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64

第64章

贺兰山白虎洞神秘的贺兰山白虎洞位于红果子瀑布不远处的贺兰山半腰,海拔1200多米,洞深100多米,直径200多米。洞口怪石兀立,横竖错落,寓美于险奇之中,给人别有洞天之感。当朝阳洒下第一束彩虹时,白虎洞显得神秘诡奇随着红日的升腾,它又被轻纱薄雾笼罩,显得更加神秘莫测。神话传说中,这里有流传于石嘴山一带的“无量佛除三妖”的故事,还有一则是“黄河除三妖”的故事。这些神奇的历史传说,都是人们出于对英雄的纪念,而将自然天成的洞穴传说成了白虎洞。进入白虎洞,仰视洞顶,环视洞壁,面对那险峻幽深的古洞,一种野性的刺激油然而生。由于岁月的雕琢,那千姿百态高悬奇伟的石雕图形,有的状若长蛇巨蟒,有的形似怪兽奔驰,宛如巧夺天工的原始艺术殿堂——奇到非凡,怪到绝顶。

北武当庙又称寿佛寺,位于大武口区西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北武当山,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西向东,依山而建,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院落建筑群体布局自然,错落相间。据《新建北武当庙碑》载:北武当庙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洪广营三宝居士郑惠及宁夏城周兆熊等人协力捐资募款,在一座小庙基础上扩建而成,因供真武石像,故名“北武当庙”。后又几经扩建。清光绪年间,北武当庙僧人广煜修学北京,经檀柘寺方丈引见敬请常来檀拓寺进香的慈禧太后为北武当庙钦书“护国寿佛禅寺”白绢条幅,自此北武当庙又名寿佛寺。左宗棠等人也曾为之亲笔题字作画使之声誉大振,远近闻名。据清《平罗纪略》有关北武当山庙会记载:“四月望,男妇乘骑烧香武当山,曰‘朝山’。七月望,九月九皆然,蒙古人多。”每逢农历四月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为北武当庙会期,各地前来朝山拜佛的蒙、藏、满、汉等民族的善男信女数万人云集于此,盛况空前。

韭菜沟位于武当庙后,为贺兰山的一条原始沟谷,全长5公里多。从武当庙至韭菜沟口,蜿蜒着一条过去驻山部队修建的公路,通往景区的交通条件不错。进入沟谷,四面环山,清凉幽静,水草丰美,秀色可餐。沿途奇山怪石遍布,随日光和角度的不同而给人呈现出变幻万千的视觉形象:但见“天门洞开”处“天梯栈道”悬于绝壁,“山神巡游”、“雄狮修炼”、“神龟观天”、“力士探险”。再往前走,“山熊徐步”相迎,“野牛悬壁”静观,“鳄鱼惊魂”群起,“巨驼昂首”绝现……近山远山处处有景,景景相连,天然绝成,美不胜收。一股清澈的山泉自峡谷尽头的峭壁石缝涌出,蜿蜒于沟内,汩汩流淌,泠泠作响,天然矿泉,甘爽宜人。树下小憩、听泉、赏景、吃酒、观天、读云,但见山高、水清、天蓝、云白……心中劳尘顿消,精神为之一爽,惬意油然而生。

归德沟位于石嘴山市境内的贺兰山归德沟,在整个贺兰山脉系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质结构明显独特,沟内主要有“四景一泉”,即古长城烽火台景区、归德沟岩画群保护区、钻洞沟自然风景区、沙窑田园景区、芨芨滩山水泉。这些“景”和“泉”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是贺兰山的一大美景奇观,尤其是钻洞沟自然风景区内的各种景点别具一格,有“仙鹤峰”、“望夕狮”、“十三潭”、“七仙洞”、“龙头钻官桥”、“拉一把坡”、“蛤蟆峰”、“灰鹤窝”、“仙人洞”、“神龟潭”、“七棵柏”等景点,有各种美丽的传说,有清冽可口的山泉水。

玉皇阁玉皇阁位于平罗古城的山水交汇、龙虎交合之福地。传说玉皇大帝曾经在此落脚小憩,故在此建起了玉皇阁。玉皇阁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后经多次续扩建形成了宁夏最大的道观。内有城隍殿、观音殿、娘娘殿、三清殿、无量殿、洞宾殿、三宫殿、玉皇殿、三皇殿、三母殿,还有文昌阁、关帝阁、钟楼、鼓楼、黑虎灵宫楼、黄虎灵宫楼等16个殿宇,供奉着72位道家仙宗。整个建筑虽为不同时期、不同工匠所建,却结合的非常严谨、协调,四进院落层层相递,高低楼阁互为衬托呼应,回廊、飞桥如金丝银线将所有建筑联成一体,真可谓“珠联璧合”。玉皇阁造型独特,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对称平衡,亭台楼阁,工艺精细,高楼气势宏大,小阁玲珑剔透,主体突出,陪衬有致,竞相媲美,楼阁出檐深远,檐角翘首指苍穹,似雄鹰展翅欲飞,风铃清脆悦耳,所有楼阁尽为雕梁画栋,刀笔洗练,功底深厚。迈进大殿使人肃然起敬,登临高阁可凭栏远眺,上扶白云、下履轻风,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平罗县城全景尽收眼底。为宁夏不可多得的优秀古建筑近年以玉皇阁为主体建成了一个小巧玲珑的公园,有鱼湖、回廊、喷泉、假山,还有以传说中的八仙为内容,兴建的长11.95米、高5.2米的“八仙过海”照壁,人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古朴典雅,蔚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园内尊请了观世音菩萨铜佛像,佛像总高21.9米,菩萨左手怀握净水瓶,右手持杨柳枝,佛洒甘露,普度众生。整个铜像为优质铜板、人工敲制而成,耗铜材18吨,乃西北地区第一观音铜像。乙酉年春,又应众生再次缘资,耗1.9公斤24K纯金为圣像贴金,使菩萨圣像金光灿烂,甘露永驻人间。

