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14

第14章 魏晋北朝:民族融合(2)

三、前秦末都

319年冬十一月,石勒自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史称后赵,太原为后赵占据。后赵改太原郡为太原国,由并州刺史部辖领,都晋阳。

350年,后赵被冉闵所灭,后赵刺史张平据守并州。为图自保,张平先以并州六郡依附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不久又降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357年,张平改降东晋。期间,前秦、前燕、东晋皆授张平官职。但张平的反复无常,不但未能自保,反给并州带来了连年战乱之灾。

358年,前燕王慕容儁派司徒慕容评征伐张平,并州各郡县纷纷投降。张平率三千兵众弃晋阳逃往平阳,又恳请归降前燕。太原地区遂为前燕所据。

369年,东晋派大司马桓温讨伐前燕。前燕主慕容暐以割地为条件,请求前秦苻坚援救。结果,待到桓温被苻坚击退,慕容暐却违背前约,食言自肥。苻坚大怒,次年遣将军王猛、杨安率步骑六万,兵分两路讨伐前燕。九月,前秦军队挖地道攻克晋阳,太原又落入前秦之手。370年,前秦灭前燕,不久,统一了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听谏阻,以百万大军全力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谢石、谢玄击败,前秦帝国四分五裂。385年秋七月,苻坚被姚苌擒杀。镇守邺城的苻坚庶长子长乐公苻丕遭后燕慕容垂长期围攻。并州刺史王腾、骠骑将军张蚝,共迎苻丕入晋阳。385年,苻丕在晋阳即皇帝位,以此为国都。屡遭战火的晋阳,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大动荡中,成为前秦帝国暂避风雨的末代都城。

苻丕在晋阳建都绝非偶然。首先晋阳在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最具战略意义的军事重镇之一;其次晋阳是当时多民族融合的中心;此外,前秦在晋阳多年的经营也是其重要原因。

386年十月,苻丕率兵与西燕慕容永在襄陵(今山西襄汾境内)激战,结果前秦大败,苻丕逃奔河南,被东晋军所杀,晋阳又落入西燕手中。其后,关陇氐人拥立苻坚之族孙苻登于枹罕(今甘肃临夏)称帝。苻登与后秦姚苌连年争战。394年七月,苻登与姚苌之子姚兴作战,兵败被杀,前秦灭亡。

394年,后燕慕容垂遣龙骧将军张崇进攻晋阳,西燕守将弃城而逃,太原复为后燕所得。

前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现了耀眼的光芒,虽然短暂,却在统一北方、促进民族大融合中起了重要作用。晋阳虽仅是前秦末都,但是其重要战略地位已经不言而喻。

四、元魏霸府

386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随着北魏的逐渐强盛,军事重镇太原的战略地位更加显现。当时的太原可以说是北魏拓跋氏由平城南下河洛、经略关中的枢纽。

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晋阳以四塞为天然屏障,成为北魏旧都平城与新都洛阳之间的桥梁,其既可北控草原,又可南援河洛,是北魏的重要军事要地。北魏后期,皇室暗弱,各地起义此起彼伏,此时的晋阳城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乱世之中群雄掌控局势、蓄积力量之要地,尔朱荣和高欢先后盘踞晋阳,利用晋阳的战略地位遥控北魏、东魏朝政,晋阳当时被称为“霸府”。

523年,北魏的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境内)等六镇戍兵和各族人民在残酷的盘剥之中揭竿起义。遭到镇压后,又相继爆发了杜洛周、葛荣起义。此时,契胡尔朱荣“遂散畜牧,招合义勇”,镇压起义。其“兵威渐盛,朝廷亦不能罪责”[13]。势力迅速壮大后,尔朱荣进而盘踞晋阳,并以晋阳地区为根据地,大力扩张势力。

