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影响深远的海洋战争
10890200000013

第13章 中日甲午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朝鲜与中国的战争。战争在海上和陆上同时展开。中日海军争夺制海权的斗争,在整个战争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海军学术发展史上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1874年5月,日本借口琉球船民于1871年遭台湾土著居民杀害一事,发动了侵略台湾的战争,虽然这次冒险以军事失败告终,但软弱的清政府却屈从日本,与日本签订《北京条约》,承认琉球人遇害是“日本国民遇害”,把日本侵略中国领土台湾说成是“保民义举”,为日本吞并独立的琉球提供了根据。

1876年1月日本派出海军陆战队到朝鲜,威逼朝鲜屈服,1876年2月26日迫使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朝修好条规》,即“江华条约”,首先打开朝鲜大门。从此,日本在朝鲜获得了一系列特权。

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国力增强,国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日本迅速走上侵略亚洲各民族的军国主义道路,积极备战,一步步地制造事端,蓄谋挑起侵朝、侵华战争。

1894年7月24日,中国舰船“爱仁”、“飞鲸”,“威远”,“济远”,“广乙”,先后到达朝鲜。当天,护航舰只决定立即返回天津,船小速度低的“威远号”于当晚11时先行返舰。25日拂晓,“济远”,“广乙”二舰自牙山启舰。两舰驶至丰岛海面,遭到日舰“吉野号”的突然袭击。“济远”,“广乙”被迫还击,日本发动的丰岛海战揭开了中国甲午海战的序幕。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1894年8月5日,日军大本营制定作战计划,将整个作战分为两期。第一期作战,将第五师派往朝鲜,以牵制清军。舰队则引诱中国舰队出海,夺取制海权。第二期作战,视海战结果而定,共有三个方案:甲,如能取得制海权,则逐次输送陆军主力从山海关登陆,在直隶平原进行决战;乙,若未掌握制海权,但清海军也没能控制日本近海时,则陆军开进朝鲜,力求扶植韩国“独立”;丙,如海战失利,制海权落入敌手,则采取各种手段增援在朝鲜的作战部队,同时陆军主力在日本做好防备,等待敌人来袭,将其击退。

从上述计划可以看出,日军大本营对胜利并无把握,因而作出多种准备,但从总体上看,是一个积极的攻势作战计划,而且把握住了这次战争的关键,即制海权。

而中国方面,主持这场战争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并没;与制定出一个像样的计划,而且比丰岛海战前更加坚持消极防御的方针,坚持“避战保船”。李鸿章这种错误方针,恰好为敌所用,日本积极实现其第一期作战计划。首先,日本海军利用清海军自身束缚于渤海湾内的形势,由本土把增援陆军运送到朝鲜战场,准备进攻平壤。其次,对联合舰队原有编队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增强机动能力,其阵容是:“松岛”(旗舰)、“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六艘为本队;“吉野”(旗舰)、“秋津洲”、“高千穗”、“浪速”四舰为第一游击队;其他各舰组成第二、第三游击队和本队附属队。其中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为联合舰队主力。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大量陆军运到朝鲜,日军完成进攻平壤的战役准备。日海军转而采取战略攻势,即寻找北洋海军主力进行决战,夺取黄海制海权,切断北洋海军对驻平壤清军的海上增援,配合陆军夺取平壤。

日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亲自来到联合舰队驻地(长直路),敦促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乐枯亨尽快率部出击。9月13日桦山资纪命令伊东亨向大同江口搜索前进,寻找北洋舰队主力进行决战。原来对与北洋舰队一直持慎重态度的伊东枯亨终于下定决心,9月16日率部从泊地(小乳毒县角)出发,开往黄海北部,寻找北洋舰队进行决战,夺取制海权。

由于日军不断增兵朝鲜,中国陆军已处于明显的劣势.,平壤形势十分险恶。清政府决定向朝鲜增派援军,为了保证安全,李鸿章决定加强护航舰队的力量,电令丁汝昌率北洋海军主力护送运兵船将援军从大连湾鸭绿江口西面的大东沟(今辽宁东沟)登陆,然后援军取陆路入朝。9月15日,丁汝昌在旅顺会齐舰队。但9月15日,日陆军向平壤发起进攻,同一天天皇率大本营移住广岛,以示决心,16日,平壤陷落。丁汝昌对此全无所知,仍按原定计划,于16日指挥护航舰队护送运兵船起锚向大东沟进发。当天下午舰队到达大东沟口外,所运步兵按预定地点登陆,至17日晨八时登陆完毕。九时北洋舰队开始例常战斗操演,10时30分操演结束,各舰准备午饭。

