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10786800000025

第25章 穷养的男孩内心很强大(1)

如今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家庭教育必须面对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这一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缺陷,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为保持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要从重视健康、重视心理卫生、培养健全人格、防治心理疾病做起。

对症下药,让男孩走出自闭的天地

联合国于2007年12月通过提案,确定自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永久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专家认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自闭症,能够尽早发现孩子的异常。而在治疗上,应在早期开展以行为矫正为主的各项训练,一步步提高儿童的能力和合作性,让他们长大后最大可能地融入社会中去。

健仔生下来就长得浓眉大眼,肤白发黑,脸色红润,看上去人见人爱。但他长到一岁半,还不会开口叫妈妈,妈妈心里着急,说孩子为啥不喜欢说话呢?奶奶安慰说:不怕不怕,男孩子有的要三岁多才说话,晚说话的孩子才聪明。两岁多,健仔终于开口了,但只会叫爸爸妈妈,家里人问一句话,他或点头或摇头,能不开口就不开口。实在不行了就答“是”或“不”。妈妈奇怪,这孩子话为何这样少?奶奶说:不急不急,长大了话多你就烦啦!这样挺好的。健仔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玩积木,要不就一个人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和广告,动画片反而不喜欢看。健仔三岁半被送到幼儿园后不久,老师找家长反映:你的儿子可能是自闭儿,一天都不说一句话,快点带去看医生啦!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现在约有150万的孩子有自闭倾向,而且正在以10%到17%的比例增长,已达到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自闭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自闭存在于男孩的潜意识里,可能是由于基因方面的原因或男孩在现实生活里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产生了自卑的情绪,或是因为男孩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还有可能是因为对现实不满,但是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改变现状,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等。这些都是男孩产生自闭的原因。

儿童自闭症表现多样,但一定存在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这三个主要症状,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特征。一般从1岁半左右,家长逐渐发现儿童与其他儿童存在不同。

(1)社会交流障碍。儿童喜欢独自玩耍,不愿意或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一起玩,不能参加合作性游戏。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耳不闻,但会愉快地执行某些他所感兴趣的指令,例如上街、丢垃圾、吃饼干等。目光对视差,通常害怕陌生人。有需要时通常拉着父母的手到某一地方,但是并不能用手指物,很少主动寻求父母的关爱或安慰等。

(2)语言障碍。这是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2~3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甚至语言过多,但是语言缺乏交流性质,表现为无意义语言、重复刻板语言或是自言自语,模仿言语和“鹦鹉语言”很常见,不能正确运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

(3)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自闭症儿童可能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和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却会对某些特别的物件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并因此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重复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双手舞动、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如车轮、风扇或其他圆形物体、反复观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特别的音乐,但对动画片通常不感兴趣。患儿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特殊兴趣和刻板行为,并非一成不变。

如果男孩得的是医学上的自闭症,就需要父母到专业的机构咨询,用科学的方法帮助男孩摆脱自闭。但是如果男孩的自闭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父母就要加强和男孩的交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强男孩的自信心,帮助男孩逐渐走出自闭。

只要父母能及时发现男孩自闭的情况,并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干预和锻炼,男孩会逐渐走出自闭,成为自立、自信的男孩。

自闭的男孩往往不能自信地走出去,接触更为广阔的世界,也就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是父母所不希望看到的。这就需要父母留心观察男孩,一旦发现男孩有自闭的现象,就要及时给予男孩鼓励和帮助,帮助男孩重新获得自信。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分析男孩是先天自闭还是后天自闭。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自闭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环境因素触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语言交往障碍,以及兴趣和行为的异常。天生的自闭和后天的自闭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教育男孩时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3岁的文钰最近变得不爱说话,对什么事情都很默然,即使身边的人逗他玩,他也没有反应,什么事情都不敢自己动手了。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的文钰不见了,这可吓坏了妈妈。

妈妈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经过诊断,医生说是因为最近父母对文钰的照顾不够,男孩觉得自己受到了忽略,也不敢大胆地做事,他在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妈妈才不那么爱他了。他用这样的方式来抗议。妈妈反省自己最近的表现,确实是因为工作太忙而忽略了文钰。她适当增加了与文钰相处的时间,文钰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

