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第四节 盐业对风俗、信仰的影响
一、盐业与风俗
盐业对天津风俗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尚文风气的形成(见本章第二节),又有相对消极的一面,如奢侈、摆阔之习。
由于盐商“外事奢侈,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俳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金钱珠贝视为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食起居同于仕宦”【198】,故受其影响,地方百姓亦“习尚奢糜”【199】。对此,《天津政俗沿革记》记有:“地滨海,商富于农,养生送死之具多失之奢侈。富者倡之,贫者思效,其弊由来旧矣”【200】。
二、盐业与信仰
在我国古代社会,各行各业基本均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供奉有行业保护神,天津的灶户与盐商也是如此,各有其崇拜对象,这无疑促进了天津地方信仰的多样化。而祀祠、庙宇等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也在盐业的支持下,获得了延续。
(一)灶户与盐商的信仰
明清时期,各地灶户的信仰多不相同。如两淮盐区供奉夙沙氏、胶鬲、管仲,川盐产区供奉张道陵、十二玉女、开山姥姥、梅泽等,解州池盐产区供奉池神、蚩尤等,云南产区供奉李阿召、洞庭龙女等【201】。天津则以盐姥崇拜为主。
盐姥传说发生在五代时期的芦台。据元代平州路廉访使赵铸《重修芦台兴宝圣母庙记》载:“昔五代时,南北各据,限以疆界。幽燕之地盐绝者岁余,百姓病之。忽有姥语人曰:‘此地可煮土成盐’,遂教以煮之之法,数日,俄失所在,居人神之,圣母之号实自此始。由是,公私饶足,祈祠下者皆如所请。铸因祷之,黎明有告者曰:台南十里,皎白如春雪者十数顷,其厚寸余,迫而视之,则盐也,尽驱土人挟箕筥收之,力未竟,复婴而为水。乃作《瑞盐歌》以颂之。”【202】
天津盐商的信仰主要有保佑盐运顺利的平浪侯、保佑风调雨顺的龙王、保佑纲商内部团结的关公等。
顺治六年(1649年),因“盐行任重途远,非巨舰弗胜,非神力弗达,苟有慢心,竟日不能移咫尺,一念虔,百余里可俄顷至,故纲人每致敬而有德于神,尤甚于仕宦商旅也”【203】,遂于河东盐坨建平浪侯庙,俗名小圣庙,亦名海神庙,一切工费悉取于纲中【204】。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加修缮【205】。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赐名恬佑祠【206】。
雍正间,天津大旱。巡盐御史莽鹄立询知盐关南有龙神祠,遂与长芦运司运使、天津道官员、同城文武群僚庶士以及众盐商,入祷求雨。次日,“霖雨如注”。后又苦涝,复祷求晴,“越朝果熏风自南,云敛日霁”。众盐商“睹神之灵且速如此”,遂捐资修缮庙宇【207】。
关公供奉在芦纲公所内部。由于“长芦密迩都城,辇下户口亿万,皆仰食于其地之所出,食盐之额,至十余万引,亦綦盛哉。然供盐之商既多,人心参差,相为凌竞,强者工于并兼,弱者困于壅遏,利争于下,而课亏于上,盐政之弊自商之擅利始也”。为矫其弊端,创立芦纲公所,议立条约,并推举“才力强毅,公明服众”者一人,以主其事,并特供关公,以示无所私【208】。
(二)助修寺庙
天津盐商与盐官曾多次捐资修缮祀祠、庙宇,
综上可见,盐业对天津所作贡献以盐商为主。而盐商之所以能够做出上述种种贡献的原因,则在于其拥有盐业带来的巨额财富。如张霖,史称“门业甲三津”【209】。又如査有圻,“称其名或有不知,小山则中国皆知,三膘子则外国靡不知也”【210】。据《水窗春呓》载:其“平生挥霍不下六七千万,故俗呼曰‘遮半天’。其母丧时,三相国并集为之知宾。中外大寮困乏,无不资之,如陶文毅、百文敏每贷银率以万计,取之如携也。其最著名,乃四鼓开正阳门一事。禁门非特旨不能夜开,查在城外宴客,忽有事急于还宅,时有三鼓,乃使其幸客道地,门遂独启,以三十万犒守门兵。此事一时哄传,以为豪举。其出京归吾浙省墓,出国门时,直督差材官十数辈护行至山东,而东抚弁已至矣。至河、漕两督及江督、苏抚处亦如之。过关,舟在三里外开关候过。其十八站尖宿铺张房屋皆一式,盖每站预派数家丁供帐也。侍妾数十人皆乘舆,后车几百数。至禾,适闽督阅伍泊南岸,太平巨艘十数艇,用红旗。查泊北岸,船之巨而多如之,用蓝旗,其声焰几出疆吏上”【211】。相传其自天津盐务败归后,钱财仍逾千万,至返里,犹有一二百万【212】。再如杨一崑《天津论》中描述天津盐商称:“天津卫,好地方,繁华热闹胜两江。河路码头买卖广……不种田,不筑厂,赤手空拳即可把钱想。第一是走盐商,久接地方,一派纲总更气象。水晶顶,海龙赏,大轿玻璃窗儿亮,跑如飞蝗,把运司衙门上。店役八九个,围随在轿旁,黑羔马褂是家常,他的来头可想”【213】。正是由于天津盐商“之获也丰,故其用之也奢,奢华则轻财,轻财则不吝于义举,不难于慈善”【214】。
当然,驻津盐官的作用亦不可小觑,亲自捐资参与天津各项建设当然为其一,然而更具实际意义者则为倡导与劝捐。盐官的出发点或许并不单纯,如粉饰政绩等,但从实际效果看,对天津的发展多有推动。
另外,盐业对天津所作贡献的时段性特点也是相当明显的,主要集中于清前期。这反映了其时天津盐业经济的繁荣,盐商富足,盐业资本雄厚。至清中后期,盐商渐趋衰败,自顾不暇,当然对城市建设的热情不再。对此,史亦有论:“康、乾间发帑蠲课,时有所闻,维持优恤,损上益下,纪载者美不胜书。商家食践茅土,仰答仁惠,报效输将,发于至诚,非上有所迫,下有所希。至晚近无帑可发,蠲免之令亦鲜,以捐派盐商为筹款之计,固属补苴政拙,而商家有以自召者,亦不可讳言”【215】。
注释:
【1】张焘:《津门杂记》卷下,《怀天津旧游》。
【2】参见《关于天津设卫建城史的几个问题》(载南炳文:《明史新探》,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96—400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569,乾隆二十三年八月癸未条。
【4】可参考张绍祖:《天津城垣沿革记》,《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年第1期。
【5】据津人金钺考证,安尚义即明珠(字端范)私人安图,因受政局影响,敛迹改名为尚义(参见《屏庐文稿》卷4,《与高彤皆书》)。此外,有关天津盐商与其时官员、政治的联系,可参阅关文斌:《文明曙光——近代天津盐商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22页。
【6】《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舆地,城垣一,县城,载:一千六百二十六丈。
【7】《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舆地,城垣一,县城,载: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计一里八分五厘。
【8】李东阳:《怀麓堂集》卷65,文后稿五,《天津卫城修造记》。
【9】(乾隆)《天津府志》卷7,城池公署志,城池,天津府,府城;(同治)《续天津县志》卷3,城池。
【10】《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70,乾隆十五年八月戊寅条。
【1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70,乾隆十五年八月戊寅条。
【12】《高宗纯皇帝实录》卷569,乾隆二十三年八月癸未条。
【13】(乾隆)《天津府志》卷37,艺文,《天津盐关浮桥议》。
【14】(嘉庆)《长芦盐法志》卷20,图识,《天津浮桥总图识》。
【15】(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友义。
