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祖辈世代都担任着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任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三十八岁时(即父亲去世后三年)在丞相的举荐下继任父职。司马迁四十二岁那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他开始着手写作《史记》。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写作,几年以后,写出了《史记》的部分手稿。司马迁把它呈给武帝。武帝翻阅后,大发雷霆。因为司马迁在书稿中毫不避讳地记载了武帝的错误。武帝的宠妃懿妃曾经想让司马迁为她写赋,因遭拒绝而记恨司马迁,这时便趁机进谗言:“听说司马迁恃才自傲,自比圣人,根本不把陛下放在眼里。”武帝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向司马迁问罪。大臣们都沉默着不敢讲话,只有一位大臣因受懿妃的指使极力怂恿武帝严惩司马迁。但老丞相仗义为司马迁求情,御史大夫也支持丞相,武帝便只好从轻发落,责令司马迁重新修改《史记》。
司马迁痛苦愤怒之下要去辞官:“不求苟活于世,但求无愧我心!”当他来到父亲灵位前禀告时,想起了向父亲承诺的誓言:“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遗愿!”于是,他决心忍辱发愤,对《史记》进行修改,将历史的事实分散写在诸多章节中。不久,汉军北伐匈奴胜利而归,武帝吩咐司马迁将此事记入史书。司马迁本来只为卫青立传,但是经过调查,发现李广威武无敌,战功显赫,却含恨而死,决定也为他立传。有人提醒司马迁:“你这样做,只怕又会引来祸端。”司马迁一笑置之,坚持为李广作传。
司马迁正在写《李广传》时,一个朋友来看他,顺手拿起刚写出的部分手稿看起来。朋友发现,司马迁对李广打仗退敌、脱险、射虎等细节,写得神采飞扬,但后面又写李广心胸不宽,公报私仇,于是就问司马迁:“你后面这样写李广,不是有损他的形象吗?”司马迁说道:“我写历史,真实是第一原则,不能以个人好恶而隐匿真相。”
《李广传》写得文辞华美,武帝看后非常满意。但是懿妃又无事生非:“李广如此勇猛善战、战功卓著却未能得以封侯,而且在战场上只让他起辅助作用,这不是批评朝廷用人不当吗?还有他自刎而死,这不是说朝廷逼害忠良吗?”指责史稿有蔑视朝廷之嫌。
事隔不久,李陵兵败被俘,投降了匈奴。武帝盛怒之下,下令诛杀其全家。有一武将冒死求情,武帝也将其斩首。于是,文武官员没有人敢为李陵说话。武帝命令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书,以警后世。
司马迁四处寻访,得知李家世代忠良,一心为国,李陵投降匈奴也是为了救所属士兵的性命。司马迁又找到李陵的旧部,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于是,他心里有了底,毅然决定要写出真相,决不让忠良之人蒙受不白之冤。
他的朋友就又提醒他,要三思而后行,不然,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司马迁却不改初衷。他说:“先父在世,曾谆谆教诲我,史须采实,著史须以事实为准,我也深知此理。所以,我怎么能违背父训和良知,不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呢?”
武帝看了司马迁的手稿之后,立刻下令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定为死罪。后来连同丞相在内的诸多大臣为司马迁求情,武帝才免去了他的死罪,但条件是要求司马迁用钱财或官刑代替死罪。
可是,司马迁却一脸无奈:钱财——家徒四壁,没钱可用来抵罪:宫刑——士可杀不可辱,无法接受!他就只有等着被处死。
这天夜里,司马迁思前想后,久久不能入睡。天快亮时,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梦见父亲言之谆谆地对他说:“忍辱方能负重!我辈著史,只为传真相于后世。你如此撒手自去,谁能担著史之重任?”司马迁惊醒了,陷入了沉思……司马迁接受了宫刑,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
“著史须以事实为准”,“不能以个人好恶而隐匿真相”,这是司马迁坚持的职业道德原则。为了实践这一道德原则,他忍辱负重,承受了一般人所难以忍受的耻辱和酷刑。一部《史记》,不仅记载了历史的真相,而且记载了司马迁的血泪心路,为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树立了一个楷模。
活学活用
恶小不为善小不弃
春秋时,有一次中山君宴请都城中的士大夫,司马子其也在座,中山君分羊肉羹没有分给他。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劝说楚王讨伐中山国,中山君被迫逃亡。
逃亡途中,有两个人拿着刀尾随着他。中山君回过头来对两个人说:“你们要干什么?”这两个人说:“我家有老父,有一次饿得要死,您拿出壶中的食物给他吃。在我父亲将要死的时候,他曾说:‘如果中山有战争,你们一定要以死相报。’因此,我们追赶到这里,愿为您而死。”中山君听后仰天叹息说:“施恩不在多少,在于他正当困危之时;结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心。我因为一杯肉羹而使国家灭亡,以一壶饭得到两位义士。”
这个故事教导人不可忽视小事。
唐朝大将郭子仪,曾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过大功,后来又平定了僕固怀恩的叛乱,官至太尉、中书令。郭子仪做了大官,每次会客,总是一大堆侍女爱姬跟着。有一次,手下人报告说,卢杞来见。郭子仪一听,马上屏退了所有陪侍的妇女。
他的几个儿子见了,都很奇怪,便问:“以往父亲见客,总是姬侍满堂,怎么卢杞来了,父亲就赶她们走呢?”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长得很丑,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女人们见了他,肯定会发笑。而卢杞很有才能,但又心胸狭窄,阴险毒辣,要是有一天他得了志,为这一笑之仇,咱家便会被斩尽杀绝的。”
