保局及有关各方下达或委托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新建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治理项目竣工验收及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共获得监测数据2270个。当年,市监测站首次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了本市主要地表水体枯水期、丰水期水环境质量公报。并开始编制沙尘监测快报。
常规监测完成城区及沙湖自然保护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1次,每月均发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公报;完成了本市辖区主要地表水体丰、平、枯3个水期水质采样与分析;进行了城区功能区24小时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共获得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数据7420个。
专项监测根据自治区环保局和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安排部署,开展了沙尘天气和大气降水(酸雨)的专项监测,基本做到了逢沙尘天气、降水天气必测。共监测扬沙、浮尘及沙尘暴天气8次,并及时编写监测快报,上报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及相关领导。在降水监测中,除了原有的城区大气监测点外,又新增了郊区监测点(设在惠农区燕子墩乡汪家庄村七队),累计监测35次,对石嘴山市首次持续出现酸雨的现象进行数次监测,pH值最高为4.32。
污染源监测除完成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外,还积极配合环境监理工作,对22家餐饮废水排放源进行了监测,取得有效数据44个,对建筑施工场界噪声进行了监测,报出数据报告93份,有力地支持了环境监督管理和排污收费工作。
污染纠纷监测对西域龙公司H2S污染纠纷、兴裕化工厂废水污染鱼塘纠纷等进行了及时监测,为污染纠纷的解决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