【16】(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西沽浮桥碑记》。
【17】(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西沽浮桥碑记》。
【18】(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浮桥。
【19】(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浮桥。
【20】汪士鋐:《秋泉居士集》卷3,《天津关浮桥碑记》。
【21】汪士鋐:《秋泉居士集》卷3,《天津关浮桥碑记》。
【22】后易铁桥,名金汤桥(参见〈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5,旧迹)。
【23】(嘉庆)《长芦盐法志》卷20,图识,《盐关浮桥图识》。
【24】(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浮桥;卷20,图识,《盐关浮桥图识》。
【25】(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40,宦绩二。
【26】(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浮桥;卷20,图识,《天津浮桥总图识》。
【27】(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浮桥;卷20,图识,《天津浮桥总图识》。
【28】(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浮桥;卷20,图识,《天津浮桥总图识》。
【29】《宣宗成皇帝实录》卷67,道光四年四月癸卯条。
【30】(同治)《续天津县志》卷3,城池,附渡口。
【31】《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舆地,城垣一,署廨;(乾隆)《天津府志》卷7,城池公署志,公署。
【32】(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重修院署记》。
【33】(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4,舆地六,“公廨”部分记为“雍正七年重修”,是记载有误还是为另一次修葺活动,有待进一步考证。
【34】(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重修院署记》。
【35】(乾隆)《天津府志》卷7,城池公署志,“公署”部分与(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4,舆地六,“公廨”部分均记为“一百一十二间”。
【36】(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衙署;卷20,图识,《巡盐御史公署图识》。
【37】(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环水楼记》。
【38】(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环水楼记》。
【39】(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环水楼记》。
【40】(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环水楼记》。
【41】(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环水楼记》;《环水楼记》。
【42】(乾隆)《天津县志》卷7,城池公署志,(乾隆)《天津府志》卷7,城池公署志,(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4,考十五,舆地六,公廨,均记为二百一十二间。
【43】(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衙署;《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舆地,城垣一,署廨。
【44】叶绍本:《白鹤山房诗钞》卷16,《意园杂兴用东坡和子由记园中草木韵》。
【45】(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衙署;卷20,图识,《天津分司公署图识》。
【46】(嘉庆)《长芦盐法志》卷20,图识,《柳墅行宫图识》。
【47】(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柳墅行宫》;卷20,图识,《柳墅行宫图识》;(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1,皇言(一),诏谕。
【48】《仁宗睿皇帝实录》卷193,嘉庆十三年三月戊午条。
【49】(嘉庆)《长芦盐法志》卷20,图识,《海河楼图识》。
【50】(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海河楼》;卷20,图识,《海河楼图识》。
【51】蒋诗:《沽河杂咏》。梓里联珠集本。
【52】(嘉庆)《长芦盐法志》卷20,图识,《皇船坞图识》部分载为:“恭贮御舟十有一只”。
【53】(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皇船坞》;(嘉庆)《长芦盐法志》卷20,图识,《皇船坞图识》;《高宗纯皇帝实录》卷651,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丙戌条;(乾隆)《天津县志》卷7,城池公署志。
【54】(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三,《重修万寿龙亭碑记》。
【55】(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5,旧迹。
【56】(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庙宇。
【57】(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2,舆地4,古迹,《水西庄记》。
【58】(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2,舆地4,古迹。
【59】(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2,舆地4,古迹。
【60】鉴于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且角度众多,故本书不再专门叙述,仅简要介绍其概貌。
【61】(乾隆)《天津县志》卷7,城池公署志。
【62】(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5,旧迹;(乾隆)《天津县志》卷7,城池公署志。
【63】(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2,舆地四,古迹;(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5,旧迹;沈家本:《枕碧楼偶存稿》卷10,《题安麓村旧搨孙过庭书谱后》。
【64】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65】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为仁”。
【66】(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副使毛恺德政碑》。
【67】汪沆:《津门杂事诗》序。梓里联珠集本。
