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15

第15章 魏晋北朝:民族融合(3)

(一)徐显秀墓

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一处果园内,2002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是“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显秀,名颖,恒州忠义郡(今河北北部)人,曾为北齐太尉、太保、尚书令。北魏末期,他先附尔朱荣,后追随高欢,在北魏政权中地位显赫。564年,他因作战英勇,被封为武安王。571年,于晋阳城去世。

徐显秀墓为砖室墓,平面近方形,由斜坡墓道、土顶过洞、天井、砖券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总长约31米,距地面深8.1米。墓室为砖砌弧边方形,约6米见方,墓室西侧有长方形棺床。甬道内置浮雕石门。墓道两壁、门扉及墓室四壁均彩绘有壁画,总面积约330平方米,墓室北面彩绘有墓主人夫妇宴饮图,东西两侧彩绘有车马、仪仗、随从、兵器、乐器、生活用具等内容的出行图,内容纷繁,脉络清楚,布局和谐,充分展现了武安王徐显秀宴饮和出巡时的盛大场面,真实地反映了北齐时期高官显贵奢华的生活场景,是当时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北齐壁画墓。

此墓墓穴上方有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个盗洞,墓中珍贵的陪葬品已流失大半,现出土的一枚黄金嵌蓝宝石戒指,代表了墓主高贵的身份。

(二)北齐娄睿墓

北齐娄睿墓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西南1公里处,悬瓮山东侧,汾河西侧。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掘,1979年4月初开始,到1981年1月底结束。

娄睿,鲜卑人,本姓匹娄,后简改姓娄,其姑母为高欢之嫡妻,地位显赫。其本人曾随高欢信都起义,平定叛乱,为北齐建有军功,先后被封为东安王、司空、司徒、太尉。566年,成为大司马,统领全军。567年,为太傅、太师,兼录并省尚书事、并省尚书令,是东魏、北齐时期“总领帝机”的宰辅重臣,于570年在晋阳去世。

娄睿墓是娄睿及其夫人“东安郡君杨氏”的合葬墓。墓冢高大,规模宏伟,由封土、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四部分构成。其中,封土由夯筑而成,残高6米多,底部东西长约17.5米,南北长约21.5米。墓道南北向,坡形,长约21.3米,北接甬道。甬道长8.25米,由天井从中间分为前后两段,有河卵石积石,甬道后段有封门墙,青石墓门。墓室为砖构单室,平面呈方形,东西宽5.7米,南北长5.65米。四壁在高2.8米处开始向内斗合叠涩,成四角攒尖状,高6.58米。墓底东西向错缝平铺砖。墓室西部置砖砌棺床,为一椁二棺。

娄睿墓虽屡遭盗扰,破损较为严重,但墓中依旧发掘有大量随葬品,经初步整理,有870余件,主要为陶俑、陶牲、瓷器、装饰品、陶器、石刻、墓志、壁画等。

墓中出土陶俑610件,包括镇墓武俑、武士俑、文吏俑、女官俑、女侍、女仆、役夫和骑俑等。瓷器76件,主要有瓷灯、龙柄鸡流贴花壶、带盖贴花壶、二彩小瓷盂等,为高岭土胎,胎质坚硬,釉层浑厚,色莹润明亮造型风格庄重而粗犷,具有明显的西域民族文化和佛教艺术风格。

此外,墓壁全部彩绘壁画,现共存71幅,约200平方米,墓道、天井的中下层和甬道、墓室的下栏,以绚丽多彩的大型长卷,描绘了鞍马游骑、军乐仪仗、门卫军容等墓主人生前的显赫生活场面;墓门、甬道与天井上栏和墓室顶部的上、中栏,绘有祥瑞和天象,描绘了墓主人死后灵魂飞升的空幻境界。这些壁画既显示了墓主人生前显赫的地位和奢华生活,又反映了儒释道思想,和南北朝后期封建意识形态的一个侧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

