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语言的突破(智慧生存丛书)
11123900000016

第16章 好的语言表达才能左右逢源(3)

广东一家蔬菜公司的副科长到郊区调运鲜菜,卖方想趁机捞一把,索价很高,双方僵持不下。眼看城里市场蔬菜供应严重不足,快要脱销,心急如火的科长却摆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充分使用公关艺术中的幽默法来解嘲:“其实,你们把我看高了。我不过是个小科长,还是副的,我手里能有多大的决定权?再说,夏天这么热,我花大价钱买一堆烂菜帮子回去,能担当得起亏损的责任吗?”卖主们听了他的这番话,望望酷暑的太阳,知道蔬菜多积压一天将腐烂不少,不禁大为泄气,动摇了索要高价的决心。并且,卖主对科长的“苦衷”与“难处”还产生某种同情心,开始妥协。最后终于降低了菜价,达成了协议,该科长则顺利完成了蔬菜调运任务。

宽慰自己

人们在有些时候因某些事不尽人意而烦恼和苦闷,运用自嘲,既可宽慰自己,又能让人刮目相看,一举两得。1958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问世不久,便遭到陈伯达之流的点名批判。有人愤愤不平地对马老说,你的逆耳忠言,竟遭人泼冷水。马老风趣地回答说:“我最不怕冷水的,近50年来,我洗惯了冷水澡,天天洗,一日洗两次,冬夏不分。因此,冷水对我来说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融洽气氛

钢琴家波奇是一位幽默家。有一天他到美国密执安州福林特城演奏,开场前发现上座率很低,不到五成。他虽然很失望,但并没有因此影响自己的情绪。为使场内观众不感到空寂,他便走向舞台的脚灯,笑着对观众说:“福林特这个城市的人们一定很有钱,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立刻,空荡的剧场被笑声充满了,为他的演奏做了情绪铺垫。

消除尴尬

置身于难堪境地时,如果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而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取悦于人的话,却可以活跃气氛、消除尴尬。

作家杰斯塔尔是个大胖子,他却不以胖为耻。他对朋友自嘲说:“我是个比别人亲切三倍的男人,每当我在车上让座给女人时,我的一个座位中可以坐下三个人。”轻松愉快的自嘲,正是杰斯塔尔信心十足的有力表现。

委婉拒绝

别人有事求你,你想拒绝,但明言拒绝,会让人难堪,而运用自嘲,委婉拒绝,既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意图,又使对方乐于接受。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4年4月辞职,尼克松亲自写了一封短笺再次邀请他访问华盛顿。戴高乐当时不能应邀,于当天亲自复信写道:“亲爱的总统先生:您惠赐的邀请书及您个人热情洋溢的手札使我深为感动。这不仅由于担任美国总统的崇高职位,而是由于这些书信是从您——理查德·尼克松那里来的。我很有理由地对您怀有最大最诚挚的敬意、信任和友谊……”戴高乐在无比亲切的语言中流露出不能赴美的遗憾和接到邀请的激动,在委婉的拒绝中表示对对方的赞扬和希望,表现出真诚的愿望。

相传,大戏剧家萧伯纳派人送给首相丘吉尔两张戏票和一封短笺,上面写道:“来看我的戏吧,如果你有朋友喜欢也请带上一两个。”丘吉尔由于工作太忙不能接受这个邀请,于是找人传话说:“首场演出我没有空去,但我第二天有空,如果你的戏还演第二场的话。”

从交际的角度看,既拒绝了别人的邀请,又没有失去礼仪,这就是技巧。而那种简单的所谓直爽式回避或否定——不,不行,不知道,做不到……留给人的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感觉,有损于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添情趣

美国文学家欧文年轻时常向人们吹嘘自己是位好猎手,沾沾自喜地谈论自己高明的枪法。一天,他同朋友去打猎,朋友指着河里一只野鸭请他开枪。欧文瞄了一下扣动扳机,但没有打中,野鸭飞走了。朋友感到难为情,他却毫不介意,对朋友说:“真怪!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死鸭子能飞。”这是一句自嘲的话。正是这句话,欧文才给自己解脱了窘境。多么巧妙,多么有趣。

自我揭短

人称“补白大师”的郑逸梅先生在《龙门阵》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自暴其丑》的文章,尽情“嘲讽”了自己的种种“缺陷”、“缺点”,不愧是“笑谈自己”的集大成。年届耄耋的郑老先生写道:

