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既有风雨也有晴天,所以谁都需要别人的“搀扶”,不过,我们求人千万不要跪着,而要做到求而不卑,求而不亢,求而不倚,这才是圆满无憾的人生。
一见如故要适度远之
一见如故是一种人生的幸运,但有时也会成为一种不幸的开始。
“一见如故”这是很多刚刚见面相识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了很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现实生活中确有一见如故的情形发生。这是很难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只能说彼此一见如故的人上辈子有缘吧。能碰到一见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为彼此可以减少试探这个过程,而直接进入到交心的层次。可是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在人性生活中,人会呈现出多面性,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本性属恶的人在某些状况之下也会出现善的一面,本性属善的人也会因为某些状况的引动、催化而表现出恶的作为,而何时何地出现善与恶,甚至自己也无法预测及掌握。例如,一辈子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就有可能因为一时缺钱而忽然浮现恶念,这是他过去所无法想像的事,但就是发生了,连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因此,当一个人和你初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说和你一见如故时,你可以不必拒绝他的热情,甚至也回他一句一见如故!但你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这句话,思索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因为这可能纯粹是一句客套话,也有可能是一颗裹上糖衣的毒药,他是想用温情来拉近和你的距离,好从你身上获得某些利益。如果这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给对方产生效用,自己也会因为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有可能暴露了自己,反给有心人以可乘之机;而最有可能的是,你把对方吓跑了。如果双方真的另有所图,你的热切回应,正好自投罗网。结果也就不用多说了。
因此,当你听到一见如故这句话时,你应该:
(1)想想自己有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兴奋、感动?如果有,那么就赶快浇熄、扑灭这些兴奋和感动,以免自作多情或自投罗网。
(2)如果对方的一见如故之后还有其他的后续动作,你应该与之保持一种善意的距离,保持距离的目的是在检验对方和心的真伪,以免自己受伤。
(3)如果对方和你彼此都一见如故,这是最危险的状况,你应该立刻向后退,以免引火自焚,或因太过接近而彼此伤害,葬送有可能好好发展的友情;如果一见如故只是对方一厢情愿,话不投机三句多,不必花心思在这上面。
当然。如果双方一见如故,也都理智地各取所需,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有些人不说一见如故,却直接用行动表示,这种人你也应该和他保持距离。
你最应该提防的是,一见如故中,有心者常会掺杂很多奉承,拍马的语言,这很容易迷乱一个人的判断,也最难抗拒!因此,当听到这类话语时,你就要提高警觉了。
给别人留一点余地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其意为君子是有涵养的人,所以他们心胸宽广,待人诚恳。而小人多无修养,常常为自己的私利而苦苦钻营,以至于不惜任何代价去谋取私利,甚至以身试法,所以他们经常忧愁不安。实际上小人也有坦荡荡之时,君子也有常戚戚之处。小人的坦荡之处多半表现了他们的肆无忌惮。君子常戚戚之处,那是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前途的忧患,或是担心自己进业修德长进不大的忧患,是怀有一生的忧患之心。
做事讲究先小人,后君子。遇到问题,先是为己利益而坚持不让,或争或吵,是为“小人”也。当看到争吵不能解决问题时,便主动让步,乃“君子”也。
人生下来就各有其个性,后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知识教养等诸因素影响,而常常表现出与他人的对立。对立双方,各执己见,问题就难以解决了。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挂起来”,暂不解决。这就是所谓的“余地”术。
君子让步,就是营造回旋的“余地”。
《庄子》里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次魏王观看庖丁杀牛,只听到刀碰击骨头的声音,却看不到用刀的痕迹,没多久就把一头牛分解完了,不禁感叹道:“真是神乎其神呀!”
庖丁放下刀对惠王说:“大王刚才看到的不是技术表演,而是道。我刚杀牛时,只见牛形,两年后,不见牛形而只见其筋骨,如今我是用心感受它,就算筋骨相连的地方,我也要找到足够的缝隙下刀。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高手可以一年中不换一次刀。请看我这把刀,已用十年有余,仍如新的一样。这是因为我懂得怎样于筋骨之处找到下刀的余地,薄薄的刀片可以游刃有余地切割,当然不会被损伤了。”
庖丁的不损之刀,得益于他能看清骨节问的余地。那么,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上,人们能像庖丁解牛那样,充分掌握为人处世的“余地”,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社会交际关系。
虽然很多人擅长此道,但在运用这个方法时也要注意它的缺点。做事情留有余地,把事情“挂起来”,实质上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处理不当,将会酿成更大的问题。因此,在做事留余地的同时,要积极寻找彻底解决问题的策略。
远离乘坐灰色列车的人
在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搜集与组织关系网其实是有可能的。已逝的李文斯顿女士曾写道:“当她开始创业时,‘维持所有关系变得极不可能……想要在现有的人际网络内加进新的人或组织更愈益艰难……’因此,她决定做一番筛选。”
第一,重新评估早已变得难以掌握的人际网络;
第二,重新整理;
第三,放弃已不再支持她的兴趣和利益的组织和人。
这件事虽然不容易,但仍是可以做得到的。
分离本来就是件困难的事,结束更令人极端痛苦。在罗安的客厅里悬着一幅朋友题的字,上面写着一句不变的真理:有舍才有得。
不论是工作或个人生活,有时会碰上一些耗尽我们所有精力的吸血鬼,或许由于他们的个性灰暗、成日抑郁、缺乏幽默感,或掉进意志消沉的泥沼里等。总之,他们是一群乘坐“灰色列车”的人。每一次你一不小心入座,便会被对方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是感情上的吸血鬼,只会在你颈上留下吸过血后的齿痕,可怕的是,这种人还无所不在,办公室、专业社团与社交圈里,随时可见他们的踪迹。如果这些人是自己的叔叔婶婶,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炒他们的鱿鱼,不过这或许是许多人选择远离家乡的重要原因吧!