后来,卢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杀身抄家之祸。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有不合法的事,他也会袒护偏帮,认为郭子仪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郭子仪“恶小”不为,避免了大祸。
赵国平原君的一个爱妾,因为耻笑了一个相貌丑陋的人而招来杀身之祸。
平原君有个门客样子很丑,在一次宴会上,被平原君的一位爱妾当众耻笑。事后,那个被耻笑的“丑人”忿忿地来见平原君,说:“在下虽然形貌有亏,但也是父母所养,阁下后宫的美人不应该如此耻笑我。我听说阁下礼贤下士,如果真是如此,就应杀了耻笑我的女人向我道歉,否则,就无人再来投奔阁下了。”平原君以为此人疯了,就三言两语把他打发走了。不料过了些时候,不仅没人来投奔,连原有的门客也走散了不少。平原君大为吃惊,一打听,是门客们都认为平原君为了一个美女,不惜得罪自己的门客,算不上“礼贤下士”的男子汉。平原君这才后悔莫及,为了扭转“人才外流”的危局,只好亲自杀了那个美女,登门向“丑人”道歉。
见识愈短浅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
小和尚研习了一年佛经便觉得自己修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了警示弟子,他的师父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汉时代,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部落。汉初,由于朝廷忙着平定内乱和对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没有余力顾及到遥远的西南地区,而西南的这些部落也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区的这些部落都很小,他们散住在山中、林间。其中有一支名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郎部落有个首领名叫多同。在他眼里,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了。
一天,他骑马带着随从出外巡游,他们来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扬鞭指着前方说:“你们看!这一望无边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国能比它大呢?”
跟随一旁的仆从连忙献媚说:“大王您说得很对,天下还有哪一国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里沾沾自喜。
智慧金言
古人云:“罔谈彼短,我亦有短,靡恃己长,人各有长。”在现实生活中。见识愈短浅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而见识越广的人越懂得谦虚。我们要开阔视野,避免犯”夜郎自大”的错误。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历代论引
朱子说:“君子,以位言之。道,谓居其位而修己活人之术。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骄者矜高,泰者侈肆。”
解读
诚信治国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根基。一个人只有以诚信之心,信守道德,仁善处世,诚信做人而不伪,不欺心,也不欺人,不失其道,不损己德,方不辜负天道自然赋予人的本性。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604年)登上皇位后,能够自律自警,生活节俭,勤政爱民。他告诫自己的孩子说:“治理国家,必须树立法制的权威,取信于民。我朝的法律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不管是谁犯了法,都要受到惩处。”他的五个儿子中,三皇子杨俊无视国法,仗势欺人,霸占别人田产,抢夺百姓妻女,干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隋文帝知道后,断然下令削去杨俊的官职,依法惩处。这件事在朝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治理国家,必须取信于民。
活学活用
无信义之人不可交
《战国策》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拥有两名妻妾,长得非常美丽。有个年轻人,看中这两名妻妾,便先从年龄大的那位下手。没想到那位年长的张口就斥骂他:
“你这个禽兽不如的小人,快滚远点。”
年轻人只好识趣地走开。求欢不得,他便转移目标,向另一位小妾频送秋波,表示爱意,两人很快便勾搭上了。
过了没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妾的楚人死了。有位客人对那位年轻人说:“人家的丈夫死了,你打算要哪个为妻呢?是娶年龄大的,还是要年龄小的?”
年轻人说:“我要娶那个年龄大的。”
客人说:“年龄大的骂过你,年轻的顺从你,你为什么还要娶那个大的呢?”
年轻人说:“当她还是别人妻妾时,就想让她顺从我。现在要做我的妻子,就愿她替我去骂别人。”
忠诚于人,才会对人有信用。这位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娶那个年轻的妾,正因为她是不忠的女人,也是不讲信用的人。
信任忠诚的人,信任那些经过长期考验、值得依赖的人,而不是轻信那些势利小人,才能避免祸害,万事亨通。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时,当时就有人劝说:
“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大官,怎么能让他去担任大将?”
