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曾先生迫于家庭观念的压力,在2009年踏上了“房奴”和“车奴”的行列,每月要交2700元的房贷,养车一个月要1000元左右,加上平时的花销,每个月基本上都是“月光族”。过年回家,来回的车票、数不清的红包、绵绵不断的酒席,一场又一场的同学会,很快把他微薄的年终奖也花了个精光,假期结束,曾先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年清族”。一个春节下来花掉了自己半年的积蓄,年后的日子曾先生只能勒紧裤腰带来过活了。
1980年出生的小敏在上海一个文化传播公司上班,虽然已工作6年,但积蓄很有限。在长沙买房后的第一个春节,小两口把双方父母接到一起过年。过节期间他们给双方父母红包花去4000元,给父母各买一套衣服花去1000元,两个人买衣服花1000元,置办年货花掉2000元。除此之外,他们还咬紧牙关买了台空调、一台电视,共花去10000元。对此,小敏感慨道,去年年初贷款30万买下房子,成为了“房奴”,简单装修后已经没有钱添置家电了。而今年过年一不留神就花了18000元,严重超支了。人家都说三十而立,现在是三十难立啊!
新春佳节本应该是一个喜庆、团圆、热闹的节日,在这7天的长假里,不仅可以一家人一起看春晚,聊聊一年的收获,谈谈来年的打算,还可以走亲访友,相互串门。然而,对于不少已经走入了社会的80后来说,这个春节似乎在喜庆之余,也增加了一些累人的元素。很多人甚至患上“恐年症”,一些人为避免成为了“节奴”而不得不加入“恐归族”的行列,宁可留在单位值班,宁可在异地孤单度过春节,也不回家做“节奴”。
节奴一般面对的压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红包礼物“吃不消”
80后步入了社会,可以赚钱了,也就意味着要给晚辈发压岁钱了。在不少80后眼里,回家过春节犹如回家散钱。
出生于1983年,在上海做网络工程师的李先生说:“回家的时候得给长辈、晚辈买礼物,大包小包买完了,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到了大年三十和初一,还得给晚辈发压岁钱,给父母发红包,一两个月的工资又散掉了。钱挣起来难花起来可就容易多了。”李先生表示,以前在读大学的时候回家心里一点压力也没有,现在工作了回趟家,每次都得为回家的开销犯愁,不准备个几千上万的根本没脸回去。
对于过年的散钱,很多80后表示非常怀念小时候过年,那时候只用想着吃好吃的、收压岁钱或者礼物,无忧无虑。现在不仅什么都收不到,还要自己支付很多,过年真的成了“年关”,春节就是“春劫”。
“被相亲”
随着80后集体奔三,很多人春节回家的关键词就是“相亲”。 而且对于一些未婚的80后来说,由于到了结婚年龄,上门说亲的媒人一个接一个,更是让他们应接不暇。
一名1984年出生的小伙子表示,从自己回家第一天开始,就没清闲过,一会要到这去相亲,一会又得见另外一个姑娘。短短的7天假期,仅相亲对象就看了七八个。这名小伙子说,从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开始,家里人就开始帮他谋划终身大事,甚至动用了七大姑八大姨为他寻觅佳偶。但是他自己想先以事业为重,等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后再谈婚论嫁。但是为了不违背父母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他也只得每年回家都听从父母的安排去相亲。
现在,很多未婚的80后都或多或少地在春节回家的时候有相亲的经历,特别是出生在农村的80后未婚青年,“被相亲”的现象更是普遍。因为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早就到了结婚年龄,再过几年想要找个合适的相亲对象就难了。孩子平时没办法回家,只能借着春节的时间多相几次亲,说不定一下就找到了合适的,做父母的也了却了一桩心愿。
应酬花费
80后春节消费中,排行第二的消费项目是各种聚会、应酬。很多80后表示过年就是“人情债和饭局车轮大战”。一年辛苦劳碌,难得有7天假期,好不容易回一次家,却要参加大学、中学同学会,或者见朋友,而每次聚会消费也是难免的。几天假期就这样消耗在应酬聚会中,还花了不少钱,为此,很多人表示这些花费是春节里“最无奈”的花费。
朋友见面、同学聚会,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去KTV唱会儿歌,这样的情况在春节期间应该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也正是这样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却渐渐成为了很多80后的“不能承受之重”。
还在读大四的80后女孩燕子说:“过年回家还不到一个星期,每天就是参加各式各样的同学聚会,光这些钱就已经花了2000多元。”对于这种还在大学读书的80后来说,这一周花掉的2000元几乎是她两三个月的生活费。
虽说同学聚会大家都是AA制,即便这样每次参加聚会都至少要一张红色的百元大钞。“一起吃饭倒是花不了多少钱,每个人凑个三四十元就能吃得差不多,可是每次聚会不能光是吃饭啊,肯定还要去其他的娱乐场所。”于是,在吃完饭后,KTV、保龄球馆、酒吧就成了朋友们聚会的固定“据点”玩一天下来,没有一百块是打不住的。