根据李文斯顿女士的说法,在人际网络里,有许多人或组织是我们早该和他们脱离关系的,可行的方法是:“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脱身之辞。”
如你意识自己已在理事会担任职务过久,以致令新人无法出头,而能自行请辞是很重要的人际艺术。有时,你根本无须多说什么。人海沉浮,当彼此共同的兴趣已不复存在时,便是分道扬镳的时候。退出组织有时也许只是再也不参加任何活动,或许向负责人解释较为恰当。总之,如何处理“脱队”事宜,应视情况而定。
说“话”听“话”都要有所选择
古人说:“人生惟有说话是第一难事。”乍听之下,便会觉得很奇怪:从婴儿的呀呀学语开始,人生几十年,说话难道是什么难事?实际上,说话是为人处世的一件难事。说话难,难就难在恰到好处。该说话时不能沉默,该沉默时不能说话,也就是说要沉默得当,这是恰到好处的第一条。其次,该说话时,并非一切话语都能说或说得正确。例如,在别人忧伤的时候,你不要去说高兴的话;别人高兴的时候,不要去说丧气的话;当批评别人时,说话要委婉柔顺,不能说尽道绝;当表态发表建议时,要谨慎谦虚,不能高谈阔论,唾沫横飞;当然更不能说愤世疾俗的牢骚话,或者是挑拨是非的话……总之,说话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是一件大难事。
因此。又有“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的说法。先看这一史例:
战国时,魏国有一叫庞葱的重臣,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今有家臣言于王曰‘市有一虎’,王相信吗?”
虽然,古代中国多老虎,但公然招摇过市者,闻所未闻。王不解其意,便回答:
“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寡人不信!”
庞又说:“若有他人言于王,‘市果有一虎’,那大王信吗?”
“嗯。这值得考虑。”王答道。
“如果再有一人说同样的话呢?”
“如果三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了。”
这时,庞葱道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
“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虎,而是以讹传而已,现在我与世子,去赵国为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未必掌握,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为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大统,请大王派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都城,并不是去赵。”
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作人质不久,便有人中伤庞葱,言他拥护世子,怀有二心,欲图不轨。说的人多了,魏王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不再被重用了。
虽庞葱事先已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
孔子有一弟子曾参,孝顺异常。有一与他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刚传到曾母时,她正在织布。便停梭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来人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如故,后又来人说同样的事,曾母不安起来,忙收拾东西,准备逃走。
上述两则《战国策》的故事,都说明了人言可畏。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少数服从多数”、“群众意见”了,被“众口”铄化了的“金”何止千万。有时候,坚持是需要勇气与兼听而明的智慧的。上面的两个故事启示我们,在众口一辞的情况下,选择与放弃是何等的困难。
要想坚持真理,切忌相信道听途说,市井传说。
给人好处别张扬
某先生给我们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给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古代有位大侠郭靖。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靖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靖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靖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靖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快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是爱面子的,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有句歌词非常流行,“若是某些记忆使你痛苦,何不轻易地去遗忘它。”但是谈何容易!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还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你的对手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所以,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
第二,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的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
第三,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
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现。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总之,人际往来,帮忙是互相的,且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赤裸裸地,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要讲究自自然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别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没用处,肯定会被一脚踢开!”
不要对人太好了
人和人之间适当地保持距离,为彼此的心灵留下一点空间,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女士结婚不久就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听起来却像天方夜谭。用她丈夫的话说:“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们都觉得受不了。”原来这位女士非常喜欢关心照顾别人(母性自我强的人都有这种特点),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等等,都由她一个人包办,别人决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觉得像住在别人家里一样。好事几乎都被她做尽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对其忍无可忍,终于提出要让她离开这个家庭。因为他们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坐享其成不好么?其实,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他们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