(三)北齐贺拔昌墓

北齐贺拔昌墓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义井街办,东南距晋阳古城约15公里,与著名的娄睿墓、虞弘墓毗邻,于1999年6月至7月由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

据墓志记载,贺拔昌为朔州鄯无人,为北齐并州刺史安定王贺拔仁之子,历任安东将军、亲信大都督、渭州刺史、征北将军、廓州刺史、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右厢都督、太子右卫帅、右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职,于553年去世。

贺拔昌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顶已被破坏。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边长4.8米,穹隆式墓顶。由于盗扰和水浸严重,葬具葬式不明,仅在墓室西部残有朽木和人骨,东南部残有44件随葬品,主要包括陶俑、陶牲、庖厨明器、金环、铜环和墓志等。

随葬品以陶俑、陶牲居多,陶俑共18件,主要为武士俑、甲骑具装俑、仪仗俑、背盾俑、三棱风帽俑、女官俑、女侍俑、杂技俑、文吏俑等。陶牲共8件,包括马、骆驼、猪、羊、狗、鸡等。

贺拔昌墓是目前太原发现的十座北齐墓中时代最早的北齐墓葬,为研究这一时期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北齐厍狄业墓

北齐厍狄业墓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南坪头村山西省地方煤炭管理学校之内,1984年3月被发现,由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

据墓志记载,厍狄业为阴山人,世居漠北,曾任泾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尉少卿、领民都督等官职,为咸阳县开国侯、高平县开国子、彭城县开国伯等,是北齐政权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中级官员。

厍狄业墓为单室土洞墓,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生土二层台组成,天井中有石门。墓室多有盗扰,墓顶塌陷,水浸剥蚀严重,棺椁葬具形制已不可见。

墓中共出土遗物140余件,仅石门置于天井中,其余全部置于墓室内,主要包括陶俑、陶瓷器、铁器、铜器和墓志等。其中,陶俑120余件,主要为镇墓武士俑、三棱风帽俑、执盾俑、铠甲俑和圆顶盔俑等。墓志记载了厍狄业的生平和官职。

(五)北齐狄湛墓

北齐狄湛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北侧第二砖厂内,于2000年7月由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

据墓志记载,狄湛家世显赫,其父祖均在北魏任高官,他18岁即为散骑侍郎在员外、给事中等,在东魏被授予东雍州刺史,后历任都督、永安镇将、侍官正都督、平西将军,入北齐后历任安西将军、原仇领民副都督、直荡正都督、车骑将军等职,葬于564年。

狄湛墓已经被破坏殆尽,仅残存有墓壁、墓底和生土二层台,墓壁为白灰粉刷,墓底残有2厘米厚的煤炭和木炭。共出土文物40件,主要包括陶俑、庖厨明器和墓志。其中,陶俑38件,包括三棱风帽俑、盔甲俑、执盾俑、背盾俑、袒肩俑、圆盔俑等。

狄湛是唐朝名相狄仁杰的四世祖,狄湛墓的发现为研究太原狄氏家族提供了重要资料。

(六)隋代虞弘墓

隋代虞弘墓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村南,1999年7月,村民王秋生在清理门前便道时发现,后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联合发掘清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虞弘,鱼国人,其先祖为鱼国领民酋长。虞弘本人曾任茹茹国莫贺弗,出使过波斯、吐谷浑等西域诸国,出使北齐时被留为官,先后在北齐、北周、隋朝三朝为官,曾任直突都督、轻车将军、直斋直荡都督、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假仪同三司、仪同大将军等职,封爵广兴县开国伯,北周检校萨保府,执掌来华外国人事务,592年去世,死后葬于晋阳。