路费让人咋舌
很多80后都是去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过年回家一趟的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结婚刚刚一年的小周,过年的时候陪老婆一起从北京飞往上海的娘家,光飞机票就花了5000多,出了机场又坐汽车,在上海的几天里还打了几次出租,整个算下来一共花费了7000块,赶上他三个月的工资了。但这也没有办法,不能因为路费开销大而不回去,只能过年回来之后再拼命挣了。
对于80后变身为“节奴”,有专家表示,这大多是人们过度膨胀的虚荣心作怪,很多人之所以成为了“节奴”,“面子文化”是根本动因。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礼尚往来是值得提倡的,但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平衡。因此凡事要讲究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以免造成消费方式畸形。
一名银行资深理财师指出,80后成为了“节奴”,固然有“差钱”的原因,但更为关键的是缺乏科学理财的意识和技巧。80后这代人已渐成社会主力,在生活压力与成本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中,尤其要学会开源节流,合理进行资产配置,唯有此才不至于身心疲惫。
另外,80后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发图强改变生活困境,提升生活质量,改变“奴”字加身、自怨自艾的状况。
孩奴
随着“卡奴”、“车奴”、“房奴”几个词汇的出现,“孩奴”一词又在网络上悄然蹿红。80后“孩奴”是一个崭新名词,用来形容80后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后代赚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如今,许多80后家长自己省吃俭用,但对孩子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却倾向于高消费,出手特别大方,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孩奴”。他们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每天生活在非正常状态。
很多家长把养孩子的投入称为“无底洞”,从0岁到6岁的学前阶段,奶粉、尿布、辅食、早教、医疗、玩具、衣服、保姆、保险,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算下来,很多人都达到了五六万元,甚至有的人表示光早教就每月花费万元。
生于1982年的小张月薪5000元,老公月薪上万,基本也属于高收入阶层,婚前过得还挺滋润的,想买什么买什么,生活中从来不难为自己。自从孩子出世以后,两人顿时感到肩上的压力重了很多,甚至有的时候捉襟见肘。小张无奈地表示,自己如今就像蜗居里的海萍一样,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账单蹦到眼前:房贷1600元,保姆吃我的喝我的,月薪1900元,伙食费一个月1000元,停车费、油费每月1000元,孩子奶粉钱每月500,好一点的尿布也是100多一包,每个月开支最少6000多,还不包括买衣服、娱乐、人情往来等消费。孩子出生以来,他们每个月实际开支1万元,占了两人收入的多一半。
孩子已经三岁的年轻妈妈小徐说:“我现在每个月的房贷1200元,女儿上幼儿园一个月800元,上钢琴班800元,奶粉一个月400元,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支出,比如衣服、玩具之类的,花费也不少。现在养孩子最怕就是生病,前一段时间女儿感冒咳嗽了一星期,又引发了支气管炎住院一星期,就花掉了几千块钱。就算没有其他的支出,保守估计的话,每个月没有2500元也是打不住的,这样算来一年就要花掉二三万块钱。”说到这,小徐感慨道:“养一个孩子比供一套房子难多了。”
几年前就有专家计算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花销大概在50万元左右,然而根据家长们在网上晒的各项育儿花费计算,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在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不少80后表示不是不愿意要孩子,实在是要不起,甚至有很多人患上了“孩奴恐惧症”。
生育消费
如今,生育一个孩子就需要四五千甚至上万元不等。北京的许多医院,尤其三级甲等医院生个孩子的费用较20多年前涨了上百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个孩子只要几元钱,80年代四五十元,90年代则要两三千元,现在已上涨到四五千元,飞涨的程度让人咋舌。
