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11139200000033

第33章 让孩子在竞争中成为佼佼者——提高孩子的竞争力(1)

竞争力是孩子成为领导的主导因素。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孩子才能脱颖而出,成为领导。教会孩子总结和反思各种经验和教训,帮助孩子不断进步。

尊重孩子的个性

19世纪末,一个男孩降生于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里。随着这个男孩的一天天长大,人们发现他虽身为男孩,却没有半点男子汉气概。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懦弱,而且非常敏感多虑,老是觉得周围的环境都在对他产生压迫和威胁。防范和躲避的心理在他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令人觉得他是一个神经质、可怜虫。

男孩的父亲十分失望,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希望他具有雷厉风行、宁折不屈、刚毅勇敢的性格特征。然而,尽管他的父亲那么严厉而又用心地培养他,他的性格却一点也没有变得刚毅勇敢,反而更加懦弱敏感,甚至连自信心都丧失了,以至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他在惶惑痛苦中长大,他整天都在察言观色,常常独自躲在角落处悄悄咀嚼受到伤害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猜度着又会有什么样的伤害落到他的身上。

父亲看在眼里,只好放弃了培养的努力。父亲想:像这样的孩子,你能够让他去当兵,去冲锋陷阵,去做元帅吗?不可能,部队还没有开拔,他恐怕就当了逃兵。让他去从政吧!依靠他的智慧、勇气和决断力,要从各种利害矛盾中寻找出一种平衡妥当的解决方法,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他也做不了律师,温顺内向的他怎么可能在法庭上像斗鸡似的竖起雄冠来呢!做医生则会因太多的犹豫顾虑而不能果断行事,那只会使很多的生命在他的犹豫不决中抱恨终生。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男孩后来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大作家卡夫卡。

卡夫卡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而不是别的,原因就在于,性格内向敏感的人,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他们能敏锐地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他们是外部世界的懦夫,却是精神世界的国王。这种性格的人如果选择了做军人、政客、律师,那么,他就选择了做懦夫;如果他选择了精神的领域,那么,他就选择了做国王。在文学这个他为自己营造的王国中,他的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等弱点,反倒使他对世界、生活、人生、命运,有了更尖锐、敏感、深刻的认识。他以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压抑、苦闷为题材,开创了一个文学史上全新的艺术流派——意识流。他在作品中把荒诞的世界、扭曲的观念、变形的人格,重新给人们解剖了一次,使人们对现代文明这种超级怪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沉重的反省。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巨著,如《变形记》、《城堡》、《审判》等等。如果卡夫卡当初听从父命去做律师,那么,他无疑会成为法庭里的小丑,人们也就没有机会看到这些不朽的传世巨著。

少儿阶段最可贵的就是孩子的个性,教育不是要限制其个性的发展,而要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让其个性继续拓展。

美国人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尊重孩子的个性。他们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引导孩子自己去做决定。在美国,家长经常奉行下面几个原则:

1.“Stand behind,don’t push”

在美国,父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美国的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 behind,don’t push”,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

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早早地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也就少了许多对抗,少了许多家庭矛盾。

2.“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美国父母交给孩子的是开门的钥匙。美国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3.“去做”、“去试试”

父母在给予孩子选择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他们特别重视提供择友、订婚、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父母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

父母永远安静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

让孩子从小树立理想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志向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3%的人有自己的志向,后来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行业领导;10%的人只有短期的奋斗目标,后来他们几乎都是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事业有成;60%的人志向不明确,后来他们基本上属于社会的大众群体,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事业平平;27%的人没有任何志向,后来他们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安定,常常怨天尤人。由此可见,人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1994年1月14日下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访问莫斯科期间,在奥斯坦金诺电视台大厅接见俄罗斯新闻工作者和各界代表,当场发表演说并回答听众的各种提问。

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组镜头:

克林顿总统对听众说:

“我现在请最年轻的与会者提问题。”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从从容容地在大厅后排站了起来。

克林顿问:“你今年多大了?”

小男孩用英语回答:“十三岁。”

克林顿惊讶地笑了笑,说:“请提问吧。”

小男孩用英语发问:“总统先生,请您谈谈您是怎样当上美国总统的。”

话音刚落,满座听众便哄然大笑。

克林顿十分高兴地说:“请你到我面前来。”

小男孩穿过人群,走到克林顿总统跟前。

克林顿满面笑容,把他拉到自己身边,爱抚地摸着身高只及自己胸口的小男孩的双肩,亲切地告诉他:

“我十六岁的时候,就下决心要为国家服务。我以林肯总统为榜样,不断地学习、准备,抓住各种机会,最后就当上了美国总统。”

这时,大厅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有理想有抱负的孩子往往更具有竞争力。父母从小要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具体来说,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理想的个体差异

孩子理想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个别差异。男孩子与女孩子的理想就不一样,就是在同龄孩子中,其理想一般也有4个层次:一是具有崇高理想并在努力为之奋斗;二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三是讲究实惠、追求金钱;四是没有理想。

造成理想水平个体差异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此,家长在进行理想教育时,必须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家长要经常观察孩子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采取针对性教育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理想教育。

2.及时向孩子提出理想要求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成才,然后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此,必须适时对孩子提出理想方面的要求。

