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10786800000049

第49章 把男孩培养成男子汉(2)

喜欢拆东西,是许多孩子的共同特点。一个小男孩正在将一辆玩具汽车一点一点拆散。他先用手锥拆下一个轱辘,下一个却拆不掉了。想了一会儿,他把拆下来的那个又安上了,两个轱辘相互作用着使劲,很快两个轱辘都被拆掉了。孩子的父亲见状大喜,儿子懂了工具的原理。一般情况下,好好的玩具全给拆了,孩子得到的很可能是一顿痛斥,但这孩子得到的却是一通夸奖。孩子下意识的举动被父亲看到后,进一步向他讲了杠杆的原理和工具的作用,这时孩子听得别提多认真了。这位父亲早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当孩子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你对他讲什么他的吸收能力都特别强,因为那时他的心是向你敞开的。你再夸夸他,他的那份得意还可以将创造力继续迁移,举一反三。

“颉浩小时候破坏的东西可真不少。”这是颉浩奶奶给孙子的又一评价。但在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候,这个10岁刚刚出头的小男孩,就承担了家里各种电器的安装工作。

手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三种:

第一,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而由成人包办,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

第二,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

第三,孩子动手材料少。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动手的材料。

不少小学生,由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岁的孩子鞋带散了不会系,急得直哭;9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闹出将内衣当外衣的笑话;10岁孩子要妈妈喂饭。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孩子因娇宠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

孩子很小就有“自己动手”的愿望,从蹒跚学步开始,尽管跌跌撞撞,也不肯让大人牵拽。到两岁时,孩子就常执拗地说“我自己做”,不愿别人干预。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便成为孩子的一大心理需求。家长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经常是不知疲倦地在动手操作和探索。

孩子经常动手动脑,做力所能及的事,独立从事一些活动,这能促进他们身体、智力、能力,以及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如果家长过分“关心”和“保护”,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就会由于缺少锻炼机会而影响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造成能力低下,性格怯懦等,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我给家长朋友提出三条建议:

(1)大胆放手锻炼。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的教育态度很重要。家长不要对孩子百般呵护、束缚太多,而要放手让孩子主动活动、锻炼成长。孩子在动手制作东西或玩操作性游戏时,往往会把家里弄得很乱,所以家长就容易限制孩子开展这类活动,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去限制孩子,但是可以给他们提要求。如孩子玩剪纸时,要求他们玩完以后,把纸屑清扫干净;玩拼插玩具时,要求他们玩完将玩具材料装好,放回原处码放整齐。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孩子自己动手干活时,有时会“闯祸”——毁坏东西,所以家长往往采取高压控制的做法,不让孩子随便动手。当然,孩子缺乏经验,确实容易闯祸。但如果对他们采取高压控制,这也不准动,那也不准动,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动手干活不慎损坏了东西,但换回来的却是更加宝贵的东西——独立生活能力的增强。当然,凡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要排除隐患,如电插座要安在孩子够(找)不到的地方,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器具和贵重易损的物品要收藏起来等,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主地动手探索。

(2)为孩子创造条件。孩子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要为孩子创设能促使他们动手的环境和条件。比如,让孩子穿带纽扣的衣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家长给孩子买了衣服后首先要检查衣服扣子和扣眼的大小是否匹配。如果不合适就应更换、加工,否则扣起来难度太大,孩子就不愿动手去扣了。为了培养孩子扣纽扣的动手能力,家长还可以专为孩子制作一个扣扣子的操作板,供他们动手玩操作性游戏。

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很有好处。如帮妈妈剥豆、叠小件衣服、整理书报等。

(3)积极支持鼓励。家长要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做有一定难度的事。孩子常常要干那些他们不会干或干不了的事,比如看妈妈拖地板,他也要拖。其实,这也是孩子的一种心理特点。因为,不会干和干不了的事对他们说来,是很新奇并有较大吸引力的。遇到孩子执意要干他干不了的事时,家长不要一味训斥,而应帮助孩子,和他们一道去做,或家长做时让孩子来“帮忙”,干完事后最好称赞孩子“真能干”。

时间管理能力,教孩子掌控时间和生活的学问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起床、穿衣都要半天,刷牙、吃饭总是磨磨蹭蹭。做事情的时候边玩边干,大人明明告诉孩子再过10分钟就要迟到了,可孩子不配合,照样在一边磨蹭,大人干着急也没办法。其实这些事都有一个内在关联,那就是时间管理。年幼的孩子生活在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时间观念往往被忽视,如果大人不刻意培养,慢慢就养成拖沓的习惯。

1906年11月1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于日本静冈县一个贫穷农民家里。父亲在日俄战争结束后退役回家,和他母亲弃农开自行车修理铺,以修理自行车和打造小农器为业。

由于家中孩子多,经济又困难,幼小的宗一郎便帮助父亲拉风箱,经常在作坊间捡拾铁片。他看到父亲用灵巧的双手打出锄头、犁耙和各种小农具,感到好奇又好玩,便将捡到的铁片,学着父亲的样子敲打,做成各种小玩具,送给小弟弟们玩。

宗一郎拉风箱学打铁,他看到父亲累得满头大汗,脖子上挂着的毛巾也被汗水浸湿了,觉得十分心疼,便问道:“爸爸,你不能慢慢地打吗?看你累成这个样子。”父亲十分严肃地说:“要是慢吞吞地打,铁坯冷却了,就不能打成农具。做什么事,都要讲究速度,要迅速。”

