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语言的突破(智慧生存丛书)
11123900000017

第17章 好的语言表达才能左右逢源(4)

在交谈中出现危急状态时,应立即转换话题。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身边的物品等为话题去转换,但必须做到“巧”。例如,三国时,曹操与刘备饮酒。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立时一惊,手中所持箸不觉落于地上。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俯首拾箸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将闻言失箸之态,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刘备。刘备在惊慌落箸之后,机敏地巧用天气变化,把谁是英雄的话题岔开,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才化险为夷。

武则天也有一则故事。武则天原名武媚娘,本是唐太宗宫里的才人,太宗对她倍加宠幸。公元694年,唐太宗因误服金石丹药,一病不起,他自己明白将不久于人世,但又舍不得才貌过人的武媚娘,于是便有让武媚娘殉葬的意思。这天太宗对武媚娘说:“你侍候寡人多年,寡人也最宠爱你。寡人想效法古代帝王的葬礼……”话没说完,太宗又咳嗽起来。聪明绝顶的武媚娘稍加思索,立刻说:“万岁,安心养神吧!臣妾明白万岁的心情。只是万岁您思虑太多,万岁是英明君主,恩德好比太阳的光芒普照人间大地。古人云:大德之人,必得长寿。万岁的龙体目前虽有小恙,很快就会康复的,我根本没想到万岁会舍下臣妾。我生与万岁共享人间富贵,死与万岁同坟共穴。臣妾现已下决心,立即去感业寺削发为尼,念经拜佛,为万岁祈祷长生不老。”听到武媚娘这么说,太宗只得应允。

武媚娘凭自己的聪明才智,阻止了从太宗口中说出的“殉葬”二字。金口玉言那是天命,被武媚娘当机立断、伶牙俐齿地巧妙转移了话题。终于,武媚娘得以死里逃生。为达到目的转换话题

在交谈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可以以假乱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巧妙地转换话题。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屡次被项羽打败,兵败被困荥阳,处境危在旦夕。而恰在这时,刘邦的部下韩信在北线却捷报频传,攻占了齐国。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韩信的政治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他派人面见刘邦,要求封自己为齐王。刘邦一听,便怒不可遏,当着信使的面斥责道:“我久困于此,日夜盼望韩信前来相助,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

当时,张良正坐在刘邦身边,急忙用脚轻轻踢了刘邦一下,附耳说道:“汉军刚刚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使其自守,否则将产生意外之变。”刘邦立即心领神会,感到前言有失,便话锋一转,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

不久,刘邦派张良作为专使,为韩信授印册封。刘邦不动声色稳住了韩信,为汉军日后十面埋伏,击败项羽做了组织准备。如果当时不转换话题,而被信使将原话带给韩信,说不定会为此事与韩信闹翻,后果将不堪设想。

受到嘲讽时转换话题

见风转舵,在于“察颜观色”,密切注意对方在心理上、表情上、语调上的各种微妙变化,即看他们刮的是什么“风”,才能“对症下药”,调整对策,及时地、顺当地把“舵”转过来。

蒲松龄身着布衣应邀去一个有钱人家赴宴。席上,一个穿绸挂缎的矮胖子阴阳怪气地说:“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老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

蒲松龄微微一笑说:“对功名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弃笔从商了。”

另一个绫缎裹身的瘦高个故意装出吃惊的样子说:“经商可是挺赚钱的。可蒲先生为何衣着平平,是不是亏了本?”

蒲松龄叹口气说:“大人说得不错,我最近跑了趟登州,碰上有人从南洋进来一批象牙,大都是用绫缎包裹,也有用粗布包的,我原认为,绫缎包的总会名贵些吧,就多要了些,只要了少许粗布包的。谁知带回来一看,咳!绫缎包的竟是狗骨头,粗布包的倒是象牙。”

权贵们听后心照不宣,个个默默无言。

根据对方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迅速改变自己说话的态度或语调,调整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话题内容或另换话题,变换表达方式,对自己的话语重新组织调整,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论辩的进程,避免陷于被动局面,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掌握主动,达到妙“口”回春的效果。