9月16日,伊东枯亨在大同江口的渔隐洞临时根据地获悉北洋舰队的活动情报,立即进行部署,当天下午五时,下令舰队起锚进发,日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海军中将乘坐由商船改制的巡洋舰“西京丸”随舰队视察战况。9月17日拂晓前,日本舰队驶抵距大东沟130千米的海洋岛,随后继续向大鹿岛方向搜索前进。约上午11时30分中日舰队相互发现对方。

发现北洋舰队后,伊东下令午餐,12时05分,下令备战。联合舰队组成鱼贯纵阵(即单纵阵),由“吉野号”(旗舰)“浪速号”、“高千穗号”和“秋津洲号”四艘快速巡洋舰组成的第一游击队作为先锋,准备先作中心突破。第一游击队由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指挥,其平均航速为19节,由伊东枯亨指挥的本队六舰“松岛”、“千代田号”,“岩岛号”,“桥立号”,“比睿号”和“扶桑号”成纵列紧随其后。“赤城”,“西京丸”列入非战斗队列,置于战阵左侧。联合舰队以十节航速向北洋舰队航进。战斗前夕,伊东祯亨下令“准士兵随意吸烟,以安定心神”。

发现敌舰后,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即传令各舰抓紧时间用午饭,并以信旗呼唤远泊他处的战舰火速赶来加入战阵。广大海军将士士气高涨,渴求一战,一雪“广乙”,“高升”之耻,迅速进入战位。丁汝昌当即决定大东沟口外的十艘军舰,分为五队,列犄角鱼贯小队阵(或夹缝鱼贯小队阵),以五节航速迎敌。

当接近敌舰时,丁汝昌判断敌舰采用一字竖阵意在直取中央,这种阵形不利于自己后继八舰舰首重炮的威力,而这又正是北洋舰队之火力优势所在,遂决定改变原来队形,采用“人字阵”(或燕剪阵,或V字形阵)。“定远”居中,其右翼为“镇远”,“来远”,“经远”,“超勇”,“扬威”五舰,左翼为“靖远”,“致远”,“广甲”,“济远”四舰。旗舰“定远号”率先加速迎敌,航速七节。

9月17日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时,“定远”舰主炮首先发射,打响黄海海战第一炮,相距5200米时,“镇远号”开炮,各舰亦相继射击。12时55分,双方相距3000米时,日本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号”开炮还击,黄海海战正式展开。

战斗开始后,日第一游击队率先向北洋舰队较为薄弱的右翼发起猛攻,但在其转向时却暴露在“定远”,“镇远”炮火之下,“吉野’’

等四舰均遭炮击,跟进的“西京丸”亦被击中。日第一游击队加快速集中火力猛攻“超勇”、“扬威”。同时,北洋舰队“定远”,“镇远”各舰调整阵位,以舰首主炮攻击日本联合舰队本队,双方展开激烈炮战,不幸,北洋舰队旗舰“定远”望台被击中,提督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总兵管带(舰长)刘步蟾代为督战,指挥前进。北洋舰队最右侧之“扬威”与“超勇”,航速低,无装甲,攻防能力俱差,屡遭日第一游击队的抵近攻击,相继中弹,退出战斗。开战30分钟后,即下午1时30分左右“超勇号”沉没,“扬威号”被迫向大鹿岛方向退却,中途搁浅。不久即沉没。

下午二时左右,原在大东沟外担任警戒任务的“平远”,“广丙号”和鱼雷艇前来参战,由于火力较弱,没起多大作用,“平远号”被击中起火,只好脱离战场,“广丙”管带则趁机逃避。

同时,下午1时25分左右,由于日方阵势疏漏,北洋舰队将日本舰队本队截成两段,航速低的“比睿”’“扶桑”,“西京丸”,“赤城”四舰落在后面,遭到痛击,“赤城”舰上军官大都死亡,舰长坂元太郎被击毙,舰蒸气管破裂。“西京丸”被击中起火,又遭鱼雷艇袭击,险被击沉,仓皇退出战斗。伊东赪亨见势不妙,急令航速高的第一游击队回救。正向东北航向前进的日第一游击队发现信号后,立即掉头进行穿插机动,将处境危险的“比睿号”、“赤城号”与北洋舰队隔开。伊东枯亨利用第一游击队与北洋舰队正面对峙之机,将日舰队本队运动于北洋舰队之侧后,‘形成对北洋舰队共同夹击之势。从此,形势逆转,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处境极为不利。

