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培:民间制茶场所。相对官焙而言。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所造茶叶虽入贡,但主要流贩四方。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壑源诸处私焙茶,其绝品亦可敌官培,自昔至今,亦皆入贡,其流贩四方,悉私焙茶耳。”
茶市买卖茶叶的官办市场。据《宋史·赵开传》:建炎二年,赵开推行新茶法,官方印发“茶引”售商人,“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仍于合同场置茶巾,交易者必由市,引与茶必相随”。清嘉庆《崇安县志》:“武夷以茶名天下自宋始,其时利犹未溥也。今则利源半归茶巾。茶市之盛,星渚为最。”
茶仓贮存茶叶的仓库。《明会典·茶课》:“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察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有批验所。”设于河、洮、甘等州,西宁等卫,成都、重庆等府,以备召商中茶,接济边饷,或实行茶马贸易,充实军马。
茶库①官署名。宋代太府寺下有“布库、茶库、杂物库”等。《宋史·职官志》:“茶店,掌受江浙、荆湖、建剑茶茗,以给翰林诸司及赏炎出鬻。”②即“茶仓”。明代架材《议茶马事宜疏》:“官茶贮库,商茶就彼发卖。”
茶局:贡焙或贡茶所设的机构。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造茶旧分四局,匠者起好胜之心,彼此相夸,不能无弊,才并而为二焉。故茶堂有东局、西局之名”。清代黄宗羲《四明山志》:“上有宋丞相史嵩之墓,殿帅范文虎团置茶局贡茶。”
茶酒司 ①宋代四司六局之一(四司为: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是:果子局、蜜煎局、蔬菜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除为官府豪族家供应宴席服务外,杭州街市居民每遇礼席,以钱请之,亦可上门服务。事见宋代吴自牧《梦粱录》。②专司茶酒者。《称谓录》云:“《东轩笔录》:艇中惟有一卒,司镣炉,谓之茶酒司。”
御茶园:简称“御园”。专供采制贡茶的茶园。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的凤凰山麓曾建过御茶园。元代,福建崇安武夷山区九曲溪的第四曲处,所设御茶园规模较大。清代周亮工《闽小记》:“御园在武夷第四曲,喊山台、通仙井俱在园畔。”
茶屋饮茶游息之所。《嘉兴县志·完宅》:“茶屋,元屠兼善建,以为游息之所。”明代贝琼《茶屋记》:“携李屠生兼善,颜其游息之所日茶屋。盖兼善嗜茶,尤善烹茶之法,凡茶之产于名山,若吴之阳羡、越之日铸、闽之武夷者,收而贮之屋中;客至,辄汲泉烹以奉客,与之剧谈终日,不待邾茗之会焉。”
茶埠①茶叶集散的商埠。《明一统志》:“茶埠峪寨,在岷州卫城东十五里。”②部分地区称停泊茶船的码头。
喊山台:御茶园惊蛰鼓噪催发茶芽所筑的台。明代徐□《茶考》:“喊山者,每当仲春惊蛰日,县官诣茶场,致祭毕,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日‘茶发芽’,而井水渐满;造茶毕,水遂浑涸。”清康熙四十九年《武夷山志》:“至顺三年,建宁总管暗都刺于通仙井畔筑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日喊山台。亭其上,日喊泉亭。因称并为呼来泉。”
茶院①专事某种茶务的院落。清康熙《长兴县志》:“顾渚芽茶,唐代宗大历五年,置贡茶院于顾渚山。宋初贡而后罢。元改贡茶院为磨茶院。”宋贡焙改易建瓯后,顾渚产茶不复研膏。元朝时,湖州以造“金字未茶为进”。②设茶供饮的处所。清道光《东阳县志》:茶院,在沿东五十里独山深坞,“唐宋时有司常治茶于此,设茶院,名茶院坞”。《海盐县图经》:茶院,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吴越王钱□幸金粟寺,令寺僧于此设茶”。
茶庵:旧时建于路旁施茶或作供茶用的佛寺或草棚。佛寺的茶庵以尼姑庵居多;亦有建供周围居民朔望献茶敬神者,多数用于暑日备茶供路人歇脚解渴。以茅屋称茶庵者,性质和茶亭基本相同,主要供施茶用。清乾隆浙江《景宁县志·守观》记载全县四个茶庵:“惠泉庵,县东梅庄路旁”;“顺济庵,一都大顺口路旁”;“鲍义亭,一都蔡鲍岸路旁”;“福卢庵,在三都七里坳”。其中一个即称为茶亭。屈大均《广东新语》:河南之洲“有茶庵,每岁春分前一日,采茶者多寓此庵”。
茶神庙:旧时奉祀茶神的庙宇。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茗岭,产佳茗,俗称闽岭,乡音误也。岭有庙,祀柳宿,柳主草木,为茶神也。”
陆羽新宅指唐代陆羽住宅。上元元年秋,陆羽至湖州,先居杼山妙喜寺,后居住在茗溪之滨青塘村,在湖州城青塘门外一里,皎然有三首诗描写此宅。今在湖州市凤凰新村内。