虞弘墓为虞弘及其夫人的合葬墓,砖砌单室,墓顶已被破坏,由斜坡墓道、甬道、墓门、墓室几部分组成,总长13.65米。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残存汉白玉石椁、八角形汉白玉石柱、石雕供养人头像等。汉白玉石椁置于墓室中部偏北处,外观为仿木结构的三开间、歇山顶式殿堂建筑,由椁座、椁壁、椁顶三部分组成。石椁四周内外皆为雕绘,由50多个单体浮雕或彩绘图案组成,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宴饮图、狩猎图、乐舞图、家居图、行旅图等,图中人物皆深目高鼻,既有骑马、骑象、骑骆驼与雄狮搏杀的场面,也有胡腾舞、祆教、乐器、花鸟等强烈的波斯、中亚民族文化色彩,是研究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墓中出土随葬品80余件,主要为虞弘及其夫人的墓志、汉白玉和砂石质人物俑、残陶俑、白瓷碗、铜币等。其中,人物俑16件,包括侍从俑、伎乐俑和拄剑文吏俑等,多为胡人形象。

该墓是迄今为止中原发现的唯一一座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的反映中亚文化的珍贵墓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研究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以及古晋阳城在此时期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七)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山的蒙山景区,又称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坐高40米,结跏趺坐,双目微睁,双耳齐肩。

据史籍载,这尊大佛始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历经5位皇帝,共20余年,于北齐后主高纬时凿成。史籍有“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19],所以,蒙山大佛也称为“晋阳西山大佛”。

蒙山大佛自北齐凿成以来,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现存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蒙山大佛现已成为太原市著名的景点之一。

(八)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西北的天龙山腰,是东魏至唐代的石窟群,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龙山,原名方山,山峦起伏,松柏葱郁,风光秀丽,幽静清雅,泉水荡漾,清流潺潺,曾经是高欢的避暑行宫。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将此地称为天龙山了,天龙山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崖半腰。

东魏时期,高欢经营晋阳时,已开始于天龙山开窟造像。其子高洋建立北齐后,继续对天龙山石窟进行开凿。隋唐两代,天龙山石窟的建造达到高峰。

天龙山现存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共27窟。其中,西峰13窟,东峰8窟,山北3窟,寺西南3窟,窟与窟之间有山径相通。石窟现存造像1500余尊,有浮雕、画像、藻井1144幅。以唐代石窟居多,达15窟。

天龙山石窟的造像造型优美,比例适当,线条柔和,刀法洗练,雕刻精细,流畅而富有质感,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又不失严谨和洗练,是研究我国佛教、雕刻、美术、建筑等各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九)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之子姬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姬虞封于唐,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之子夑继父位后,因临晋水,遂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此地为晋祠。北魏以后,国号骤易,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作为别都,并于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扩建了晋祠,古籍载有“大起楼观,穿筑池塘”的记载。北齐后主高纬,于天统五年(569年)曾下诏把晋祠改名为“大崇皇寺”。此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有所修葺和扩建。

晋祠现为山西省4A级风景名胜区,是拥有几十座古代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式游览胜地。现遗存有水镜台、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圣母殿、宋侍女像、难老泉、水母楼等,建筑结构严谨,崇楼高阁,泉流潺绕,风景优美秀丽,环境幽雅舒适,素以雄伟的建筑群、精美的宋代侍女像、清泉幽景等闻名于世。

注释:

[1] 《晋书·刘元海载记》

[2] 周伟洲:《汉赵国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 《三国志·梁习传》

[4] 《三国志·梁习传》引《魏略》

[5] 《三国志·梁习传》

[6] 《晋书·刘琨传》

[7] 《晋书·祖逖传》

[8] 《资治通鉴》卷86

[9] 《晋书·刘琨传》

[10] 谢元璐、张晗:《晋阳古城勘察记》,《文物》1962年第4、第5期

[11] 《资治通鉴》卷87

[12] 《资治通鉴》卷88

[13] 《北史·尔朱荣传》

[14] 《魏书·尔朱荣传》

[15] 《北齐书·神武帝纪上》

[16] 《北齐书·神武纪下》

[17] 《北齐书·神武纪下》

[18] 渠传福:《我国陪都史上的特殊现象——东魏北齐别都晋阳略论》,《中国古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 《北齐书·后主恒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