以下是刚生完宝宝的赵女士在北京一所三甲医院从孕期检查到分娩的全部账单:怀孕3个月时,在医院建卡,检查一次费用将近100元,另需要一次交付验血费用800元;怀孕四五个月时,检查一次30元;怀孕5个月以后需要每个月检查一次,每次二三十元;怀孕六七个月时要做一次B超,花费30元左右;怀孕八九个月,每周检查一次,每次20元左右。加上其他检查以及怀孕后服用的各种营养品,住进医院前至少花了3000元。
住院后,因为赵女士是顺产,各项费用加在一起,共计花费4000多元钱;而与她同一产房的另一产妇是剖腹产,药费、床位费、治疗费等加在一起,住院期间花了6000多元。
养育消费
不少年轻父母把新生儿接回家,首先就是请月嫂,这需要不小的一笔钱。一名刚刚当爸爸的80后无奈地说:“我去找的时候,就剩俩月嫂,一个每月5000元,一个每月4700元,我选了便宜的那个。”这样下来,这位年轻爸爸一个月的工资就原封不动地都给月嫂了。
孩子婴幼儿时期高额的奶粉钱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一罐900克的奶粉最少也要一百多一罐,一个月至少两三罐,现在流行的各式各样让婴儿脑部发育均衡的奶粉和进口奶粉价格则更高。为了孩子能聪明伶俐,健康成长,很多80后家长宁肯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买好奶粉。
玩具和衣服
玩具和衣服是孩子的另一项重头开销,如今一般的品牌童装一套最少都一二百元,进口牌子价格更要翻番,甚至比大人的服装都要贵;玩具的价格更不得了,一套乐高积木上千,一般的遥控车、芭比娃娃都要数百元,很多玩具看起来不起眼,买下来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教育消费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花钱再次升级。幼儿园托费一般都是两三千元一个月,再加上平时带的零食、零花钱等,都是不小的支出。而孩子上学之后,虽说有9年的义务制教育,可家长花的钱一点都省不下。光择校费和培训班这两项花费,就几乎要了很多80后父母的命。
如果孩子面临升学,从一个月上万元的冲刺考级班、口语集训班,到托关系走人情的“交际费”,到最后的择校费,花费往往是十万二十万。即使孩子不是面临升学,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加起来也价钱不菲。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为孩子在课外报了奥数、外语、作文培训等,还让孩子学习游泳、钢琴和画画等兴趣班,每月花费更是动辄几千上万元。
教育负担之重,压得家长们抬不起头,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育儿花费如同一片浓重的乌云,罩在了已届生育年龄的80后身上。生还是不生,要不要做“孩奴”,年轻一代正在生育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很多80后表示,养活自己都难,再养个孩子,第一遭罪;第二对不起下一代;第三没有社会责任感。他们大多觉得负担不了那么重的责任,给不了孩子一个温馨快乐经济实力充足的生活,自己生了孩子就被套牢了,永远也出不来,所以选择不生孩子。
生于1982年的张先生年前刚刚结婚,短期内没有要孩子的打算,他表示:“如果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自身素养,没能力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就不要生。那样将会让自己一生辛苦劳累,同时也误了孩子,是对下一代的极度不负责任。”
也有人表示,“孩奴”的诞生有很大原因是家长们在作茧自缚,他们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点出发并不断膨胀,为了孩子爆发出自己根本无法承受的消费热情,并尽自己的能力去花时间挣更多的钱。他们因为对孩子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希望,所以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而失去了自我价值,这种“奴性”不值得提倡。
针对80后的“孩奴恐惧症”,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养育子女一定要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双重准备。如果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面都做好了准备,孩子出生了,即使当“孩奴”也没什么。但如果两方面都还没做好准备,生下小孩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状态。
也有理财专家指出,80后“孩奴族”没钱养育下一代与不善理财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了孩子仍“今天花明天的钱”,在目前条件下很容易出问题。因此从年轻时开始“投资理财”,为孩子准备教育基金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