青塘别业唐代陆羽宅名。大历十二年左右,陆羽迁至义兴东南三十五里君山之南的罨画溪畔居住,宅名“青塘别业”。皎然曾作《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诗。君山与洞庭湖君山同名,清雍正改均山,今在宜兴市湖□镇内。
杼山唐代山名。湖州城西南三十五里,唐代有妙喜寺,住持为诗僧皎然,陆羽初来时居此(今在湖州市妙西乡内)。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曾作《杼山妙喜寺碑铭》。
(三)茶人称谓茶人①精于茶道之人。唐代白居易《谢李六郎寄新蜀茶》诗:“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②采茶之人。陆羽《茶经》:一曰篮,“茶人负以采茶”。明清之际屈大均《广东新语》:“其采摘亦多妇女,予诗‘春山三二月,红粉半茶人’。茶人甚守礼法,有问路者,茶人往往不答。”③茶叶生产者。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茶人诗》:“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清代周亮工《闽小记》:“延、邵呼制茶人为碧竖,富沙陷后,碧竖尽在绿林中矣。”
茶仙①谓嗜茶超脱之人。唐代杜牧《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团呈宾客》:“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②指陆羽。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二卷……时号‘茶仙’。”宋代王禹偁《谷帘泉》诗:“迢递康王谷,尘埃陆羽仙。”③清代何焯自号茶仙。
茶役①有关茶务的劳役。唐代袁高《茶山》诗:“甿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②亦称“茶房”,茶馆中的仆役。
茶神①指陆羽。《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言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现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②旧时茶乡信奉的保佑茶事之神。清代全祖望《十二雷茶灶赋序》:“《茶经》日:是茶有二种,大者殊异,其即三女之种乎?余因乞灵于茶神,以求其大者。”重刻清雍正《宜兴县志·风俗》:“茶户以谷雨日祭茶神,入山采茶,俗谓开园。”③茶叶的纯正韵味。明代张源《茶录》谓泡第一壶茶时,要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罐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沈氏旦日》:“品泉,茶为水骨,水为茶神,大率茶酒二事,全得力于水也。”
茶盗①唐末冒称茶商或半盗半商的强盗,因经常劫掠在长江,故又称“江贼”。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指出,这些茶盗,多的有二三条船上百人,少的也有一条船二三十人。他们有的和茶商勾结,把抢来“异色财物,尽将南渡,入山博茶”;他们进山是盗,“得茶之后,出为平民”,变成茶商。②封建统治者对起义茶农、茶贩的辱称。《宋史·刘珙传》载,珙知潭州时,“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日:‘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谕以自新。’……盗果散去”。
茶颠指陆羽。陆羽嗜茶,性格狂放,故有“唐之接舆”和“茶颠”之称。清同治《庐山志》引《六帖》:陆羽隐苕溪,“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击木诵诗,徘徊不得意,辄恸哭而归,时谓唐之接舆。”宋代苏武《次韵江晦叔兼呈器之》诗:“归来又见茶颠陆。”程用宾《茶录》也称:“陆羽嗜茶,人称之为茶颠。”
茶癖①嗜茶成癖者。唐代贯休《和毛学士舍人早春》:“茶癖金错快,松香玉露含。”毛学士指毛文锡,嗜茶,著有《茶谱》一书。②指陆羽。明代许次纾《茶疏》:“余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
甘草癖指陆羽。宋代陶谷《清异录》:“杨粹仲日:‘茶至珍,盖未离乎草也。草中之甘,无出茶上者。宜追目陆氏为甘草癖。’”
茶博士①指陆羽。博士起源战国时秦国职官名,汉时为太常寺属官,掌管图书,博学以备顾问。“茶博士”最早见之于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称御史李季卿宣慰江南,至熙淮县馆,闻怕熊精于茶事,遂请其至馆讲演;后闻陆羽亦“能茶”,亦请之。陆羽“身衣野服”,李季卿不悦,表演一完,就“命奴仆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陆羽受此大辱,愤写《毁茶论》。②旧时茶店伙计的雅号。宋以后城镇茶馆风起,人们称茶馆中的使役为茶博士。《水浒》第十八回:“宋江便道:‘茶博士,将两杯茶来。’”
