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大学》学生活
10968100000024

第24章 治国平天下(3)

刘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谋士主张杀掉刘备,荀彧入谏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不答,或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次日,即表荐刘备领豫州牧。

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之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曰:“方今正有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遂不听昱言,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玄德,使往豫州到任。后来,刘备以图扩大势力范围。进兵屯小沛,招集原散之兵,攻吕布。

当刘备再次为吕布所败,没有办法时,又投到曹操帐下,曹操仍然以礼相待,平定吕布之后,曹操又引吕布觐见汉献帝,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

当谋士们再次要求杀掉刘备时,曹操坚决拒绝,后来,刘备叛离曹操,部下要追击,曹操却淡淡一笑说:“彼既去矣,若再追,恐成怒矣。”

陈琳是一个很有文才的人,他为袁绍谋士时,起草过讨伐曹操的檄文。

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文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后来袁绍兵败,陈琳被俘,曹操问陈琳:“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仍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操之左右要杀陈琳,曹操却爱其才,不仅不杀,还任命他为从事。

曹操大破吕布后,俘虏了猛将张辽,张辽怒骂曹操,曹操大怒,欲杀张辽,刘备、关羽为之求情。

曹操掷剑大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相戏耳。”就亲自解开绳子,自与衣穿,说“纵使杀我妻子,亦不记仇。”遂拜张辽为中郎将,赐封关内侯。

张辽是一勇将,自此归顺曹操。为曹操成就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他与关羽的友谊留下千古佳话。

关羽是迫不得已投降曹操的,曹操爱关羽骁勇。为了笼络关羽,曹操拜关羽为偏将军,表奏为汉寿亭侯。同时,还把关羽视为贵宾,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骏马美女,上马金、下马银的热情款待。但是,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挂印封金,去找刘备。对关羽离去,曹操部下多忿忿不平,有的主张追而杀之,曹操力排众议。不仅不杀关羽,还亲自为关羽送行。

曹操十分敬佩关羽的“义”,他认为:“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并教育部属“汝等皆可效之”。

曹操还对部下说:“吾昔日许之,今日故舍之。若追而杀之,天下人皆言我失信也!”

曹操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天下贤士,于是帐下人才济济。

曹操的谋士们,为曹操出了很多计谋,这些谋略为曹操一统大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谋士荀彧和毛蚧都建议曹操奉迎献帝,树立正统的形象,荀彧举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的例子说明迎汉献帝到许都的重要性,毛玠也说:“宜奉天下以令不臣。”曹操听从他们的计策,将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都。

从此,曹操牢牢控制了东汉政府,“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了优势。

曹操的谋士首推郭嘉。

郭嘉与曹操首次会面,就一见如故,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出去也喜曰:“真吾主也。”

由此可见二人的投机。

曹操欲远征乌桓,部下多惧怕刘表派刘备趁机袭击许昌,郭嘉主张远征,他认为,乌桓守军以为离许昌远,必然没有防备,突然袭击,必然取胜,刘表没什么大志,只不过是一个坐谈客罢了“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曹操听从郭嘉意见,率军远征,郭嘉又建议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

曹操轻兵兼进尽,一举平定乌桓,刘表等未敢轻举妄动。

郭嘉多智谋,但38岁即病逝,曹操对荀攸等人说: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郭嘉字)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嘱之,而中的夭折,命也夫!”

赤壁大战后,曹操兵败,曹操哭郭嘉,叹道:“郭孝奉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帐下,猛将、谋士云集,曹操又求才若渴,对谋士、猛将关怀备至,推心置腹,因而他能一统北方,这种识才、用才、爱才的作风,使后来的魏晋人才辈出,曹操死后,又出现了司马懿、邓艾、钟繇等一群雄才大略的人物,为此王夫之曾评价说:“魏足智谋之士,昏主用之而不危”。

相对来说,刘备则很差,在世时,只有一个可用的诸葛亮,诸葛亮死后,蒋琬、费袆曾相继执政,但蒋、费二人循规有余而才气不足,缺少进取能力,武将方面,也只有一个姜维左冲右挡,姜维只能带兵打仗,缺少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