为争取权利转换话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审判日本战犯,除庭长之外,还有美、中、英、加、法、新、荷、印、菲等多国法官。除庭长韦伯法官(澳大利亚)的席位是不容置辩之外,庭长右手的第一把交椅属美国法官似已定论,而庭长左手的第二把交椅属谁却各执一词。因为坐在庭长身边,不仅可随时与庭长交换意见,还表示法官所在国在审判中的地位。

这时,代表中国的法官梅先生看到,除美国之外,世界四强国还有三国,而中国名强实弱,他为了中国的地位突出起来,便率先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若论个人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而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的牺牲最大,因此,有8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他说过之后,话锋一转,幽默地说:“当然,如果各位同仁不赞成这一办法,我们不妨找个体重测量器来,然后以体重之大小排座次。体重者居中,体轻者居旁。”听到这儿,大家都笑了,庭长韦伯笑着说:“你的建议很好,但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梅先生回答说:“若不以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座次,那还是按体重排好,这样,纵使我被置末座也心安理得,并可以此对我的国家有所交代。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调派另一名比我肥胖的来替换我呀。”结果,梅先生以其口才善辩和果敢的斗争为中国赢得了第二把交椅,为祖国争了光。

梅先生这段极精彩的话,首先是他有着铁一般的逻辑,特别是前半部分,严密地论证了只有中国而不能是其他国家,在抗战胜利中的决定作用。在后半部分,他巧妙地转换话题,运用幽默的语言,提出一个有意思的建议——按体重排座次,从反面论证了头一部分观点的正确性。

巧妙地随机应变

国外一旅馆老板测试3名男性应试者,问:“假如你无意推开房门,看见女客正在淋浴,而她也看见你了,这时你该怎么办?”

甲答:“说声‘对不起’然后关门退出。”无称呼,虽简洁,但不符合侍者的职业要求,而且也没使双方摆脱窘境。

乙答:“说声‘对不起,小姐’。然后关门退出。”称呼准确但不合适,反而加深了旅客的窘迫感。

丙答:“说声‘对不起,先生’。然后关门退出。”

结果,丙被录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这种随机应变的说话技巧,维护了旅客的体面,异常得体,机智,表现出一个侍者所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

巧妙地随机应变有以下6种方法:示错法

示错法是成功说话的技巧之一。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当年在美国主办《中西日报》的伍磬昭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袁世凯,他说:“袁世凯生平只做了一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听者愕然,急于想知道是何事。他这才回答说这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即是他死了——绝对的死了,很合时宜的死了。”很合适宜的死了,这一妙语,使在座的人都会意地笑了。

谐音法

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几种形式:

(1)谐音表态

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因为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便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也念青,无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兄弟差矣,无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的态度。

(2)谐音转换

这是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

1772年,乾隆皇帝为安排谁来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而犯愁。大学士刘统勋向他推荐了远在新疆的纪晓岚。于是,乾隆连下三道圣旨,召纪晓岚到京。第二天上朝,乾隆叫过纪晓岚说:“纪爱卿,朕欲与你戏对一联,不知你这几年在新疆这联对功夫是否有长进?”纪晓岚明白皇上又在找借口考他,便说:“臣遵旨。”

“好!朕说‘两碟豆’。”乾隆开口了。

“我说‘一瓯油’。”纪晓岚紧紧跟上。

“朕说‘林间两蝶斗’。”乾隆利用谐音偷换了概念。

“我说‘水上一鸥游’。”纪晓岚如法炮制。

“人云‘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又抛出一个话题。

纪晓岚立即识破乾隆的企图,略一思索,接口便说:“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一听,呵呵大笑,立即授予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纂官。

(3)谐音讽刺

运用谐音法,可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嘲弄。宋朝时有个人喜欢咬文嚼字,动不动还吟诗作赋。后来他听说欧阳修以诗文著名,心中很不服气,就想去看个究竟。走到半路上,他看见一棵死树,诗兴大发,吟了两句:“门前一古树,两股大枝桠。”想再吟下去,却想不出词儿来了。正巧,欧阳修从后边来了,就替他续了两句:“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这人回头一看,见是个老头,就说:“老伙计,想不到你也会做诗,那我们一起去拜访一下欧阳修,看他有多大能耐。”于是他们便一同上了路,在一条河堤边正好有一群鸭子跳进水里,那人便吟道:“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欧阳修听了,便又续了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后来他们一同渡河,这人在舱里又做起诗来:“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便又帮他续上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4)谐音还击

