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一些年轻人好高鹜远、自命不凡,对有些事情不屑去做,总认为自己应该去做更大、更重要的事情。对于他们,经理们就应该强迫他们从那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做起,如果他们认识到了其中的道理,将终身受用。
“不愿意做”绝对不是不做的理由,说出这种理由者应该被列在被开除之列,反过来,经理们也必须明白,如果在某个位置的人对他的工作中一多半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就要考虑这个人是否适合这样的位置。经过交谈可以考虑给他换一个更合适的位置,或者干脆劝他改行。
做出正确的取舍
作出正确的取舍,才能把握命运。而决定的做出往往是以认识自己为前提的。周恩来就是认识到自己的目标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投身如火如荼的革命,并最终成了共和国总理。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面临着人生无数次的抉择。当机会接踵而来时,只有那些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取舍,把握自己的命运。
树立了远大目标,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就有了明确的衡量准绳。孟子日:舍生取义,这是他的选择标准,也是他人生的追求目标。着名诗人李白曾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潇洒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凭借生花妙笔,他很快名扬天下,荣登翰林学士位这一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替皇上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这时的李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安享荣华富贵,还是走向江湖穷困潦倒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标作衡量标准,李白毅然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弃官而去。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之后的岁月中,他本可以无数次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享受高官厚禄。这些机会对于当时的国人而言,无疑是功成名就的最好选择。但是,有了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目标,周恩来毅然放弃了这些所谓的机会,而是选择了血与火、粗茶和淡饭,九死一生,铸就了共和国的崛起和辉煌。
一些看似无谓的选择其实是奠定我们一生重大抉择的基础,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所以对于看似琐碎的选择,也要慎重对待,考虑选择的结果是否有益于自己树立的远大目标。
很多人觉得学习之余暂时放松一下不会影响什么,确实,劳逸结合对学习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学习任务没有完成而去玩游戏,明天就要考试今天却去郊游而不复习,这样的选择多了,就会陷入享乐的诱惑不能自拔,进取心就会逐步丧失。最近新闻经常报道,一些中小学生痴迷打电子游戏,从旷课发展至逃学,甚至夜不归宿,有的还陷入犯罪的深渊。他们当初面临选择学习还是玩游戏时,也认为自己只是暂时放松一下,但几次之后,便已失去了自己树立的远大目标,身陷迷途。就高考而言,大学系统教育是我们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必要辅助手段,用游戏时间或郊游等休闲时间投入学习,是为了实现上大学的近期目标,放弃自己的一些爱好是值得的,暂时的代价也就有了付出的充分理由。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老鹰被人锁着。它见到一只小鸟唱着歌儿从它身旁掠过,想到自己却……于是它用尽全身的力量,挣脱了锁链,可它也挣折了自己的翅膀。它用折断的翅膀飞翔着,没飞几步,它那血淋淋的身躯还是不得不栽落在地上。
老鹰向往小鸟的自由,挣脱了锁链,却牺牲了自己的翅膀。自由的代价原来是牺牲自己的翅膀,也牺牲了自由。
自由和锁链本来就是孪生兄弟。在革命的年代,刑场的婚礼,“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气概无时不在自己脑海的深处。“不自由,毋宁死”。自由是人生最佳境界,提起自由,无不为之悠然神往。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自由似乎都被锁链拴扣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都是真的吗?我问自己。就让自己活在梦境当中,当它是真的吧,可长空的老鹰挣脱有形的锁链之后,却不知自己又被内心的欲望这条无形的锁链锁着。当它饥了、渴了,回到的还是那张高张的罗网。
有句俗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一生一世,熙熙攘攘,挑肥嫌瘦,朝三暮四,为了什么,还不是为自己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锁链吗?古人云:“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当你福祸并臻,名利双收之际,也就招徕了双重的捆绑,戴上了双重的锁链。这就是自己的代价。所以一个人应该学会——放弃自由。
古时有位高人在给慕名前来学习的人第一次讲道理时,他先拿了一满杯黑颜色的水,然后再往这杯子里倒清水。杯里的水不断外溢,而杯中水仍有黑颜色混在其中。这时,那高人对求学者说:“要想得到一杯清水,必须先倒掉脏水,洗净杯子,学习也是如此。”
有追求必有所放弃,学习也是如此。要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就需要不断抛弃陈旧的观念,更新知识,不断调整改变思维方式。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爱因斯坦也说过:“我不久学会了识别那些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只是充塞耳目、会转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下不管。”论证时可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
放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这是生命的无奈之处。如果你不放弃眼前的热烈,就无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温馨……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但你必须学会放弃,选择适合你自己应该拥有的,否则,生命将难以承受!