面对险恶形势,北洋舰队爱国官兵英勇奋战。丁汝昌虽身负重伤,仍拒绝进舱躲避,坐于甲板上“激励将士,同心效命”。副将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勇冠全军。“致远号”首先冲出阵列保护旗舰,在日舰“吉野”等四舰围攻下,孤舰奋战。

最后,弹药将尽,巧与“吉野”相逢,便开足马力,向吉野冲去。“吉野”惊慌中连发数枚鱼雷,“致远”不幸被鱼雷击中,于下午3时30分沉没。邓世昌与全体官兵同时落水,随从持救生圈来救,邓世昌拒不接受坚持自沉,爱国将领邓世昌实现了自己与舰共存亡的誓言,时年仅46岁。林永升指挥的“经远号”在硝烟炮火中往来冲杀,奋勇摧敌,在敌四艘军舰环攻之下“拒战良久”,但不幸中弹起火,全体官兵继续战斗,直到“经远”沉没。同时,“济远”,“广甲”相继脱离战阵。“广甲”舰在大连湾三山岛外触礁搁浅,次日为日军击沉。“济远”退回旅顺。

至下午三时,北洋舰队中的“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先后沉没,“济远”,“广甲”相继退出后,力量对比更加不利于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只有“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而敌方尚有九艘战斗力强的舰只参战。北洋舰队四艘军舰被日本联合舰队分割包围。日联合舰队本队的“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和“扶桑”五舰围攻“定远”、“镇远”,日第一游击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和“浪速号”四舰围攻“靖远”、“来远”。在更加险恶的处境中,北洋四艘舰英勇顽强奋战多时,“来远”、“靖远”二舰,相互依恃,奋力抗击日舰的疯狂进攻,下午3时20分两舰均遭重伤,两舰管带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冲出重围,向大鹿岛方向边战边撤,一面加紧抢修军舰,一面吸引日舰,以减轻“定远”,“镇远”的压力。

在敌舰围攻下,总兵刘步蟾代为督战,指挥十分出色,“定”“镇”二舰互为依托,进行顽强抗击,虽然二舰受到严重破坏,官兵仍同心同德,寸步不让。下午3时30分,“定远”舰击中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下甲板炮台的第四号炮,并引发附近的火炮装药爆炸。一声巨响,火光冲天,船体立即倾斜,炮台指挥官海军大尉志摩清直以下死伤100余人。

“松岛”遭此致命一击,丧失指挥和作战能力。此时,“扶桑号”也已重伤退出战斗,本队其他三舰也受伤多处,日第一游击队四舰又远离本队,去向不明。伊东枯亨见此情景于下午4时10分发出“各舰随意行动”的信号,并将“桥立”改为旗舰,逃向东南。

4时10分,“定远”,“镇远”二舰尾随追去,日舰被迫应战。约五时许,“靖远”,“来远”二舰修竣归队。“靖远”管带叶祖圭见“定远”桅楼被毁,无从指挥,便代替旗舰升旗收队。同时,“来远”、“广丙”、“镇南”、“镇中”诸舰和鱼雷艇均回队参战。北洋舰队力量立即大增,开始处于主动和有利态势。

伊东枯亨见形势不利,便发出“停止战斗号”令,并令第一游击队返航。

5时30分,伊东赪亨率本队向东南退去,第一游击队随后赶来。

“靖远”舰升旗集结,尾追日舰数里,但因敌舰开足马力,无心再战,难以追及,只好收队驶回旅顺,历时五个半小时的黄海大战至此结束。

黄海海战是中日海军的第一次大搏斗,是双方基本上有准备的一次决战,在这样一场大搏斗中,中国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官兵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其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当时即赢得了中外评论家的称赞,但是北洋舰队广大官兵的英勇斗争并没有换来胜利,北洋舰队在这次战斗中反而受到了沉重打击。

中日甲午海战中,清政府耗资巨大,惨淡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悲剧,主要是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造成的。

中日甲午海战,特别是黄海海战,在世界海军学术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场海战是世界第一次蒸气巨舰舰队之间规模空前的海上战斗,其战术应用立即受到普遍关注和热心研究,在随后发生的日俄战争再次证明了大型舰队更需注重发挥战术上的机动灵活。在威海海战中,日军实施了“海战史上第一次由鱼雷艇进行的夜袭”,先后击沉了北洋舰队的“来远”、“威远”和“宝筏”舰船三只,重伤北洋舰队巨舰“定远号”。

这就说明,海军轻兵力的运用和防御是海军学术上不应忽视的一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