【68】(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副使毛恺德政碑》。
【69】郭师泰:《津门古文所见录》自序。
【70】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71】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7,高士传,“张霔”。
【72】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卷3,“张舍人霔”。
【73】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7,高士传,“张霔”。
【74】(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津门征献诗》卷3,“张舍人霔”;李放:《皇清书史》卷15,“张霔”。
【75】(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李放:《皇清书史》卷15,“张坦”。
【76】(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77】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78】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79】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80】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81】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82】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83】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84】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85】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为仁”。
【86】李桓:《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卷454,卓行,“査日乾”。
【87】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为仁”。
【88】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为仁”。
【89】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为仁”。
【90】(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
【91】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为仁”。
【92】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卷4,“査解元为仁”。
【93】10金至元:《芸书阁剩稿》,《金孺人小传》。
【94】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礼”载其为1782年卒。
【95】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礼”。
【96】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礼”。
【97】(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忠节。
【98】(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119,“査礼”;李桓:《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卷181,疆臣,“査礼”。
【99】(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为仁”。
【100】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为仁”。
【101】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为仁”。
【102】(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
【103】10梅成栋:《津门诗钞》卷9,“金平”。
【104】1梅成栋:《津门诗钞》卷9,“金大中”。
【105】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7,高士传,“金玉冈”。
【106】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7,高士传,“金玉冈”。
【107】梅成栋之妻金沅(字芷汀,号问梅女史)为玉冈从孙女。
【108】(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7,高士传,“金玉冈”。
【109】(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
【110】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7,高士传,“金铨”;李放:《皇清书史》卷22,“金铨”。
【111】(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
【112】(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
【113】(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文学。
【114】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卷4,“査解元为仁”。顾阿瑛,元末明初人,“字仲英,别名徳辉,昆山人。少轻财,结客豪宕自好,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益购古书、名书、彝鼎、秘翫,筑别业于茜泾西,曰玉山,日夜与客置酒赋诗其中,四方文学之士若河东张翥、会稽杨维祯、天台柯九恩、永嘉李孝□,方外之士若张伯雨、于彦成、琦元璞,与凡一时名士,咸主其家”。(《国朝献徵录》卷115,艺苑,《顾仲英瑛传》)徐良夫,亦元末明初人。
【115】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卷6,“张主政虎拜”之《张虎士啸崖兄传略》。
【116】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博极群书,文笔妙天下,以布衣举博学宏词,授检讨。编选明诗综百卷。(〈乾隆〉《江南通志》卷172,人物志,流寓)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博雅善属文,尤耽精历算,兼通中西之学,自制揆日测算诸器,皆独出新意,所著历算八十八种,皆发前人所未发。康熙帝曾御书“绩学参微”四大字赐之,并曰:“此学今鲜知者,当世仅见也。”(〈乾隆〉《江南通志》卷164,人物志,儒林)方舟,字百川,江南桐城人,苞兄。甫冠通诸经,博渉子史。(〈乾隆〉《江南通志》卷167,人物志,文苑)徐兰,字芝仙,绍兴人。以诗名吴越闲,中年游天津,遂占籍焉。尝从军出居庸关,有诗云:“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遛。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王渔洋极赏之,后卒于津。(〈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43,传5,人物3)査慎行,字夏重,又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