学会放弃
生命的过程就如同参加一次旅行。你可以列出清单,决定背包里该装些什么才能帮你到达目的地。但是,记住,在每一次停泊时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什么该丢,什么该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来,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有一位禅师曾经写过一段关于搬家的话:
幽灵湖已经住了八、九年,很想再搬一次家,想及搬家,心里就很忧烦,因为现在幽灵湖家的书、密苑的书、彩虹山庄的书也非常之多,假如要搬的话,把这些书集中起来,足够一个货柜,搬了一定非常辛苦,另外,有些东西只能够自己搬。
我心中在想,想了好久,最后终于开悟了,原来人生最后的一次搬家,是一个人搬、一个人走,很多东西包括那些书,是带不走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走,去到达那里就会添置新的。想及人生争名夺利,忙于赚钱,土地、名车、房子、房地产等等……,就觉得应该可以放下,什么东西都可以放下。
我们人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遗忘,过去的不要想,再想也没有用,未来的还没有到,也不用想,想了是空想,现在的,你也不要去执着。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就是顿超,你能超越就没有烦恼,就是解脱。从呱呱落地开始,我们一直学习的都是用加法来面对人生的课题。从生理上的吃饭、长大,心理感情上的得到爱与关怀,知识上的不断学习与吸收,到物质或成就上的累积成长。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地把各种有形、无形的东西加在我们自己身上,好让自己富有、充裕,让自己壮大、盈满。我们相信,当我们在各方面都“长得像大树一样大”的时候,就是离快乐和富足的心境最近的时候。
可是,这样的信念却在某一些时候,成为卡住我们,让我们困顿、凝滞的关键。因为加法并不是面对人生的课题时惟一的方法,有些时候,你必需用“减法”才能够解得开。而所谓的减法,正是舍弃与放手的艺术。现在让我们想想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的事。人们时常是在突然感觉失去伴侣的时候,才能了解自己是爱他们的。然后人们就更执着了。当一方越执着,另一方就越逃避,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越脆弱。我们时刻都要快乐,但追求快乐的方式却那么笨拙,以致于带来更多的忧愁。我们往往认为必须抓住,才能拥有获得快乐的保证。我们问自己:如果我们不拥有,怎能享受呢?我们总是把执着误以为是爱啊!即使拥有良好的关系,由于不安全感、占有欲和骄傲,爱也被执着所破坏了。一旦失去了爱,你所面对的,就只剩下爱的“纪念品”和执着的疤痕。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放下的话,就会一无所有,但生命本身却再三透露相反的信息:放下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做才能克服执着呢?唯一的途径是了解它的无常性;这种了解可以慢慢解除它对我们的控制。我们将了解对于改变的正确态度:想像我们是天空,看着乌云飘过;想像我们是水银一般的自由自在。当水银落在地面时,仍然完整无瑕,从不与尘埃混合。当我们试着依照上面的去做,慢慢解除执着时,宁静就从我们身上产生。执着的乌云纷纷飘散,真正的宁静就像太阳发出光芒。学会与人相处
为他人着想
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心里想些什么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未来。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有误解、有矛盾,这时,如果你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对方着想,你就会选择宽容选择忍让,如此一来,你的委曲求全也就能感动对方,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刀而解了。着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夫人——简·霍金就是一位善于“为他人着想”并因此赢得广泛声誉的杰出女性。
斯蒂芬·霍金有着“继爱因斯坦以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美誉,他1942年8月出生英国,1963年,年仅21岁的他被诊断患有“卢伽雷病”(运动神经元疾病),不久,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丧失了说话能力,只能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样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霍金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提出了着名的“黑洞理论”,他的《时间简史》一书也成为闻名全球的畅销书。
俗话说,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着一位伟大的女性。此言不虚。像霍金这样丧失了行动与说话能力的重症患者,如果没有妻子简对他的悉心照料和无私奉献,他的成功是难以想像的。