己之情欲不可以,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

一个骑师,严格地训练了他的马儿。只要把马鞭子一扬,那马儿就乖乖地听他支配,而且骑师说的话,马儿句句明白。

于是骑师认为用言语就可以把马驾驭住了,给这样听话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骑马出去时,就把缰绳解掉了。

马儿在原野上奔跑,开头还不算太快,仰着头抖动着马鬃,雄赳赳地昂首阔步,好像要验证主人的做法是正确的。但当它知道什么约束也没有的时候,很快就野性大发。它的眼睛里冒着火,脑袋里充着血,再也不听主人的叱责,愈来愈快地飞驰过辽阔的原野。

不幸的骑师如今毫无办法控制他的马了,他颤抖着双手想把缰绳重新套上马头,但已经无法办到。完全无拘束的马儿撒开四蹄,一路狂奔着,竟把骑师摔下马来。而它还是疯狂地往前冲,像一阵旋风似的,什么方向也不辨,最后冲下深谷,摔了个粉身碎骨。

骑师好不伤心,悲痛地大叫道:“我的可怜的好马呀,是我把你毁掉的呀!如果我不冒冒失失地解掉缰绳,你就不会不听我的话,就不会把我摔下来,我也不至于摔得满脸挂花,你也就决不会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

智慧金言

古人云:“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体察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的制约。在实践中学会自律,善于自律,更是获得行为自由,顺利发展自身的必要前提。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解读

民心才是最可靠最可贵的财富

发展以人为本,立人以德为先。人是社会动物,不是孤独的生命。因而,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之中,在组成社会团体的合作之中,才能体现人的价值所在。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产生的过程。社会机体有效运行需要依赖道德,人类走向和谐社会更要倚重道德。“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道德是立人之本。

我们的民族以美德懿行作为安身立命之根。“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将道德修养作为最崇高的事业,“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以义为利,潇洒做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金钱的诱惑令清醒的头脑化作狂热贪婪的魔鬼。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无限感叹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说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劳累奔波、乐此不疲。不但是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今人何尝不是负载着沉重的黄金枷锁而郁郁前行。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对金钱的魔力发出过有声无泪的感慨。巴尔扎克笔下嗜财如命的葛朗台,张爱玲笔下可怜又可恨的曹七巧,《罪与罚》中那个为了金钱而残忍杀人的大学生,让人感到金钱的冷酷无情。可是仔细斟酌这是钱本身的问题吗?是人有心魔。金钱总归还是由人来支配。鲁迅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要想生活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如此想来,修养身心,正确看待钱财才是最关键的。

智慧金言

“德本财末”讲究修身为上,“以义为利”同样也是要明德为本,为了进一步阐述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毋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做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钱财如过眼的浮云。

活学活用

通晓人情好处多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他向汉王刘邦上书:“我愿暂代理齐王。”刘邦大怒,转而一想,他现在身处困境,需要韩信,就答应了。韩信力量更加壮大。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对他说:“相你的‘面’,不过是个诸侯,相你的‘背’,却是个大福大贵之人。当前,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在你手上,你不如两方都不帮,与他们三分天下,以你的贤才,加上众多的兵力,还有强大的齐国,将来天下必定是你的。”

韩信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誓死为人家效力,我与汉王感情深厚,怎能为个人利益而背信弃义。”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告诉他时机失去了便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决,只因汉王对他情深意重。

我们姑且不论刘邦以后如何处死了韩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刘邦很成功,他能令韩信在想到背叛时心中想产生了愧疚,不忍去做。

通晓人情从反面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面子;你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项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该赐爵的时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损了,他还是舍不得颁发下去。

因此,与其说项羽败给刘邦,还不如说他输给了人情。

通晓人情还不够,有的人既通又晓,但自视清高,懒得做。人情是做出来的,需要有你的人缘。

人缘,其实是一张人际关系的网。缘,有“边”的意思,你的边与别人的边系在一起,就成了关系。

有人缘的人,才会广交朋友受人欢迎。

话虽这么说,但人情的“通”、人缘的“有”,是不能靠守株待兔,天上不会掉下一张馅饼,而且刚好掉到你的嘴巴里。人情要去做。

做人情,前提便是察言观色,消息灵通。

察言,便是“闻一知十”,观色,便是“见面明意”。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让你的朋友欠个人情给你,简直太容易了。