【117】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5,旧迹。月泉吟社:至元六年,浦江吴渭邀谢翶、方凤等举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诗四方,得二千七百三十五卷,入选者二百八十卷,刊版者六十卷。王士祯《池北偶谈》谓:“月泉吟社诗清新尖刻,别自一家。”(《四库全书总目》卷165,集部,别集类18,“正百集三卷”)玉山草堂:“在昆山,元顾仲瑛所居。有小蓬莱、芝云室、可师斋、读书舍、来㊣轩、拜石坛、碧梧翠竹馆、种玉亭、湖光山色楼、百花坊,其总名曰玉山草堂。”(〈正德〉《姑苏志》卷31,第宅)
【118】梅成栋:《津门诗钞》卷26,“赵执信”。
【119】梅成栋:《津门诗钞》卷26,“吴雯”。
【120】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121】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张霖”。
【122】梅成栋:《欲起竹间楼存稿》卷6,《题花影庵逃禅读书图》。《天津诗人小集十二种》本;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卷4,《査解元为仁》。
【123】金钺:《屏庐文稿》卷1,《致远堂集跋》。
【124】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5,《水西庄》。
【125】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卷4,“査解元为仁”。鲁之裕,字亮侪,太湖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谈汝龙,字敬业,号半村。
【126】梅成栋:《津门诗钞》卷27,“汪沆”;汪沆,字西颢,浙江钱塘人,举博学鸿词。(〈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43,传5,人物3)刘文煊,字紫仙,号雪柯,山阴人。乾隆元年博学鸿词,著有《雪柯诗钞》。(《津门诗钞》卷27,“刘文煊”)
【127】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2,《沽上题襟集序》。
【128】梅成栋:《津门诗钞》卷16,“査礼”。《铜鼓书堂集序》。
【129】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2,《沽上题襟集序》。
【130】姚承恩:《朗山诗草》。
【131】《津门诗钞》卷27,“吴廷华”。
【132】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0,文学传,“査为仁”。
【133】金钺:《屏庐文稿》卷2,《天津诗人小集十二种跋》。
【134】(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5,旧迹。
【135】(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5,旧迹;《津门诗钞》卷28,“李承鸿”。
【136】(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5,旧迹;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卷7,“梅广文成栋”。
【137】杭世骏:《道古堂全集》卷11,序八,《吾尽吾意斋诗序》。
【138】(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重修儒学碑记》。
【139】(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一,《重修天津卫学记》。
【140】非天津县学。雍正十二年,于府学西增建县学(参见〈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35,学校,天津府,府学)。
【141】(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重修儒学碑记》。
【142】(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重修儒学碑记》。
【143】(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重修儒学碑记》。
【144】(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重修儒学碑记》。
【145】(康熙)《天津卫志》卷4,艺文,《重修天津卫儒学碑记》。
【146】(康熙)《天津卫志》卷4,艺文,《天津卫重修武庙碑记》。
【147】(乾隆)《天津府志》卷7,城池公署志,公署;(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35,学校,天津府。
【148】(康熙)《天津卫志》卷4,艺文,《重修天津阅武厅碑记》。
【149】(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问津书院碑记》。
【150】(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学校”与(同治)《续天津县志》卷4,学校,“书院”,均记为南岸。
【151】(嘉庆)《长芦盐法志》卷20,图识,《三取书院图识》;(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35,学校,天津府。
【152】(同治)《续天津县志》卷4,学校,书院。
【153】(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问津书院碑记》。
【154】(嘉庆)《长芦盐法志》卷20,图识,《问津书院图识》;(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问津书院碑记》。
【155】(同治)《续天津县志》卷4,学校,书院;《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0,文化,书院。
【156】(光绪)《宁河县志》卷13,记载,《重修渠梁书院记》。
【157】(光绪)《宁河县志》卷3,建置,书院;卷13,记载,《重修渠梁书院记》。
【158】(乾隆)《天津府志》卷9,学校志,附商灶两籍。
【159】明万历以前曾设长芦运学,置有教授、训导各一员,后废。万历二十年(1592年),经长芦巡盐御史黄卷(字汝通,永康人,万历五年进士)题奏,复设于沧州长芦之南关。次年十二月罢,其地改为永保观。(参见:《明神宗实录》卷250,万历二十年七月己卯条;卷268,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辛酉条;《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68,礼部,学校一;〈嘉庆〉《长芦盐法志》附编,援证10,历代营建)
【160】《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18,雍正十年五月癸未条;《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0,文化,儒学三,商学;(乾隆)《天津府志》卷9,学校志,附商灶两籍。