平罗钟鼓楼坐落于平罗县城中心,建筑在13米宽的方形台基上,台基高4米,楼高11米。平罗钟鼓楼外看似3层,实则2层,下层为洞宾殿,4.5米见方。拾级而上则是财神阁,楼顶样式别具一格,有8根过梁呈“人”字伸向楼尖,名为八侧庆寿顶,每层楼的4个角各有两个暗角,故曰“四明八暗”。这样外形为3层的楼,共有36只角、72根柱子,意为36天罡、72地煞。据《嘉靖宁夏新志》载:“北路平虏城,自古无城,永乐初始建……弘治六年居人繁庶,展筑新城……鼓楼在城中。”据此可断,钟鼓楼始建于明永乐或弘治六年间。清乾隆三年(1738年)地震时毁坏,乾隆四年(1739年)重建县城时,又重建了钟鼓楼。宣统三年(1911年)遭火焚。1913年再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平罗县人民政府于1959年、1979年两次对钟鼓楼维修粉刷,1984年又拨款6万元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彩绘。

庙庙湖位于陶乐城东北15公里,是沙漠腹地的一颗明珠。湖水是利用麻石头山下的两股泉水经围堰汇聚而成,面积0.25平方公里,水深3米~4米,为淡水湖,沙漠甘泉,清波幽静。人们在此骑马、射箭、狩猎、垂钓、游泳、度假、采蒿,感受蒙古族风情,享受大自然美景,是一个蒙古族风情浓郁的休闲度假的旅游佳境。

俞翰林祠墓俞德渊,字原培,号陶泉,默斋主人,民间称为“俞翰林”,乾隆四十三年出生于今平罗头闸镇俞家庄,嘉庆二十二年中进士,入选翰林吉士教馆。生前曾任江苏荆溪、长州知县、苏州府督粮同知、水利同知,苏州、常州、江宁府知府,江南盐巡道,两淮盐运使司廉护盐漕案院。是两江总督陶澎、两淮巡抚林则徐的政治幕僚之一。俞公生活俭朴,为人正派,为政清廉,多有建树于民间,美名传颂于江南大地。道光十五年病逝,诰授“中议大夫”,葬于昌润渠南畔。后在陶澎、林则徐及同僚的赞助下,在家乡为其修建祠堂。俞德渊祠堂气势恢弘,是平罗古景之一。为世代供奉。“文化大革命”中,祠堂被焚毁,墓地遭破坏。俞德渊祠墓在民间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名人故址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田州古塔耸立在平罗县姚伏镇东1公里的柳阴丛中,俗称姚伏塔。塔呈平面6角形,8层楼阁式砖塔,高38米,塔顶呈6边覆斗状,塔底直径7.5米,南北各有一门,门墙上都有对联,对联书法隽秀有力,对仗工整。南门上联为“一柱撑天东带黄河明献瑞”,下联为“孤标拔地西屏兰岳秀争辉”。底层檐下雕刻着仿木结构的瓦垄、椽头、横额、头拱和下垂的荷花头。还雕饰有佛像、人物故事。塔建立在“皇抵寺”台基地,寺台基南北长70米,东西宽40米,高4米。《嘉靖宁夏新志》载:定远镇……宋为威远军,伪夏改为定州,俗为田州。“平”《罗纪略》载:“唐朔方城,宋威远军,夏改定州,俗称田州。”在数百年漫长岁月里,田州古塔经历了大小百余次地震。仅清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平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田州塔也难以幸免。今塔门楣石匾上刻有“田州古塔”4个字。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维秀和尚募款重修”的字样,说明古塔是震毁后又于1783年重修的。1975年6月15日,田州古塔被定为平罗县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县人民政府拨款3.8万元进行了维修。1985年田州塔再次被定为平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兰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全长200多公里、从北到南的10多个山口中,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均为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杰作。从总体上看,创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其中早期岩画的创作时代,至少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中石器时代早期。贺兰山岩画多以森林草原动物如北山羊、岩羊、狼以及放牧和形形色色的类人首内容为题材。早在公元6世纪初,中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已经发现和记录了贺兰山、阴山等地区的岩画,直到公元20世纪80年代后,贺兰山岩画文化才真正引起世人关注。