运用谐音法,可以对某些不恭的言行给以巧妙还击。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记恨李白之才,总是想奚落他一番。传说某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观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整。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顿,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5)谐音批评

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蒋子龙的小说《人事厂长》中,对于“评奖”,有这么几句顺口溜:“评奖评奖,无人开腔;评奖评奖,越评越僵;评奖评奖,轮流坐庄;评奖评奖,变成平奖。”最后一句中的“评奖”与“平奖”是谐音,作者之所以这么用,以显示评奖搞得不合理,搞成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了。这两个谐音的词语用得巧妙极了。

(6)谐音劝导

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纠纷、不愉快的事,如果用谐音法就能和谐人际关系。

某山村住着一户姓黄的人家,黄老伯十分迷信,把一时出现的困难都归结到风水不好,常常埋怨道:“我东邻姓陈,西舍姓陈,我家怎经得住‘沉沉’的东西左右夹击呀!”于是,他想把别人轰走,借故经常跟邻居闹矛盾和冲突。后来实在轰不走,就骂骂咧咧想自己搬走。许多人相劝都无济于事,幸好有位巧嘴的农妇才把他劝住。那农妇是这么劝他的:“你老别怪侄媳妇多嘴——你咋傻了呢?要是我呀,杀头也不挪开这福窝儿!”一句话,说得老汉愣了。那妇女接着说:“你说东邻是陈,西邻也是陈,你可知道他们是什么‘陈’呀?”老汉一时答不上。“我说啊,那是文臣武将的‘臣’,你老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护着你这个‘黄’(皇)帝。只要你大人有大量,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放心过吧!”老伯听她一解释,心里乐开了花,就高兴地接受了她的意见。

三点化法

宋代《过庭录》记载:滑稽才子孙山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起去考举人,孙山考中了最末一名。孙山回家以后,这个同乡就问孙山,他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不直截了当地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的词《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说:“你的儿子没有考中。”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榜上无名说为“名落孙山”。

在这里,孙山的回答就使用了“点化”这种修辞方法,他把欧阳修词中的句子巧妙地加以改造,委婉而风趣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所谓点化法,就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别人的话或诗词句子、格言谚语、寓言典故等进行加工改造,从而翻出新意,为己所用。在口语交际中,点化法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效果。在实际运用中点化法主要有以下4种表达方式:

(1)触类旁通

这种方式是指改变原话的逻辑形式,而进行类推式的仿拟。例如,毛主席在谈到有些同志为评级而哭鼻子时,点化了旧小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善意地讽刺了那种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同志。再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谈到培养口才必须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时,这样说道:“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培养口才也应读书,读好书。同样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开口如悬河’。”老师对杜甫的诗句进行了触类旁通的类推仿拟,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反意而用

此法即是对原话反其意而用之,翻出新意,使表达的思想更深刻隽永。例如,大学女生周怡在《要事业,也要生活》的演讲中,以饱满的激情阐述了女大学生要有志气,有能力,既要事业,又要生活。演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同伴们,我们走自己的路;弱者,你的名字不叫女人!”最末一句话正是点化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周怡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反映出新时代的女性敢于向传统习惯势力挑战,具有昂扬奋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也显得简洁有力,警策动人,同时又富有情趣。

(3)点石成金

此法适用于论辩中把论敌奚落自己的话,巧妙地加以改造,然后拿去回敬对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周总理在南京与国民党反动派谈判,没几个回合,就把敌人的谬论驳得体无完肤。国民党代表恼羞成怒,声嘶力竭地说什么同共产党代表论战是“对牛弹琴”。周总理淡淡一笑,慢条斯理地接过话头,说道:“对……牛弹琴。”他在“对”字后面做了很大的停顿,这样就把敌人的叫嚣比喻为“牛弹琴”。周总理略施小技,点石成金,敌为我用,以毒攻毒,堪称绝妙反讥。

(4)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