【161】(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附商灶两藉。
【162】《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69,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丁丑条;(乾隆)《天津府志》卷9,学校志,附商灶两籍;(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35,经政九,学校,天津府。
【163】顺天乡试中,“顺天直隶生员编为贝字号,满洲蒙古生监编为满字号,汉军编为合字号,奉天生员编为夹字号,承德编为承字号,长芦商籍编为卤字号”(见英汇:《科场条例》卷38)。
【164】英汇:《科场条例》卷35。
【165】《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67,礼部;英汇:《科场条例》卷20,卷38;《高宗纯皇帝实录》卷449,乾隆十八年十月壬寅条。
【166】《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73,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壬申条;(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附商灶两籍。
【167】(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附商灶两籍。
【168】樊彬:《津门小令》。梓里联珠集本。
【169】(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三,《育婴堂碑》。
【170】(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三,《育婴堂碑》。
【171】(嘉庆)《长芦盐法志》卷20,图识,《育婴堂图识》。
【172】本段内容参考:(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6,奏疏下;卷19,营建,捐施;卷20,图识,《育婴堂图识》。
【173】(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捐施,“救火会”。
【174】(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友义,“武廷豫”。
【175】(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友义,“武廷豫”。
【176】(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
【177】(同治)《续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178】(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
【179】(同治)《续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地”部分记为:乾隆四十九年。
【180】(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义冢碑记》;卷19,营建,捐施。
【181】(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捐施;(同治)《续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182】(同治)《续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183】(同治)《续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184】(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
【185】(光绪)《宁河县志》卷3,建置,留养局。
【186】王敬熙:《莲品诗钞》,《延生社劝捐小引》。
【187】(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友义。
【188】(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友义。
【189】(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友义。
【190】《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40,乾隆十年五月壬午条。
【191】(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友义。
【192】(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友义。
【19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459,乾隆五十九年八月辛巳条。
【194】《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49,朱批莽鹄立奏折。
【195】《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7,乾隆八年十二月戊寅条。
【196】《宣宗成皇帝实录》卷275,道光十五年十二月丁巳条。
【197】(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7,人物,友义。
【198】《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0,雍正元年八月己酉条。
【199】(乾隆)《天津府志》卷5,风俗物产志。
【200】《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1,礼俗。
【201】参考宋良曦:《中国盐业的行业偶像与神祇》,《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2期。
【202】汪砢玉:《古今鹾略》卷8,徵异;(光绪)《顺天府志》卷23,地理志5,祠祀上。
【203】(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天津河东盐坨平浪元侯庙碑记》。
【204】(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天津河东盐坨平浪元侯庙碑记》。
【205】(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河东盐坨平浪侯庙碑》。
【206】(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9,营建,庙宇。另,天津海河西岸也有恬佑祠,为明代修建。
【207】(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重修龙王庙记》。
【208】(嘉庆)《长芦盐法志》卷18,文艺,《关圣庙碑记》。
【209】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卷3,“龙处士震”。
【210】易宗夔:《新世说》卷7,汏侈。
【211】金安清:《水窗春呓》下卷,《豪富二则》。
【212】金安清:《水窗春呓》下卷,《豪富二则》。
【213】张焘:《津门杂记》卷下,《天津论》。
【214】《杨柳青小志》,民气。天津通志旧志点校本。
【215】《天津政俗沿革记》卷8,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