茶工采制茶叶的工人。宋代赵估《大观茶论》:撷茶“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明代屠隆《茶录·焙茶》:“茶采时,先自带锅灶入山,别租一室,择茶工之尤良者,倍其雇值,戒其挂摩,……细细炒燥,扇冷,方贮罂中。”
茶户①种茶的农户。亦称“园户”。宋代苏武《新城道中》(其二):“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唐宋时,茶叶实行官买官卖,由官府设立官营的种茶场,场中茶户称为“园户”。《宋史·食货志》:“在淮南,则蕲、黄、庐、舒、光、寿六州,官自为场,置吏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六州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岁课作茶输租。余则官悉市之。”《宋史·赵开传》:“茶户十或十五共为一保,并籍定茶铺姓名,互察影带贩鬻者。”古时安徽南方也称为“山户”。清代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徽属种茶者,名日山户。”②专事采造贡茶的编户。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补遗》:“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清康熙《武夷纪要》:“宋元时有北苑龙团之贡,遂编摇役,名日茶户。每岁差官督制,民疲奔命,苦不可言。至明朝罢之,而茶户之困如故。”③元代制销茶叶的商户。《元史·食货志·茶法》:“存留茶引二三千,本以茶户消乏为名,转卖与新兴之户。”
茶匠专于点茶的人。宋代陶谷《荈茗录》:“撰茶而幻出物匠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
茶客①贩卖茶叶的商人。宋代林逋《无为军》诗:“酒家楼阁摇风旆,茶客舟船簇雨樯。”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②茶店饮茶者。明万历时金陵有五柳居茶舍,《南都纪闻》载:“宜壶锡瓶,时以为极汤社之盛,然饮此者日不能数客。”③赁山种茶之民。清代卞宝第《闽峤峤酋轩录》:沙县“土著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
茶商军:由茶商茶贩和佣工组成的军队。《宋史·郑清之传》:“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研茶丁夫宋时贡焙采制贡茶的工役。《宋太宗实录》:“至道二年,建州每年进贡龙凤茶。先是,研茶丁夭悉剃发须,自今但幅中洗涤手爪,给新净衣,敢违者论其罪。”
茶夫解送贡茶的夫役。明代徐坳《茶考》称,无武夷御茶园在明初罢贡团饼之后,改为每岁额贡茶芽九百九十斤。“嘉靖中,郡守钱幞奏免解茶,将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解府,造办解京,御茶改贡延平,而茶园鞠成茂草”。
茶侣茶伴、茶友。明代陆树声《茶寮记·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轶世味者”,皆其“茶侣”。
茶卒:明清时一些地方署衙设置的专事茶务的皂隶兵卒。与茶卒相应的,还有管理酒事的酒卒。清代蓝陈略《武夷纪要·物产》引唐子段为虎丘借题诗:“皂隶富差去取茶,只要纹银不要赊”,即是对茶卒的写照。
茶僧①善于制茶、事茶的僧人。明代罗凛《茶解·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予手书茶僧卷赠之,归而传其法故山。”②茶瓢趣称。宋代方岳《茶僧赋·序》:“林子仁名茶瓢日茶僧,余为之赋。”
螺司:旧时山区向茶农收购茶叶的小贩俗称。清代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徽属种茶者,名日山户。……山户零星,其茶卖于螺司,聚有成数,然后卖于行号。螺司者,山中贩户之俗称也。”
茶师制茶师傅。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业,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手挽茶柯,拉叶入篮筐中,茶师分粗细焙之。”
茶官:旧时为管理茶务所设的官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五著录《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 《提要》云: “考茗饮盛于唐,至南唐始立茶官。”
茶贼指偷采或偷卖茶叶者,也称“茶寇”。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常德府》:“武陵七县通出茶。常德府境多茶园,异时,禁绝商贾,卒至交兵。知府事李涛日:‘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