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讲包容之道
11120800000023

第23章 修做人:包容造就魅力人生(2)

比如,在家庭中成员间不睦,在单位里同事间不和,这是最叫人痛苦和难受的事情。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别别扭扭,磕磕碰碰,不但在精神上折磨难忍,而且还会影响到工作,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当彼此已经结仇,在冷静下来之后,不妨多想一想如此对立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痛苦,多想一想“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的道理,权衡一下利弊得失,在此基础上,再想一想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美好情景,这样就会为了追求生活的愉快而淡化矛盾,生出和解的意愿和动机,主动伸出手来,握手言和。

完善人格形象是一切正直的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当意识到记仇怨恨是小人之举,宽容大度是高尚人格时,人们必然会在这一目标感召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些人所以不能捐弃前嫌,往往与个人面子自尊有关,他们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这口气出不来,难以和解。尤其是受伤害较重的一方更是如此。对于当事人来说,应加强思想修养,反思一下自己所追求的人格目标,那时狭隘意识就会让位给宽容。更何况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过去多年,时过境迁,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就不必总是把往事记在心里。

如果采取高姿态,主动化解矛盾,就能优化自我形象,甚至能有效地感化对方,引起对方心灵的震憾和良心发现,从而带来积极的人际关系成果,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可是女方的父亲嫌男青年文化低,家里穷,就是不同意,而且出言不逊,羞辱他。

然而,这对恋人爱得很深,不顾反对,决意结合。结婚后,岳父不许他们进门,从此关系决裂,几年间互不来往。后来,岳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他的思想有些松动,可又不好意思向晚辈低头。

还是女婿想得开,觉得这样僵下去也不好。他想,人都可能犯错,自己不能苛求老人,考虑到老人的面子,他决定捐弃前嫌,主动言和。于是,在岳父七十大寿时,他托人送去寿糕和生日贺卡。接到礼物后,岳父一改固执态度,将计就计,约他们回家。不久,老人中风偏瘫,女婿请假赶到医院日夜守护,为老人接屎接尿,把老人感动得落泪。

岳父说:以前是我老糊涂,对不住你们。

女婿说:快别这么说,我们是晚辈,孝敬你老是应该的。

就这样一家人又走到了一起,实现了大团圆,而且赢得了外界的好评,都夸这个青年做得对,姿态高。事实证明,如何处理前嫌是对人们人格品性的一种考验,在高尚的人格目标的激励下,人们的言行往往也会高尚起来。

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对往事耿耿于怀,还与看问题的角度有关。有些人遇事时头脑发热,主观偏激,出言不逊,把矛头指向对方;事过之后依然怨愤难平,总感到对方对不住自己,心理不平衡,自然难以走到一起。

如果这些人头脑冷静一些,变一变看问题的角度,多从当时发生问题的客观条件、对方的处境去考虑,就会变得客观一些,并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进而原谅对方的过失,产生和解的愿望。比如在文革中有一位领导错误地整过一个干部,这个干部心里憋着一口气。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当权者下了台,这个干部成了领导。开始时他想以眼还眼,报复对方,出一口气,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说,当时他整人,犯那样的错误是时代造成的,如果我在那个年代当权,恐怕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不能把账完全记到他头上。正因为他这样理智地想问题,才较好地处理了过去的矛盾,他主动与对方谈心,交换看法,化解了积怨,保持了较好的关系,并未影响工作。你看,他这样变换角度看人看事,就有效地平衡了自己的心理,消除了心头的怨气,做出了正确选择。

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当你们如果因为仇恨而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们的心里已经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个可以谈心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宽恕,便能令我们多一位朋友。

美国前总统林肯幼年曾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一次因为顾客的钱被前一位顾客拿走,顾客与林肯发生争执。杂货店的老板为此开除了林肯,老板说:我必须开除你,因为你令顾客对我们店的服务不满意,那么我们将失去许多生意,我们应该学会宽恕顾客的错误,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

在许多年后,林肯当上了总统。做了总统后的林肯说,“我应该感谢杂货店的老板,是他让我明白了宽恕是多么的重要。”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宽恕别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还心灵一份纯静。

