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清天津盐业研究
10772400000022

第22章 结语

天津东滨渤海,又地当“九河下梢,斥卤不毛”【1】,极具盐业发展条件。但是直至元代,天津盐业在华北地区的盐业生产中并不突出。明清时期,伴随沧州等盐场的日渐衰落,天津盐业的优势逐步显现,并获得迅猛发展,至清初,天津跃升为长芦盐业的管理、生产、转运及芦商聚集中心,成为长芦盐业的重心所在。

纵观天津的发展历程:设卫建城于明初,然而至万历间,已为“舳舻之会,冠盖之场”【2】,清雍正间,其行政建制连升为州、直隶州、府,成为“畿南第一要镇”【3】。可见,天津盐业与天津的发展轨迹相似,步调一致。那么,天津盐业与天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呢?

天津盐业在天津古代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是其支柱性行业之一,对其城市的形成和建设、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如宝坻与宁河的创建即直接受益于当地盐业的发展;又如天津基础设施的筹建与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文化氛围的构建,慈善、义举的蔚然成风等等,均得到了盐业的大力支持和襄助;再如商贸的扩大,行业结构的丰富,消费层次及水平的提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盐业的需要和刺激;此外,古代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尺之一——人口,无论常住者还是流动者,都因盐业而增多。正是由于“天津擅煮海之利,故繁华颇近于淮扬”【4】,形成了北方最别具特色的经济城市。

当然,盐业在促进天津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因所处的区位优势获得了较快发展。如天津具备优越的盐业生产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又如,天津拥有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尤其水路通畅,水运发达,使得食盐转运快捷、省力、费用低廉,商人乐意于天津转运,由此进一步刺激了天津盐业的生产,并增添了天津的盐业事务与管理压力,促使了管理机构相继移驻天津,进而推动了盐业的各方面发展,使之逐步走向兴盛,与沧州等地盐业形成截然不同的走势。可见,天津的交通条件为盐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机遇。再如,天津距京师较近,信息通达,而盐业与政治的关系又十分密切【5】,故盐商乐于在天津业盐。如明天启间,安徽盐商吴养春“家资巨万,交结缙绅”,为身家之保全,其“付与未到官男子吴逢元、方中凡本银三千两,于天津做盐”,后二人回乡,“遂将天津本银付胡君实掌管,以备有事打点京中使费取用”【6】。并且,部分在京官员亦利用京津往来之便,将公、私所得银两交于天津盐商,以隐匿资财或获取利息。如乾隆十一年七月,查出白钟山之“宦资皆寄顿于天津淮阳盐商之家,代为营运”,且数额高达十万两,而其在京房产“所值不过数千金”【7】。资金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天津盐业的发展。

通过盐业与天津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地方建设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找准优势,因地制宜,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业,如此,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1】(乾隆)《天津府志》卷4,形胜疆域志,形胜。

【2】《明神宗实录》卷298,万历二十四年六月癸丑条。

【3】(乾隆)《天津府志》卷4,形胜疆域志,形胜。

【4】蒋诗:《沽河杂咏》序。

【5】如傅衣凌先生在《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0、81页)中提到:(盐业)“与政治结着不解之缘,且常成为国家财政的尾闾”,而盐商“假如不是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很难获得超经济的超额利润。”又如:“因为和官僚政治太过密切了,常不能独立的长久维持其经济上的活动,每随政治的变动,而起变化,辄与王朝的兴衰,同其始终。”

【6】《明熹宗实录》卷73,天启六年闰六月丁未条。

【7】《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70,乾隆十一年七月己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