魏文侯经过了解后,决定还是派乐羊去。乐羊到中山国后,驻兵三月未攻,因为当时中山国国君让乐舒去找乐羊,让他延缓进城。消息传到魏国,大臣怨声鼎沸,而魏文侯却对乐羊坚信不疑。
乐羊不攻城,其实有他自己的道理:“我要让中山国的百姓看到他们的国君是怎样地不讲信用。”后来,中山国国君为了胁迫乐羊,把他儿子煮成了肉羹,差人送给乐羊。乐羊坐在军帐下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吃尽,然后下令攻城。中山国国君由于失去了百姓的信任,所以一战即败,魏军迅速地占领了中山国。
乐羊凯旋时,魏文侯亲自出城迎接,大摆宴席为他庆功。宴席上赐给他两箱礼物。乐羊回家打开箱子一看,箱子里全是大臣们弹劾他的奏章。
第二天,乐羊去谢恩,魏文侯说:“我知道,只有你能担当这一重任,才用你不疑。”
魏文侯如此信任乐羊,是因为他对乐羊有充分的了解。
下面所讲的故事,则说明信任那些自己不了解的势利小人,将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祸害。
汉武帝时代有位大臣汲黯,是个威武不能屈的忠义之臣。在他位居高官时,许多人到他家里拜访,把门槛都踏破了,常常高朋满座。
一次,汲黯由于直言上谏,惹怒了汉武帝,被免去了官职。过去的那些朋友一个也不来了。家门前可以设网捕鸟,不仅如此,这些朋友还在背后肆意攻击他,把他过去作为知己话说出的言语,广为传播,败坏他的名声。
后来,汲黯官复原职,一些中断来往的昔日“朋友”又想来拜会他,他愤然拒绝了。他已尝到了信任这种势利小人的苦头,不想重蹈覆辙。
敏学问者,终身无所为满足时
为了告诫弟子们谦虚谨慎,虚云禅师经常给他们讲述下面的寓言故事:
有一颗与众不同的树种,被选了出来,要种在一片荒漠的土地上。
“多么优秀的一颗树种啊,你应该为此感到骄傲。”人们赞美道。
“我只是一颗树种而已,还没有资格骄傲。”树种小声地说。
树种发芽了,它长势十分良好,隆冬酷暑、狂风暴雨,都不能摧毁它。
“多么坚强的一棵小树啊,你应该为你自己骄傲。”人们赞美道。
“我还只是一颗小树,没有勇气骄傲。”小树轻声地说。
小树长大了,它枝繁叶茂,高人云端。
“多么高大的一棵树啊,你应该为此骄傲。”人们赞美道。
“我已经是一棵大树了,没有必要骄傲。”大树无声地说。
智慧金言
古人云:”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身无所为满足时。”不管你是谁,不管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都不要骄傲。而是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保持谦虚谨慎的姿态。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历代论引
吕氏曰:“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
朱子说:“此因有土有财而言,以明足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非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
解读
为政重在理财
财政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发展。国库殷实,财用充足,则国力强盛。
国家的一切费用皆来源于民众,治国者既要能以德化民,又要能广开财源,注重培育壮大各种经济成分,增加收入,使国库储备宽裕充足。在治理政事中,免去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廉洁自律,勤俭理政,不挥霍民脂,不私吞民膏,从而实现国富民强。
活学活用
勿以百姓血汗慷国家之慨
归融(公元?~853年),字章之。唐代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元和年中进士。历官左拾遗、翰林学士,累官兵部尚书,封晋陵公。为官廉正刚直,不附权要。
归融升任御史中丞。湖南观察使卢周仁因为南方屡次发生天灾,想转调其他地方任职,于是拿取湖南地方的羡余钱十万贯向朝廷送礼。归融弹劾说:“当今天下,本是一家。朝廷中的财富与地方上的财富,都属于国家所有。卢周仁为了个人的图谋,将百姓的血汗公然行贿,违犯禁令,以收买个人私恩。传播出去,天下人争相效法,将会令百姓受到更深的侵害,这种事情从卢周仁开始,请求皇上严加惩戒,把他所送的礼物退还以代替穷苦百姓应上交的租赋,以正风气,杜绝后患。”于是,皇上把卢周仁所献的钱物收缴,用于应对水旱灾害。
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
智慧金言
“满招损,谦受益。”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一方面,它会导致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另一方面。它会导致盲目自信。不思进取。因此。一个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历代论引
朱子说:“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
解读
仁德是永远享用不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