我今年93岁,两鬓早斑,顶发全白,所谓“皓首匹夫”这个名目,是无可否认的。加之齿牙脱落,没有镶装,深恐镶装了不舒服,未免多此一举,索性任其自然,好在我的食欲并不旺盛,能吃的吃一些,不能吃的也就算了,这岂不是成了“无耻(齿)之徒”吗?老伴周寿梅,逝世已越十多年,鳏居惯了,反觉得不闻勃然交谪之声,一室寂静,悠然自得。但《书经》有那么一句话:“独夫,纣”,指无道之君而言。我是无妇之夫,单独生活,那“独夫”之加,也不得不接受。我患有冠心病,时发时愈,所谓“坏良心”,我是自打自招的。且老年人,骨头中减少了钙的成分,当然体重较轻一些,那又属于“轻骨头”了。我每晨早餐,进粥一碗,佐餐的是玫瑰腐乳,所谓“生活腐化”,我是实行的了。又老年人的进食,每以蔬菜为宜,可是我适得其反,午饭喜啖红烧肉,古人说“肉食者鄙”,我又是一个“鄙夫”。我执教鞭一辈子,中学、大学、女学教过数十所,但一方面教书,一方面参加社会的文艺活动,兼为各刊物写稿,一些朋友,和我开玩笑,说我“不务正业”。我除写作外,什么都是低能,家中机械化的新颖用具,我都不解如何施用,必须儿媳为我启闭,因自号“拙鸠”。“拙鸠”也就是“笨伯”的别称。性情带些迂执,大有“迂夫子”之概,复自取一号“大迂居士”。“老而不死是为贼”,我年届耄耋,当然是十足道地的老子,“贼”的名目又是推卸不掉的。又提倡新文化的,对于民初崇尚辞藻,写那哀感顽艳的小说,经常在字里行间出现“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成句,为“鸳鸯蝴蝶派”,甚至左倾偏激的,扩大范畴,即使不写这类小说,凡民国初至“五四”运动,在旧报上有所撰述的,一股脑儿斥为“鸳鸯蝴蝶派”,更称之为“文丐”、“文妖”、“文娼”,竭泼妇骂街之能事。那么我在这时已东涂西抹,也就未幸免带进这个圈子,“丐”、“妖”、“娼”多少有些份儿了。……

《自暴其丑》的作者,在文中将自己固有的以及他人强加的所有缺点、缺陷,一古脑儿倒来,使人们从中得到幽默与会心的笑。

增加人情味

笑自己的长相,或笑自己做得不很漂亮的事情,会使我们变得较有人情味,并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一次,陈毅到亲戚家过中秋节。进门发现一本好书,便专心读起来,边读边用毛笔批点,主人几次催他去吃饭,他不去,就把糍粑和糖端来。他边读边吃,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直往嘴里送。亲戚们见了,捧腹大笑。他却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自己肚子里墨水太少哩!”人们尊敬陈毅,或许和他的这种豁达、幽默的禀性有关系吧!

在社交场合中,自嘲是不可多得的灵丹妙药,别的招不灵时,不妨拿自己来开涮,至少自己骂自己是安全的,除非你指桑骂槐,一般不会讨人嫌,智者的金科玉律便是:不论你想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

机智地模糊应对

模糊应对的核心是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从而使自己有一定的灵活性,力避被动,争取主动。词语“方便”、“最近”、“大约”、“前后”等即是模糊语言。比如,朋友邀你去他家作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我一定去一趟”,这样很灵活,可以在中秋节前,也可以在中秋节后。又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说:“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的看来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同志表现较差……”这里,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就是模糊语言。

有一次,希特勒问占星学家:“我将在哪一天死去?”

占星学家对照图像算了一下,很有把握地说:“你将在犹太人的节日那天死去。”

“究竟在哪一天呢?”

“噢,不管你哪一天死去,这一天都是犹太人的节日。”

模糊应对,是一种权宜之计。使用此法时,只能表面模糊,内心应十分清楚,因此,要做到心中有数。

使用模糊语言还要注意语言环境。在不该用的地方用了模糊语言,那就会影响效果。

如有一青年到某工厂找人,未经门卫同意就径直往厂里跑。门卫拦住他,问:“你找谁?”他说:“我找人!”问:“找什么人?”答:“找人就是找人!”门卫火了,说:“我就是人!你要找没名没姓的人没有!”为此,两人吵开了。这位青年乱用模糊语言“人”,激怒了门卫,结果事没办成。

模糊应对带来以下的效果:

严守秘密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宾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原子弹?”莫洛托夫用了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单词是:“足够!”“足够”这一模糊概念,既可以回避有多少颗原子弹这个在当时不便公开的秘密,又表达了苏联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这样的回答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化解矛盾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在京做官时,收到一封家书。家里人告诉他,家里为争执三尺宽的屋场地基,与邻居争执不休,要求何绍基出面帮助家里打赢这场官司。何绍基看完家书,淡然一笑,提笔写了一首诗叫人送回去。诗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读诗后,就主动让出地基,与邻居又和好如初。消除猜疑