作为家长,在向孩子提出理想要求时,要由浅入深,分层次进行,不能期望太高。比如,中学时期的孩子已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个性逐步得到发展,兴趣爱好也已产生,这时家长应该从他们的爱好和感受出发,多考虑其个性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带有职业性质的理想。如果孩子是绘画爱好者,那么就应多从绘画这个角度提出希望,并视其潜能确立期望值的高低:潜能小的就鼓励他多描摩景物、人物;潜能大的就鼓励他做个画家,这是第一层次的理想要求。接下去,家长就要使孩子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挂起钩来,提高到更高层次,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的社会理想。就以上例来说,家长不能仅仅停留在孩子的兴趣上,而应该教育他懂得学画是为了弘扬人类文化,从而使他更自觉地从社会的要求出发来鞭策自己为理想而奋斗。

3.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理想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理想发展的准备阶段,其特点是孩子把家长的、老师的要求当做自己的理想;二是生活理想阶段,是孩子最早独立思考的理想,是自己在活动中产生了兴趣而憧憬的理想;三是职业理想出现和开始发展阶段,随着兴趣的发展,孩子逐步培养起某种爱好,在这个基础上,逐步产生对某种职业的向往;四是社会理想发展阶段,这是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并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的必然结果,它往往同个人职业理想相联系。

4.用感情培养孩子的理想

有些家长看见孩子情绪激动、情感亢奋,就视之为不稳重、没有出息,这是错误的。事实上,这种情感正是树立崇高理想的必要触媒。这里不妨以鲁迅为例。青年时期的鲁迅在理想上的三次认识转变也足以说明情感触媒的作用。第一次是他父亲死于误诊,使他产生学医济世的念头;第二次是在日本学医期间,他在影片上看到一大群中国百姓竟以欣赏自己的同胞被列强砍头为乐事,使他痛感救国的根本不在医,而在于唤醒民众,于是他又弃医从文;第三次是蒋介石在1927年制造“四一二”惨案后,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学生惨遭杀害,这使他痛心疾首,从此抛弃进化论,逐渐走上共产主义的道路。

所以说,要使孩子形成远大理想,推动理想发展,必须发挥情感作用。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没有情感的触动就很难打开孩子的心扉,从而难以进行沟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对缺乏理想的孩子,要多在他那平静的心境里注上一些“催化剂”,以激起理想的波澜,使其在情感的不断刺激下产生和增强对祖国前途、人类命运的信心。

奖励孩子的进步

孩子有好的表现时父母要及时发现并且给予适当奖励,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可是许多父母仅仅从物质方面来奖励孩子的进步,这是不可取的,奖励孩子时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

1.应使孩子了解奖励的原因

奖励孩子若能附带使他了解奖励的原因,不但能使他更加高兴,而且能使得他的心智跟着成长。

家长从正面奖励的目的出发,让孩子知道只有自己做了好事,有了进步,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才能得到奖励。如此,奖励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2.多多奖励孩子的努力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聪明的孩子不应该因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成绩而总是得到嘉奖,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容易自我陶醉,而且他们会把考试得高分看得过于重要,分数稍不理想就会认为彻底失败而放弃努力。反之,那些智力条件一般,但因学习努力,而受到夸奖的孩子,其克服困难的能力则更强,他们日后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卡罗尔·德韦克和克劳迪娅·米勒对412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研究:他们比较了因智力因素好取得好成绩而受到嘉奖和因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绩而受到嘉奖的两类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表彰孩子因聪明而取得的好成绩不如表彰他努力。那些因努力学习而受到过嘉奖的孩子,一旦成绩不理想,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造成的,他们不甘心失败和冒险,会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好成绩。

因此,家长在运用奖励这一手段时,应该突出表彰孩子的努力,从而让孩子从心理上、思想上受到鼓励。

3.奖励应与具体要求相结合

一位妈妈说:“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我在厨房冰箱门上贴了一张纸,写下孩子的名字。我规定孩子每读完一本书,要在笔记本上以简短的文字,将精彩的词句、主人公和有趣的特殊地方记下来。每次,当他把读完的书和写好的笔记拿来给我时,我就在冰箱门上他的名字下画上一条线,每两个月算一次,如果他完成了任务,我就奖给他一样礼物。”

利用这种方式,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中知道自己努力的成果。

4.当着孩子的面褒奖他的良好品行

在家里或在关心孩子的熟人中间,当着孩子的面褒奖他的良好品行,是一种独特的奖励方法。大家所谈的一切会给孩子良好的影响,使他感到无比的愉快,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5.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

孩子都渴望像父母那样做家务,父母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劳动作为奖励,例如,洗手帕、帮助妈妈为客人摆好桌子准备吃饭等等。

参与大人的事,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快乐。在幼儿园里,孩子对同龄儿童说:“我和爸爸一起……”“我和妈妈一起……”等等时,孩子感到非常自豪。

勤奋的孩子好成才

许多发明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证明,他们的成就都是来自不懈的奋斗。

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不认真上课,经常逃学。一天,他又没有到学校,而是东走西逛,不知不觉来到了城外。

他忽然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水边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便好奇地问她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缝衣针。”

李白一听,吓得吐起了舌头,问:“这么粗的铁杵,要磨到何时才能成为一根缝衣针啊?”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就不可以磨成针呢?”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非常惭愧。从此,他不再逃学,发愤求学,终于成为一代杰出诗人。

有人在对微软亚洲研究院最优秀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80%是来自于中国中小城镇,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是进入大城市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正是这种比大城市的孩子更强烈地改变命运的欲望,驱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读书。让他们今天可以闯入首都北京,在中关村希格玛大厦世界一流企业的研究机构中拥有自己的位置。

“天才在于勤奋”,如果没有勤奋,即使再聪明的天分,再好的学习条件,也不可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做家长的,一定要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让美好的理想化作日复一日的具体行动,并在行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目标。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勤奋精神,让孩子意识到只有勤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