5、包容者能理解他人的自私

“鲍管分金”的故事就很耐人寻味。春秋时期,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出得少,但在分配利润时却总是管仲多要,而鲍叔牙少要。鲍叔牙并没有觉得管仲自私,而是认为管家里穷,多分点没关系。后来鲍叔牙还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辅佐其成就霸业,管仲也因此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如果鲍叔牙容不得管仲的缺点,决不会长期与之共事,更不会向齐桓公推荐他,管仲的才华可能会被历史淹没。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是说小镇商人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当这对兄弟长大后,就留在父亲经营的店里帮忙,直到父亲过世,兄弟俩接手共同经营这家商店。

生活一切都很平顺,直到有天一块美金丢失后,关系才开始发生变化;哥哥将一块美金放进收银机,并与顾客外出办事,当他回到店里时,突然发现收银机里面的钱已经不见了!

他问弟弟:“你有没有看到收银机里面的钱?”

弟弟回答:“我没有看到。”

但是哥哥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咄咄逼人地追问,不愿罢休此事。

哥哥说:“钱不会长了腿跑掉的,我认为你一定看见到这笔钱。”语气中隐约地带有强烈的质疑意味,怨恨油然而生,不久手足之情就出现了严重的隔阂。

开始双方不愿交谈,后来决定不再一起生活,在商店中间砌起了一道砖墙,从此分居而立。

二十年过去了,敌意与痛苦与日俱增,这样的气氛也感染了双方的家庭与整个社区。

之后的一天,有位开着外地车牌汽车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门口停下。

他走进店里问着:“您在这个店里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说他这辈子都在这店里服务。

这位客人说:“我必须要告诉您一件往事;二十年前我还是个不务正业的流浪汉,一天流浪到您们这个镇上,肚子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了,我偷偷地从您这家店的后门溜进来,并且将收银机里面的一元取走。虽然时过境迁,但对这件事情一直无法忘怀。一块钱虽然是个小数目,但是深受良心的谴责,我必须回到这里来请求您的原谅。”

当说完原委后,这位访客很惊讶地发现店主已经热泪盈眶、语带哽咽的音调请求他:“是否也能到隔壁商店将故事再说一次呢?”当这陌生男子到隔壁说完故事以后,他惊愕地看到两位面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门口痛哭失声、相拥而泣。

二十年的时间,怨恨终于被化解,兄弟之间存在的对立也因而消失。可是,如果这兄弟俩人中有一个能够包容对方的自私的话,怨恨的化解还需要二十年的时间吗?或许,他们之间本就没有任何怨恨。

贝尔太太是美国一位有钱的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

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蹲在池塘边垂钓;有人甚至在花园当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舞、欢笑。她越看越生气,就叫仆人在园门外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一点也不管用,那些人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贝尔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生了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后来贝尔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这块牌子后,对这座美丽的花园望而却步了。

几年后,有人再往贝尔太太的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玩的快乐的游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放弃自私,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6、包容者能接受他人的脾气

生活中有些侮辱可能是别人无意中附加给我们的。而又有些时候,我们所受的侮辱正是来自我们敌对的一方,是那些准备冷眼旁观我们身陷窘境如何白处的敌人。这就需要我们有包容心,接受他人的脾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著名德首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一对有名的搭档。有一天,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中,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连一些珍贵器皿也都砸坏了。

皇后问他:“你又受那个老头的气了?”

威廉一世说:“对呀!

皇后再问:“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

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一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么多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气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了!

威廉一世不在当场把情绪发泄在俾斯麦或其他人的身上,而在独处的时候自我调适,这不仅需要有个清醒的头脑,还需要有极高的自制力与包容心。

所以德国当时会那么强盛,不仅因为有俾斯麦这个一首相,同时也因为有这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有这么一位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将心比心体谅部属、面对麻烦的好领导,才能使下属尽心尽力。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意思就是说:有人听说我保守正道,以大仁慈对人,故意骂佛,佛却默然不答。等到骂完了,佛问:你送礼给人,别人不接受,礼物是不是还该你自己所有?那人说:当然是的。佛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你自己把祸殃带给了自身。这就像回声跟着声音,影子跟着形体,是永远不可分离的。

一个人有没有气度,只要观察一下他们在挨骂之后的表现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