市境内贺兰山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北段的黑石峁、树林沟、西峰沟、韭菜沟、归德沟等处,现已发现2000余幅,其中黑石峁、树林沟岩画被列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以来,又先后在市境贺兰山内发现岩画300多幅,其中1992年5月在新发现的岩画中可辨认出犀牛、大角鹿、单峰驼等形象。1995年5月~7月,在石炭井白芨沟两处发现彩色岩画24组105幅,岩画用赭石颜料着色,这是中国北方继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发现过彩色岩画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

古树化石1978年10月,石炭井矿务局二矿开掘梯头下山皮带运输巷时,矿地质测量科的贾兴武与王洪林,在距地面202米深的井下发现了一株硅化木古树化石,长4米,直径0.3~0.4米,由于当时矿里没有陈列室和化石防腐设备,化石虽被发现,也只好让它继续沉睡地下。1985年2月2日,石嘴山市志办贾长安闻讯后,即赴二矿深入井下200多米处考察了此化石,并于2月11日在《中国地质报》头版发表了《宁夏石炭井二矿发现一株距今二亿七千万年的硅化木植物化石》消息。1990年5月和1995年8月,人们又在石炭井玻璃海滩发现古树化石3棵,其中一棵长15米(现存12米)。1995年5月7日,平罗县宝丰镇农民李占柱等人在大武口贺兰山小渠子沟采石场发现一株长8米余,直径1.5~2米左右的古树化石,距今已有2.5亿年。此后,人们又先后在石嘴山矿务局二矿处和火坑沿发现古树化石3棵,在石炭井二矿新建西街发现古树化石遗址1处。市境内迄今发现的古树化石,均呈黑灰色或褐色,南北走向平卧或斜卧于岩石之中,化石表面树皮纹路清晰可见。它对研究该贺兰山地区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古河谷的水流方向以及水运能力等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地质研究价值。

古树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区市领导的关注。1996年1月,石嘴山市政府代表团出访日本滨田市,曾带去过一些贺兰山古树化石照片,受到日本专家及友人的欢迎。现在,贺兰山小渠子沟古生物化石区已被列为石嘴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动物化石位于惠农尾闸乡西河桥村。化石发现于1985年11月,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的发掘研究,在600平方米的3个密集点上,距地面3~6米的红黄色砂质黏土层中,发现以犀牛化石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群,初步断定还有鹿、羊、马、鸵鸟等化石,属一次性就地埋藏,年代约在1.5万年前第四纪晚更新世。这是在银川平原北端、贺兰山东麓凹陷带的湖相沉积上的首次发现。化石群分布集中,保存完好,埋藏丰富,在国内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1999年9月13日,自治区文物局会同惠农县政府就西河桥古生动物化石作了抢救性挖掘,在96平方米的范围内挖掘出古生动物化石52具。其中有犀牛、大象、野猪、大角鹿、盘羊、猎狗、虎、狼等20多个宗属的化石,既有大型剑齿食草动物,也有中小型食肉类动物。

经专家初步鉴定,距今3万年至15万年,这里就有人类生存。这起古动物化石与贺兰山黑山子岩画中的两幅“犀牛图”相吻合,与陶乐县南界水洞沟文化属同一时期。

塞外浑怀障浑怀障是迄今已知市境内最早的古代建置。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将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地(今黄河河套西北地区),设置了34县(《汉书》称44县),筑长城,设亭障,御匈奴,在今陶乐县境(今兵沟汉墓附近)设浑怀障。

“浑怀障”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北地郡”中的“富平”条,“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废灵武城”条,“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说明始建时间约在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修建长城前后,距今已2200余年。据《水经注》记述“河水又东北径浑怀障西”,反映北魏时期浑怀障位于黄河河道东侧,与秦长城在河套地区“城河上为塞”(《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相符,为秦长城防御体系在“河南地”的障城之一。

浑怀障随历代王朝的兴亡历经盛衰。秦王朝覆亡后,今石嘴山市境复为匈奴占据。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遣卫青率军夺回黄河河套地区,“复缮秦故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以为固”(《汉书·匈奴传上》)。浑怀障成为浑怀都尉治所,属北地郡富平县辖。北魏太和(477年~499年)初,在平定“三齐”后“徙历下(今山东济南)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水经注·卷三》)。北周天和(566年~527年)中,在此先后置历城县、建安县,后又置历城郡。隋开皇三年(583年)郡废,十八年(598年)改建安为广闰;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太子杨广讳改名为灵武。唐武德五年(622年),灵武县治被迁至胡地城(今宁夏青铜峡市东北)(据《通典》《隋书》《太平寰宇记》)。经历了800余年的盛衰,古城浑怀障终被废弃。今天,兵沟旅游区重建的仿秦汉古风的“浑怀障”城门楼,高10米,东西宽80米,建筑砖城墙200米、土城墙1200米……期望再现昔日浑怀障的英武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