对于天生自闭的男孩,父母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以此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男孩后天形成的自闭,父母就要给男孩关爱,鼓励男孩,让男孩在自信的支撑下走出自闭。

第二,父母要积极创建欢愉的家庭氛围。除了遗传因素外,幼儿时期的生活环境对男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父母之间如果亲密和谐、互敬互爱,男孩就会感受到温馨和愉悦,心情也会随之开朗。

小坚的爸爸妈妈关系不好,整天吵架,根本就无视他的存在。父母从不好好和他说话,他误以为是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常常吵架。久而久之,小坚就产生了自卑感,他不愿意和身边的人说话,也从不主动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如果父母不和睦,整日争吵,男孩就会有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会影响男孩的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引起男孩自闭,不爱和外界交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父母要积极创建欢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温馨和快乐,这样有助于孩子敞开心扉。

第三,要让男孩学会宣泄不良情绪。自闭的男孩往往不自信,对自己的行为不满意,但是因为缺乏生活经验,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要将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教给男孩,让男孩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父母可以让男孩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写下来,或是大声喊出来,也可以鼓励男孩拥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情绪不佳的时候将注意力转移过去。通过这些方式,男孩能及时宣泄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第四,父母要鼓励男孩和外界接触。父母要鼓励男孩多和外界接触,多结交朋友。接触中孩子可以联络和他人的感情,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应变、活动能力,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如果一味地限制男孩的自由,不允许他走出去,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产生自闭心理。男孩多出去走走,多接触大自然和其他环境的人,多结交朋友,就能远离自闭。

让自卑的孩子昂首向前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专家指出:家长需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其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

毛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里的教授。毛毛是独生子,因此爸爸妈妈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们的儿子和他们一样有知识,甚至超越他们。于是从毛毛很小的时候起,爸爸妈妈就给他制订了发展计划。当毛毛刚咿呀学语时,父母就教他念英文。等毛毛长到三四岁时,他每天的时间就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如早晨起床要练声,上午学知识,下午学跳舞,晚上练琴。毛毛的爸妈希望毛毛成为一个全才,所以对他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毛毛起初的表现很出色,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后来的学校里,他都是一个活跃分子,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在德智体等方面,他都不会落于人后,但这样仍不能让他的父母满意,因为父母给毛毛定的标准是第一。每当毛毛拿着自己还认为满意的成绩单高高兴兴地回家时,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训斥:“这一道题怎么能错呢?这么简单,真是笨呀!”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毛毛伤心地低下了头。上小学一年级时,毛毛参加了全市的歌咏比赛,拿了二等奖。下台之后,他欣喜地向爸爸妈妈跑去,没想到面对的却是爸妈冰冷的面孔:“你看人家获一等奖的那个小朋友,嗓子多甜美,表情多自然,可比你强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失望。”可怜的毛毛,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毛毛慢慢地变了。现在,他已经12岁,上小学五年级了。据老师说,这几年来,毛毛仿佛换了一个人,原先他是一个特别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孩子,而现在他总是一个人独处,很害羞、胆怯,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就是老师把他叫起来,他的回答也是含含糊糊,犹犹豫豫,总是说我不行、我不知道,再也看不到毛毛那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的样子了。

专家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结交朋友。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以往,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忌他人。自卑儿童可能常常会贬低、妒忌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身因自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自暴自弃。占绝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回避竞争、竞赛。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语言表达较差。据专家统计,八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他们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对挫折或疾病承受力差。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时甚至对诸如搬迁、亲人过世、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父母不正确的态度是孩子自卑的重要原因,因为自卑的孩子往往根据父母对他们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解铃还要系铃人,因此,孩子自信的获得大都要靠父母。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家长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2)关心孩子的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孩子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对自己的评价还不客观全面,在困难面前就容易产生自卑。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给孩子以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3)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好多孩子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有的孩子却只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孩子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知道的很少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感。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为此,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多读书,多接触新事物,广交朋友,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4)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会很内疚。如果家长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孩子做错事时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

帮男孩甩掉“胆小鬼”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