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宗时期的晋阳
唐朝统一全国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的矛盾斗争日趋激烈。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在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一举杀死前来参加朝会的建成、元吉兄弟,并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实权,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登基,次年改元为贞观元年,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626年—649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称“贞观之治”。与太宗素有渊源的晋阳古城在这一时期同样得到了精心治理,有了很大的发展。
李世民追随父亲李渊晋阳举义时,年方18岁,人称“太原公子”。在李渊准备反隋的过程中,李世民“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17],团结了一大批人才。其中的杰出人物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副监裴寂为李唐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武德二年,刘武周南下攻陷晋阳,震动关中,甚至连李渊都打算“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关键时刻,李世民强调了太原的重要意义,主动承担了“平殄武周,克复汾、晋”[18]的任务,一举收复失地,扭转了形势。
唐太宗即位后,任命李为并州都督,坐镇晋阳,防范突厥。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乘突厥颉利可汗统治不稳之机,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李为通漠道行军总管、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统兵十万,统一由李靖节制,分道进击,大败突厥。次年初,李靖又依李之谋,彻底击溃突厥,俘虏其可汗颉利,余众投降。至此,盛极一时的东突厥汗国灭亡了。贞观十六年(642年)后山西境内出现了将近40年的安定局面。唐太宗曾说:“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19],对李的贡献和太原战略地位作出了高度评价。
贞观四年(630年)后,唐太宗以皇子李治为晋王,遥领并州大都督,又授李光禄大夫,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坐镇太原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不但加强了这一地区的守备力量,而且在治理晋阳的过程中也颇有政绩。
唐朝时,晋阳城横跨汾河两岸,由西城、东城和中城三座城池组成[20]。从春秋末期到唐初,位于汾河西岸的晋阳西城通过一千多年的不断修建,已经发展成为南北8里,东西4里,城周27里,城高4丈的大型城池。西城中又有3座内城:大明城(即春秋末年董安于主持建造的古晋阳宫城,北齐时在此置大明宫,所以称大明城,城高4丈,城周4里)、宫城和仓城。唐初,并州州城、太原府城、晋阳县城以及河东节度使治所皆设于此[21]。
唐时的汾河太原段河道偏西,距晋阳西城东墙仅一里左右,即今晋源镇东一带。今日汾河河道系清乾隆时期的人工改道[22]。西城正东的汾河东岸从北齐到隋朝曾先后为晋阳县、太原县所在地,这一地区得到了初步开发。贞观十一年(637年),李在原先汾东城邑的基础上建成了周回8里的正方形城池,即晋阳东城[23]。到武则天时期,并州长史崔神庆又在汾河之上筑起中城(也称之为“连城”),将东、西二城连为一体,加强了晋阳城的总体防御能力,“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24]。
古时太原多盐碱地,晋阳东城建好后,井水苦涩,无法饮用。为解决用水困难,李于贞观十三年(639年)修筑晋渠,“架汾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25]。晋渠引晋水向东,到达汾河西岸,又修筑跨越汾河的渡槽将晋水引至东岸,绕东城一圈,供居民饮用,最后流入汾河。
到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时,晋渠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马燧“以晋阳王业所起,度都城东面平易受敌,时天下骚动,北边数有警急,乃引晋水架汾而注城之东,潴以为池,寇至计省守陴者万人;又决汾水环城,多为池沼,树柳以固堤”[26]。可见,这项在当时来说十分先进的引水工程起到了给排水、美化环境、灌溉农田以及加强城防的多种功能,为晋阳城的兴旺发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武则天与北都晋阳