李先生与赵先生在一家商场相遇,赵先生带着他的独生女,两人边走边谈些生意上的事情,当经过卖衣柜时,李注意到赵的女儿的眼光落在一件红色衣服上。第二天,李来到赵的家,送给赵的女儿一件红色的礼物,赵的女儿很开心,却没想到,她的父亲有一天要给“李叔叔”一个面子,将这人情还上。

察言观色,还要学会分析对方的心理。

乾隆四十年,是和珅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一日,乾隆大驾出行,他需要的黄龙伞没有准备好,他大发脾气,问:“是谁的错?”各官员噤若寒蝉。这时,还仅是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和珅应声说:“是典守者的责任。”乾隆一怔,又见说话人仪表不凡,问其出身,说是官学生,虽学历不高,但在侍卫中也算佼佼者了。乾隆一向注重文化,问起和坤四书五经,虽然“奏对颇能称旨”,遂提升为“典守者”,从此,官运亨通。

本来,黄龙伞未准备好,也不是一件大事,和珅偏小题大做,义正词严,大有踩着别人往上爬的意识,只是,和坤抓着了乾隆的心理。一个做了四十年皇帝的人,不免会愈加飞扬跋扈,对生活琐事更加挑剔,所以和坤的大胆果然得到皇上的赏识。这一次机遇,就改变了和珅的一生。

消息要灵,则是有诸多快捷的消息来源,知道朋友的近况,了解他可不可以给你跑成你所要跑的关系,这就仰仗经常的联络。

有了消息,就要及时亮相,雪后送炭等于白费功夫。李莲英的“闪亮登场”对慈禧太后来说,就是不早不晚,赶在点儿上。

李莲英刚进宫时,是在梳头房里打杂,一次,慈禧想改变一种新发型,梳来梳去,总不满意。一连几天,她对梳头的太监喝来骂去。梳头的太监无计可施,回到梳头房唉声叹气,李莲英知道后,认为机会来了,他跑出宫,去了妓院。他知道妓女们最爱打扮,也最赶时髦。整整三天,李莲英苦练梳头方法,终于掌握了几种最流行的发式。回宫之后,他恳求为慈禧梳头的大太监,向太后推荐他,并作了示范表演。终于慈禧答应让李莲英试一试。他使尽了浑身解数,在太后的头发上做足了文章,梳出了一个让慈禧右看左看都满意的发式。人漂亮了,心情自然好,高兴之余,自然忘不了李莲英。

李莲英不仅消息灵、心眼快,而且出场时间也把握得好,正是太后为梳头一事大费脑筋的时候。与朋友相处也是一样,在他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你能及时出来帮忙,他必定在你日后需要回报的时候回报你,才能安心。

必须时刻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有所收益

佛陀时代,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

一天,听说佛陀在舍卫国大开法筵,演说妙法,二人便相约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法要。

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

烈日下,二人挥汗如雨地低头疾行,走着走着,觉得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却没有半点水源,二人只得耐着口渴,继续往前走

正当二人走得精疲力竭,突然,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面不远处!

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当他们把水汲出井后,却发现水中有虫。这时其中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

而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边,喝了水的比丘见状就问:“你不是也很渴吗?为什么现在却不喝了呢?”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劝说:“您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连佛都见不到,更别说听经闻法了!”

比丘听完,不为所动地说:“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

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丧命了。

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生到天道,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佛为他说法,便得到了法眼净。

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一见佛陀,立刻五体投地地至诚礼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发生的事,询问道:“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发生的事禀告佛陀,佛即呵斥说:“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虽然现在眼睛见到了佛,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见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来见我了。”

佛陀更进一步说:“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不曾见这样的比丘;若有比丘离我数千里,能精进用功、不放逸,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遥,而这样的比丘却能常常见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见比丘。”

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智慧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