毕业于伦敦大学的简原想去外交部工作,但为了照料霍金,她放弃了自己的锦绣前程,甘心做一个忙忙碌碌而又尽职尽责的家庭主妇。然而,霍金家族中的某些人对她很不友好,特别是霍金生性孤傲的妹妹菲丽帕对她更是常常冷嘲热讽。一次,菲丽帕患病住院,简陪同丈夫去医院看望她,结果,在病房门口,简被告知,菲丽帕只想见霍金不想见她,那一刻,简感到十分委屈和尴尬。但她很快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为菲丽帕着想:一个人生病住院,心情当然不好,自己来看她就是希望她有一个好心情,既然她不想见自己,一定有她的道理,这样一想,心中的委屈与懊恼烟消云散。于是,她微笑地目送丈夫走进病房,自己留在外面,在门口的长凳上边看书边等丈夫,一等就等了两个多小时。
两个月后,简收到菲丽帕的寄来的一封信,在信中,菲丽帕为医院那件事向简作了道歉,并表示,从此以后,她将成为简最忠实的朋友之一,可以设想,如果简在探视病人而被拒之门外时拂袖而去,甚至冲进病房与病人作一番理论,那么,两人原本就不和谐的关系只能趋向恶化,而简因为愿意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所以选择了忍让,选择了委曲求全,终于打动并感化了对方。正是凭借忍让这一美德,简消除了菲丽帕对她的偏见,赢得了霍金家族上上下下的尊重和欢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当对方无意间冷落了自己冒犯了自己时,要尽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宽容对方原谅对方,而不是无论对谁无论对何事都要针锋相对都要斤斤计较。当然,能够原谅对方的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个习惯为他人着想的人。当代硕儒张中行就是一位习惯为他人着想的谦谦君子。
张中行有位大学同窗名叫梁政平,是张中行的挚友。受哥哥的影响,政平的弟弟政善成了张中行的好友。当时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米价更是涨得飞快,张中行的左邻右舍拿出一些钱,让张中行交给政善,由他回老家买点便宜的大米以备不时之需;结果是,政善拿了钱后,再也没露面,后来,张中行只好代偿了那笔账。事隔多年,谈及此事,张中行没有一点责怪政善的意思,反而极力为他开脱:“他后来没露面,证明他仍是老实人,不管为什么,花了有深交的人一点钱,就觉得无面目见人,总是可怜的。其实,他当时生活紧张,度日艰难,拿了那点钱,也属情有可原。而他因为拿了不该拿的钱,后来再不敢见老明友,这对自己的惩罚也太厉害了。看来,他还没有完全理解我,难道我会因为他于无奈之际所犯的这点小错而记恨他吗?”如果不愿意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张中行恐怕很难理解政善的苦衷,也就难以原谅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了。当然,要想做到时时事事“为他人着想”,必须具备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如果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对名对利趋之若鹜,恐怕就难以做到“为他人着想了”。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种下善因,获得的当然是善果,也就是说,如果你常常为他人着想,那么,在某个关键时刻,别人也会很自然地为你着想。
让对方说“是”
当你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先讨论你不同意的事,要先强调,而且不停地强调你所同意的事。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会在一开始就得到许多“是”的答复。
奥佛斯屈教授在他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已经行动起采,要求把‘不’坚持到底。事后他也许会觉得这个‘不’说错了,但是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心而坚持说下去。因此,使对方采取肯定的态度,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
这确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但是它被许多人忽略了!许多人。一开口就愚蠢地提出别人不能接受的事物,使别人立即采取反对的态度,因而弄得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一些人,则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有一个叫亚力森的西屋公司推销员,他花了很大的劲,才卖了两台发动机给一家大工厂的工程师;他决心要卖给他几百台发动机,因此几天后又去找他。没想到那位工程师说:
“亚力森,你们公司的发动机太不理想了。虽然我需要几百台,但我不打算要你们的。”
亚力森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你们的发动机太热了。热得我的手都不能放上去。”
亚力森知道,跟他争辩是不会有好处的,于是急忙采用另一种策略。他说:“史密斯先生,我想你说的是对的,发动机太热了,谁都不愿意再买。你要的发动机的热度不应该超过有关标准,是吗?”
“是的。”——亚力森得到了第一个“是”。
“电器制造公会的规定是:设计适当的发动机可以比室内温度高出华氏72度,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