武则天(624年—705年),原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因其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为则天大圣皇后,故而后世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隋末曾是家境殷实的木材商人,追随李渊起兵反隋,成为唐朝开国功臣之一。武德中,累迁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贞观中,为荆州都督。武士彟先娶相里氏为妻,生有二子。相里氏死后,他又续娶隋朝皇族杨达之女。杨氏生三女,武则天为次女。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卒于荆州任上。相里氏所生二子对武则天母女甚为“礼薄”。可能正是兄长的冷漠使其对家庭生活失去了兴趣,所以后来被招入宫时,她非但没有像普通女子那样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反而说:“见天子庸知非福”[27],表现出对宫廷生活的向往。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唐太宗听说武氏长得十分美貌,便于次年召为才人,赐号“武媚”,时年14岁。此后多年,武则天一直是正五品的才人,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宠爱。但在太宗病重期间,太子李治入宫侍疾,与武氏产生了私情,命运就此出现转机。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六月,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按照惯例,武氏与其他没有子嗣的宫人一起落发,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旧情难忘,便借为先帝祈福之机与她相会。此时,王皇后正欲打压与其争宠的萧淑妃,遂向唐高宗提出接武氏回宫的建议。高宗自然顺水推舟,将武则天接回,并封她为正二品的昭仪。在以后的宫闱斗争中,武则天凭借其智慧与狠毒的手段将王皇后、萧淑妃铲除,终于在永徽六年(655年)被册封为皇后,为执掌朝政和登上皇帝宝座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28],登上皇后宝座之后,得到了施展其政治才华的平台。唐高宗自显庆元年(656年)起,为风疾所困扰,常感头昏目眩,便让武氏协助处理国家大事。她首先利用高宗对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贞观老臣不满之机,设法将这些政敌一一剪除,为自己的政治道路扫清了障碍。其后,武则天大力提拔人才,培植私党,并针对时局,提出12条建议(即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息兵、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等,皆被高宗采纳施行。武氏的这些做法不仅巩固了她手中的权力,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颇得人心。后来,唐高宗的身体越来越差,武则天逐渐掌控朝廷大权,出现了“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29]的格局。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但国家大权依旧掌握在武则天手中。次年,又废中宗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后继续临朝称制。接下来她残酷打击李唐宗室及拥唐官员,终于在载初元年(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位15年,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迫其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朝国号。十一月,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享年82岁。
武则天继承贞观遗风,大量提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重视农业,减轻百姓负担;加强边疆建设,巩固边防安全,促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而,学术界对她做出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
武则天对故乡并州很有感情。她在任命崔神庆为并州长史时说:“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30]可以看出,武则天对故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所以委任颇有才干的崔神庆治理并州。
