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大学》学生活
10968100000030

第30章 治国平天下(9)

如何保持财富?财富藏在哪里最安全?答曰:藏在民间。仁德之君,以百姓利益为重,没有私心私欲,他对待财富的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贪不吝,以自身的德才治国理财,以求得民富国强的长治久安。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为了自己的贪欲和享受,不顾生财为公的道义,只是攫取和侵吞,这样无德、缺德、损德而得来的财富,虽然也可暴富,但是不可能长久,迟早终会散去。民间说“富不过三代”,现在很多是富不过一代,甚至富不过三年。

由此可见,只有仁德才能长久保有财富,才能享有财富。

活学活用

让利法则占尽先机

如果有人劝正在经商的你,将部分利益转让给别人,不知你会做何感想?但这确实是一些优秀商人的高明做法。经商虽在于谋利,但不可尽贪。贪得无厌的商人,由于过分注重自己的权利,不仅会伤害经商的伙伴,更会伤害自己的“上帝顾客”。

从前,有位神仙想到人间来找一个没有贪婪欲望的人,把他变成神仙。他来到人间后,碰到一个男人,神仙在男人面前把一块小石头变成了金子,对他说:“你想不想要。”那个男人立刻面露喜色:“想要,不过你还能找一块大点儿的石头吗?”神仙失望了。他在第二次遇到的男人面前再次把石头变成了金子,不过这次的石头比上次的要大。但这个男人还是想要更大的。这使神仙更失望了。于是他又找到第三个男人,然后又把一块更大的石头变成金子问他要不要,可是那人却摇头说:“不要。”神仙又变了一块超过刚才那块大小的石头,但这个男人依然摇头。此时神仙心中大喜,以为他终于找到了没有欲求的人了。但那人却说:“神仙,能不能将你那根可以点石成金的指头给我。”

这个故事说明:人就是人,成不了神仙。人要生存要发展,本性中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贪求。这种贪求正是商人经商的目的和动力。日本著名企业家丰田公司的总经理石田退三曾说:“我的欲望很深,就因为欲望很深更激励我努力工作。可见满足欲望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种合理手段。”但是,商人的贪欲需要自我克制,因为,只有克制自己的无穷无尽的贪欲才能团结他人与自己合作,并吸引顾客前来消费。所以,石田退三指出,为了更长久地赚取利润,商人们必须应用让利法则。

让利法则的第一条原则是,让顾客分利。有一家特殊的餐厅,生意一直很好,它的老板阿汉是这样给顾客提供用餐回扣的:每个第一次到餐厅用餐的顾客,都可以获得一个新“户口”。在每次用餐付账之后,账单上的钱数都被记到“户口”中。每到餐厅的财政年度结算,阿汉可以从“户口”上查出顾客光临的次数和付账总数。然后,阿汉把餐厅营业利润的10%按比例分给每个顾客作为回扣。这种回扣方式得到这样一种效果:顾客在餐厅吃饭,年终还能分到餐厅的钱,就像一个大家庭的所有成员向家庭交纳伙食费,年底再分钱一样。阿汉此举使顾客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家庭认同心理,使顾客自觉像回家吃饭一样认同饭店的一切,从而使餐厅很快发展起来。

让利法则的第二条原则是,让合作者谋利。

香港地产巨子,郭得胜以他憨厚的微笑和细心的经营,在创业之初,使周围邻居不再感到陌生,生意也日见好起来。他批发的华洋杂货及工业原料,价格都很适中,街坊都说“他是个老实商人”。

说也奇怪,人越老实,客户越喜欢跟你做生意。生意做大了,便又向东南亚拓展市场。1952年索性改称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专做洋货批发。没多久,街坊不再称他郭先生,而是议论他是“洋杂大王”了。

为人就是为己,惠人就是惠己

一个苦行僧为了找到他心中的佛而四处云游,吃尽了世间的苦,可是他依然未能找到他心中的佛。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这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

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默默地你来我往。苦行僧转过一条巷子时,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光正从巷子的深处静静地照过来。他听到有个村民说:“瞎子过来了。”僧人听了十分吃惊,就问那个村民:“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真的是一位盲人。”那人肯定地告诉他。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提着灯自己又看不见道路,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觉得迷惘和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游移到了僧人的跟前。僧人忍不住上前问道:“很报歉地问一声,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回答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人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满世界的人就都和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啊。”

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啊,这是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也让别人看见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智慧金言

“为人就是为己,惠人就是惠己。”“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一个人在给予別人宽容和爱的同时,也舍得到宽容和爱的。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历代论引

宋陈淳说:“准上之人不妄取民财,而所好在仁,则下皆好义,以忠其上矣。下既好义,则为事无有不成遂者矣。天下之人,皆能成遂其上之事,则府库之财,亦无悖出之患,而为我有矣。非若不好仁之人,财悖而入,亦悖而出也。”

解读

聚财为民

为政者的德行,对社会风气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能够处处以民为重,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谋利益,人民必会受到感化而忠信仁义。就会上下同心,为国家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为国所用,为民所用。

活学活用

言行政举,系天下安危,能不慎重吗

孙祖德,字延仲,宋代潍州北海(今山东省潍坊市)人。进士及第,累迁天章阁侍制。以清约廉直著称,遇事知无不言,反对弄虚作假。

施恩惠给他人,不要指望得到回报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泻不通,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此态度非常不满,因为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给平常人过几年生活,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紧跟在诚拙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了。”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停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谢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吧!”

智慧金言

古人云:“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无私的奉献精神才是最可贵的。一个人施恩惠给他人,绝对不要指望得到回报。如果责成人家感恩回报,那么,原来帮助人的一番好心就会变质而面目全非了。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历代论引

朱子说:“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故宁有盗臣,而不畜聚敛之臣。”

解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德政理论的缺陷就是重政治,轻经济,过分强调义利之分,片面要求人们舍利取义、克制私欲、清心寡欲、逆来顺受,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殊不知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雄厚的物质财富的支持,这种稳定只是暂时的、表面的。也是脆弱的,甚至是虚假的。

活学活用

君子无所争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的为此怀恨在心,跑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臣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矣。”即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中山国君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勇士。

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发此大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尚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是一个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