幼小的宗一郎头脑灵敏,对什么事情都要提出为什么。一次,他见到父亲把三块烧红的铁坯放在铁砧上,不停地轮番敲打,父亲打铁技艺精湛,锻打的声音有板有眼。宗一郎好奇地问道:“爸爸,你为什么要三块铁一起打,不如一块一块去打,就不紧张了,也不会这么累呀。”父亲回头看了他一下,温和地告诉他说:“这几块铁坯体积小,可以放在一起打,能够一起打的铁,就不要分开去打。这样节省时间又多出活。你要记住,做工作要多动脑筋,能够集中干完的活不要分开去干,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当天的活要当天干完,因为每天都有新的工作。”

父亲打铁的启发,深深地印刻在宗一郎的脑海里,像一颗种子埋进了肥沃的土地中,直到后来他创办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宗一郎一直把高效、高速的理念贯彻公司运行始终,并作为本田公司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年幼的孩子,不善将时间和生命联系起来,以致办事拖沓磨蹭。家长要指导孩子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惜时观念,教育和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时间是悄无声息流逝的。在每一段时间里,孩子所做的事情并不都是有意义的,有些甚至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许多孩子不懂得珍惜时间,这与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有很大关系。有的孩子爱睡懒觉,每天早上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叫,直耗到不起床上学就迟到的时候,才匆忙起来,父母还得给孩子穿衣服,收拾书包,叠被子……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助长了孩子依赖父母的习惯。

那么,究竟如何教会孩子惜时如金呢?

(1)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一条惜时名言。让孩子认识到时间是每个人最易拥有,也最易失去的个人资源。而把握时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现在。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记住: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

中国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莎士比亚警示世人:“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所以,鲁迅先生才启迪我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总是有的。一句话,让孩子逐渐认识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正确利用孩子的“大脑兴奋时段”。不舍昼夜,有张无弛,疲劳轰炸,只会导致孩子神经衰弱,影响身体健康,做事效果自然也不会好。须知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通过定期与孩子交流对“时间”的认识来准确了解其大脑皮层的最佳兴奋时段。

每个人的大脑皮层兴奋时段都是不太一样的,比方巴金喜欢挑灯夜战,艾青早上易于诗兴大发,福楼拜则惯于通宵写作。家长可与老师配合,把一天中比较重要的学习任务在这一时段交与孩子完成,这样花较少的时间可以完成较多的工作,让孩子产生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有意识地将孩子“玩”的时间挤在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处于抑制状态的时间段,长期如此会让孩子产生出一种“玩原来也这么没劲”的心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截断其贪玩费时的心理路径。培根说得好,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此种方法亦有功效,而且长此以往还能使孩子培养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习惯。

(3)适时提醒孩子遵守作息时间表。生活最忌信马由缰、放任自流,成功往往来源于长期的坚持不懈。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打“持久战”,就像马拉松长跑,不能随时随刻都用尽全力去拼。通盘策划,方为胜算。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孩子、老师和家长三方参与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孩子休息、娱乐的基础上,为其制订出一份合理的时间表,适时提醒孩子遵守。时间一长,可以培养起孩子对时间的一种无声的遵从,使其树立起一种“守时”的意识,从而养成惜时的习惯。

“守时”是做事有成的重要环节。从小养成守时的习惯,不仅到时就能自然地安心学习,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将来适应社会生活。

(4)不要丢弃时间的“边角余料”。零零碎碎的时间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大块时间的学习反倒容易导致疲劳的积累,使学习效率受到很大影响。零碎时间的学习能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效果极佳。而且,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一些必须熟记的生词、公式、规则等,有利于反复记忆,加深印象。

利用零碎时间的技巧很多。比方,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上要背的知识点,有空就读一遍;在起床、洗脸、刷牙、就餐等活动场所的墙上,钉上一个和视线等高的小夹子,夹上一张卡片,写上当天要背的单词、公式等;还可运用录音机,把要背的知识内容录下来,吃饭、洗脚的时候都可以听。

总之,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往往可能做成伟大的事。

(5)把握现在,马上行动。家长对孩子的“身教”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只要有了目标,家长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孩子耳濡目染,自会意识到:立即行动,才能真正把握“今天”和“现在”。这样可以让孩子对时间产生一种紧迫感,做事不拖沓延宕,意识到时间是一晃即逝的。

记得大画家柯罗曾对一位向自己请教,并表示“明天全部改正”的青年人激动地说:“为什么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吗?要是你今天晚上就死了呢?”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你决心珍惜时间并想对社会和人生有所贡献,那么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6)引导孩子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着手处理。当孩子面前摆着一大堆事情,比方面临期中考试或毕业考试时的巨大复习量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不要让自己处在穷于应付之中,不要为课业太多、时间太少而紧张和苦恼,应引导他首先冷静地思考: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然后把它挑出来,做最优先处理。

通过培养孩子按照问题轻重缓急的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类型逐一解决的能力,可以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自己是“时间”的真正主人的感觉,这样孩子就会生出一种从容利用时间的心理优势,从而使其更加珍惜时间。

(7)每天都试图去寻找一个能帮助赢得时间的新技巧。马克思说,任何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培养孩子节约时间的意识能够轻易地让孩子对时间产生一种珍惜之情。比方,告诫孩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对没有做事情的内疚上,也不要因后悔失败而浪费时间。同时,逐步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努力让自己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从而也为自己节约了时间。另外,还可将手表一直拨快几分钟,以使孩子每天都能赶在时间的前面。还可让孩子在闲暇时有意识地问自己:“此时此刻,如何才能最好地使用时间?”

观察能力,给孩子一个国际化的视野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眼睛好、听觉灵敏,观察力就一定很强,其实不然。观察力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观察能力是在综合了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发展的基础。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在画家的眼里却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博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却一眼能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

父母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善于观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我们的建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