尔朱氏所属契胡,本为东胡的一支,因助拓跋鲜卑作战有功,被封于北秀容川(今山西神池、五寨朱家川流域)。至尔朱荣之父尔朱新兴时,尔朱氏家族已“牛羊驼马,色别为群”[14],可谓富甲一方,且官至平北将军、秀容第一领民酋长。六镇起义时,尔朱荣散财结士,组织部众平定了六镇起义及河北的叛乱,晋封为征东大将军,驻守晋阳,负责并、肆、汾、广、恒、云六州军事。六镇起义军的重要将领高欢、贺拔岳、侯景、宇文泰等均率部奔附尔朱荣,从而使晋阳的军事力量迅速集结。

此时,北魏孝明帝元诩不满胡太后专权,宫廷之内一片混乱,北魏王朝进入多事之秋。北方战祸愈演愈烈,南面梁朝则利用北魏内乱,连年进攻,北魏已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525年,高欢向尔朱荣提出“讨徐、郑以清君侧”的计划。恰逢胡太后与孝明帝矛盾激化,于528年二月将年仅19岁的孝明帝毒死,立3岁的孝文帝曾孙元钊为皇帝。尔朱荣遂以幼君被害为借口,从晋阳发兵,四月到达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即立长乐王元子攸为皇帝,是为孝庄帝,并在抵达洛阳后,发动了河阴之变,溺杀胡太后,杀高阳王元雍以下等公卿将士2000余人,取得军政大权。其后,尔朱荣被加封为柱国大将军,仍为太原王,率兵北归,坐镇晋阳,遥控朝廷。

530年,孝庄帝设计将尔朱荣诱至洛阳诛杀。尔朱荣死后,其侄尔朱兆在汾州(今山西隰县)迅速起兵,占据晋阳,然后会师南下,在长子(今山西长子)与从洛阳撤出的尔朱世隆会师,共推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帝,改元建明。尔朱兆长驱直下,攻克洛阳,把孝庄帝带回晋阳,杀于晋阳三级佛寺。元晔授尔朱兆柱国大将军,都督十州诸军事,世袭并州刺史,尔朱兆又效法尔朱荣,开始坐镇晋阳,遥控朝廷。531年,高欢叛离尔朱氏,开始与尔朱兆争夺晋阳。

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祖上移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北)。高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15]。北魏末年动乱时,高欢参加了六镇起义,先后依附于杜洛周、葛荣。起义失败后高欢投奔尔朱荣,以功升任晋州刺史。

高欢治军较严,且野心勃勃,多有谋略,曾给尔朱荣提出“清君侧”的建议。尔朱荣死后,高欢取得尔朱兆的信任,以并、肆二州连年受灾,想去“山东就食”为名,将尔朱荣安置在并、肆两州的原葛荣部下20万人带往河北,从此摆脱了尔朱兆的控制。

531年,高欢率兵攻占冀州(今河北冀县),被封为渤海王。这时的高欢羽翼已丰,积极准备同尔朱氏争权,他利用民族隔阂使六镇军民怨恨尔朱氏而拥戴自己。532年初,高欢攻取了邺城(今河北临漳)。尔朱兆率兵从晋阳出发,与尔朱仲远等人合兵20万围攻邺城。高欢以3万人迎战,以少胜多打败了尔朱氏联军。尔朱兆仓皇逃回晋阳,高欢乘胜进据洛阳,废节闵帝元恭及中兴主元朗,另立平原王元修为孝武帝。元修封高欢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北魏大权遂落入高欢之手。同年七月,高欢统兵10万攻克尔朱氏经营多年的晋阳,尔朱兆败退秀容,在赤洪岭(今山西方山北)自杀身亡,尔朱氏政权彻底垮台。