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以做生日设宴为名,秘密和朝臣商议,安排曹操前去刺杀专权的董卓。第二天,曹操佩带宝刀前去丞相府,径自来到小阁,只见董卓坐在床上,吕布侍立在旁。聊了一会儿,吕布出去了,曹操看到时机已到,急忙把宝刀从腰际抽出,正待要杀,不想董卓在床上穿衣镜内看见曹操在背后动刀,急忙转身道:“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已经往回赶,快到小阁楼了。曹操急中生智,双手捧着刀跪在床前道:“我有宝刀一把,今天献与丞相,以报答您的恩德。”

董卓接过一看,只见它长约一尺有余,刀背用七种颜色的宝石嵌入做装饰,既锋利又珍贵,果然是一把世间罕见的宝刀。董卓高兴地收下,交给吕布保管,曹操便把刀鞘也解下交出,然后急匆匆告辞而去。因为他知道久留此地,必然会露出破绽,招来杀身之祸。

摆脱困境

模糊应对的妙用在于其答所不能答,在进退两难的窘境中得以进退自如。

南齐时,有个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一天,萧道成提出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萧道成傲然问王僧虔说:“你评一评,咱俩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既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愿得罪皇帝,略思片刻后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萧道成听了这番语义不明确的模糊话,只好一笑了之。

模糊应对就是这样,它在应对刁难时,令人捉摸不透说者话语中的真正内涵。它总是给人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的印象。同时由于模糊,使得语言具有伸缩性、变通性,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可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挣脱纠缠

德国作曲家翰内斯·勃拉姆斯参加一个晚会。不曾想,晚会上他遭到一群女人的包围,他边礼貌地应付,边想解脱的办法。忽然他心生一计,点燃了一支粗大的雪茄。不多久,他与那群女人便被一团团淡紫色的烟雾包围了。很快,有几个女人咳嗽起来,勃拉姆斯照样泰然地抽他的雪茄。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对勃拉姆斯说:“先生,你不该在女人面前抽烟啊!”“不,我想,有天使的地方不该没有祥云!”勃拉姆斯微笑着回答。包围他的女人们只得散开去。就这样,勃拉姆斯用模糊的语言使自己从无奈的纠缠中解脱了出来。

留有余地

避开实质性的问题,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做出具有弹性的回答,既无懈可击,又为以后说话办事留有余地。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在汉城举行,第二批中国奥运代表到达汉城时,记者纷纷问带队的李梦华:“中国能拿几块金牌?”“中国能超过朝鲜吗?”李梦华答道:“10月2日以后,你们肯定能知道。”记者又问:“中国的新华社曾预测能拿8至11枚金牌,你认为客观吗?”李梦华回答得很巧妙:“中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记者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赛场风云突变,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李梦华的模糊回答留有余地。

保护隐私

一次,我国一位领导人在印度总统府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有位女记者问他:“您已是62岁的老人,看上去气色却异常好,您如何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饮食?”

这位领导回答说:“谢谢你,我是一个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生活方式生活的。”

显然,这位领导必须回答这个记者的刁难提问,但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饮食起居规律告诉对方,于是用模糊语言进行回答,保护了隐私。

平息争议

模糊应对,体现出急智。情急生智,往往有妙招。著名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了一粒颇有争议的“问题球”。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手球有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这个回答颇有心计,如果他直言不讳地承认是手球,那么对裁判的有效判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拒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人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风度,又在规则上维护了裁判的权威。巧妙地转换话题

与人交谈,有时难免遇到一些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或一些尴尬的场面,这时就需要转换话题,摆脱不利局面。

转换话题时有两点应引起重视:一是要自然,就是指转换的话题要与原来的话题连得上,说得通。二是要及时,就是在对方话题尚未充分展开之前,就以新的话题取而代之,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离开原来的话题,将注意中心转移到新话题上去。

说话时要就场合的不同而转换话题。

冷场时转换话题

在说话中,或曲于时间、环境的原因,或由于内容、方法的原因引不起听众兴趣,会场上出现:困倦、溜号、交头接耳,甚至开小会的不利局面。此时切不可一意孤行地讲下去,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应急措施。比如由于时间的原因,听众困倦了,那就讲一个既富有寓意又紧扣主题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便可以振奋听众精神,引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如果听众有些懒散了,精神不集中了,可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听众的兴趣,调动听众的情绪,也可以用提问的办法,如“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得怎么解决呢?”促使听众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起听众的兴趣,也还可以提高声音,突然短暂地停讲或显出十分活跃的神情等等,都有助于解决问题。

危急时转换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