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陪同唐高宗巡幸故乡并州,在太原逗留了近两个月。为表达对桑梓的眷顾之情,武后首先在太原行宫款待来自文水的亲朋故旧,赠送了大家很多礼品,并下诏:“并州妇人年八十以上,皆版授郡君。”[31]武则天与高宗又设宴招待随驾官员和并州官吏、父老,赦免并州及所过州县的罪犯。由于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在晋阳起兵时就追随唐高祖李渊,所以她对太原旧臣有一份特殊情感。于是,她请高宗下诏祭祀了太原起兵时的死难者。其后,武后还陪同高宗游览了并州各处风景名胜,尽兴而返。
武则天称帝当年,改文水县为武兴县。长寿元年(692年),下诏在并州设北都。这体现了武则天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反映了太原在唐时的重要战略地位。
(三)“富吴体”与北都晋阳[32]
晋阳在唐代不仅是著名的军事重镇,而且是重要的文化名城,亦为唐代古文的发祥地。初唐时期由富嘉谟、吴少微在北都晋阳创立的“富吴体”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式散文文体。它一反六朝以来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浮靡文风,以崭新的面貌,首开“以经典为本”的先河,受到了当时文坛的重视和推崇,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展现了太原的文化风采。
1.富嘉谟、吴少微生平
富嘉谟,生卒年不详,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以进士入仕。武周圣历年间(698年—700年),武则天令张昌宗“尽收天下文词之士”,修撰大型类书《三教珠英》。富嘉谟为二十六学士之一,参与了该书的编撰[33]。长安年间(701年—704年),富嘉谟出任北都晋阳尉,后入朝为左台监察御史,不久病逝。身后有文集五卷,今佚。《全唐文》存其文四篇。
吴少微,新安(今安徽歙县)人,与富嘉谟同时,“亦举进士,累至晋阳尉”,后到吏部任职,经侍郎韦嗣立举荐,拜右台监察御史。
富嘉谟、吴少微在晋阳为官时,志同道合,相与莫逆。他们的文才受到了并州长史张仁亶的赏识,“待以殊礼,坐必同榻”。初唐之时,因受六朝骈文影响,“文人撰碑颂,皆以徐(徐摛、徐陵)庾(庾肩吾、庾信)为宗,气调渐劣。嘉谟与少微,属词皆以经典文本,时人钦慕之,文体一变,称为‘富吴体’”[34]。富、吴二人由此声震文坛。
富嘉谟、吴少微在多年的文交宦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富嘉谟去世后,卧病于洛阳的吴少微闻听噩耗,悲痛欲绝,“投枕而泣,泪沾乎衽席,匍匐于寝门之外”[35],仰天而呼,赋《哭富嘉谟》诗:
吾友适不死,于戏社稷臣。
直禄非造利,长怀大庇人。
乃无承明籍,遘此敦牂春。
药厉其可畏,皇穹故匪仁。
畴昔与夫子,孰云异天伦。
同病一相失,茫茫不重陈。
子之文章在,其殆尼父新。
鼓兴斡河岳,贞词毒鬼神。
可悲不可朽,车没荒榛。
圣主贤为宝,呼兹大国贫。
不久,因悲病交加而逝,留有文集五卷,后佚失。《全唐文》存其文六篇。
富、吴在晋阳为官时,有魏郡(今河北大名县)人谷倚任太原主簿,三人皆以文词著名,时人称为“北京三杰”[36]。
2.“富吴体”的代表作及其写作特色
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富嘉谟所撰《双龙泉颂》、《千蠋谷颂》和吴少微所撰《崇福寺钟铭》三篇文章,“词最高雅,作者推重”[37],可视作“富吴体”代表作。可惜富氏的两篇文章已佚,仅能从题目窥其大概。
“双龙泉”“千蠋谷”均为北都晋阳附近的名胜。“双龙泉”即今太原市阳曲县西北的南、北龙泉。两泉相距仅500米,周围山峦起伏,林木荫翳。泉旁有大安寺,亦称“三藏寺”,相传建于唐初。寺内有佛塔一座,俗称“唐僧宝塔”,为唐贞观年间高僧玄奘法师传经之所。据寺碑记载:“昔日三藏神僧,归于东土,斯方立观日月,象山拱翠,峙鸾凤而走蛟龙……曰:天下古龙泉之地也”[38]。可见早在唐初,这里已是一方胜境。
“千蠋谷”乃晋阳附近地名,又作“乾烛谷”。《通典》记载:“阳曲县有乾烛谷。”[39]是谷为晋阳通西北诸州孔道。其东曰天门关,隋炀帝杨广曾在此开辟交通,修设栈道,故名杨广道。该处山崖如削,谷径幽深。著名的“天门积雪”即为古代晋阳的八景之一。由此可见,富嘉谟的两篇文章均属山水游记类散文。
富嘉谟文章风格独特,言辞犀利,受到了初、盛唐之际文坛的赞许。吴少微赞其为“鼓兴斡河岳,贞词毒鬼神”。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文坛领袖张说与文士徐坚论近世文士时,说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的文章“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而富嘉谟之文“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倶发,诚可畏也,若施于廊庙,则骇矣”[40]。这样的风格,正和“纤靡淫丽,嫣然妇人小儿嬉笑之声”的骈文迥然不同,形成鲜明对照。
吴少微《崇福寺钟铭》是仅存的“富吴体”代表作。崇福寺在晋阳南五里,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建,唐大历二年(767年)重修[41]。唐开成五年(840年),日本高僧圆仁朝五台山后返长安,途经晋阳,“次入崇福寺,巡礼佛殿。阁下诸院,皆铺设张利,光彩照人,供陈珍妙。倾城人尽来巡礼”[42]。足见该寺在唐代乃晋阳名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