高欢多年征战,深知晋阳重要的战略地位。晋阳既有利于联系北部鲜卑根基,又有利于进入中原腹地控制河北诸地和河南洛阳政权。从地理形势看,晋阳确是一处雄关重镇,其地处太行山西麓,地势舒缓,物产丰富,而在太行山东侧山体则是重崖断壁,重峦叠嶂,异常艰险,著名的太行八陉和多处雄险的关口,都是极好的战略防御据点。高欢取代尔朱氏定居晋阳后,“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16]。从此,高欢以大丞相的身份坐镇晋阳,把三州六镇镇民迁到晋阳附近,并侨置恒、云、燕、朔、显、蔚六州以安抚移民,从此,三州六镇鲜卑改为六州鲜卑,形成拱卫晋阳的局面。高欢以此培育自己的军事力量,遥控朝政,使晋阳成为当时的政治、军事中心。

北魏孝武帝元修虽为高欢所立,但不甘心作傀儡,便极力扶植割据关中的宇文泰,借此与高欢对抗。534年,孝武帝欲牵制高欢,佯称伐梁,意欲袭击晋阳,结果被高欢识破,被迫放弃洛阳,入关中投奔宇文泰。

高欢进入洛阳后,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为便于控制朝廷,高欢迁都邺城,并以此为上都,把晋阳作为下都。534年,宇文泰毒杀孝武帝,拥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欢以其长子高澄为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以其次子高洋为太原郡公,镇邺都,摄理军国大事,他自己依旧坐镇晋阳,遥控邺城,从此东魏“军国政务,皆归相府”[17]。

其时,邺城虽为国都,其地位却远不及大丞相府所在地晋阳。精兵宿将,咸萃晋阳,士马精强,远胜邺都。晋阳大丞相府设有并州尚书省、外兵曹、骑兵曹等各级机构,政治上挟制东魏傀儡政权,处理全国政务,军事上集结军队,分掌兵马。当时晋阳不仅是东魏政令所出之地,还是东魏兵力集结之处,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史称东魏“霸府”。

五、高齐别都

547年正月,高欢因连年与西魏激烈战斗,心力交瘁,病死于晋阳,时年52岁。

高欢死后,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掌权,继续经营着晋阳霸府,遥控东魏。550年,高欢次子高洋逼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然后自立为帝,国号齐,年号天保,定都于邺,史称北齐,并以晋阳为别都,大肆营建。

北齐国都虽在邺城,但晋阳乃高齐的创业之地,在北齐立国之前,高氏家族已据晋阳18年,且北齐历代六个皇帝也常居于晋阳,甚至继皇位、亡故等均在晋阳,例如文宣帝高洋亡故、废帝高殷即位、孝昭帝高演即位和亡故、武成帝高湛即位、后主高纬即位等均在晋阳。毋庸置疑,晋阳仍是军国政令所出之地,虽为别都,却与邺都并驾齐驱,甚至其地位远在邺城之上,依旧是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是当时实际上的都城。[18]

其时,晋阳乃南北交通的枢纽,以晋阳为中心,平城、洛阳、长安、邺城等当时大型城市之间骨干交通要道四通八达,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使得商业活跃,贸易繁荣,晋阳也一度成为各地物资集散、珠宝荟萃之地。大量胡商齐集晋阳,各种工艺品、日常用品、金银器由中亚涌入晋阳,大量的马匹、珠宝从晋阳城流向各地,使晋阳成为当时丝绸之路东端的最重要城市。近几年来,太原先后发掘的北齐贺拔昌墓、徐显秀墓、娄睿墓、虞弘墓等便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北齐六帝却多穷奢极欲,昏聩暴虐。立国短短28年,便于577年二月被北周灭亡。北周占领晋阳后,设并州,领太原、乐平2郡10县,晋阳属太原郡。

六、北朝文物

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始,到581年隋朝建立,太原地区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交替占据。虽然国号频易,境土屡分,但太原始终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正是如此,在魏晋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历史中,在太原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齐徐显秀墓、娄睿墓、贺拔昌墓、厍狄业墓、狄湛墓、隋代虞弘墓和蒙山大佛、天龙山石窟、晋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