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也是一所大学
一旦你踏入社会,你就当然是“社会”这所大学的学生,哪怕你根本没念过书,或是拥有博士学位,想逃学都不行!
“社会”这所大学没有教室,没有固定的老师,没有人点名,也没有学分,更没有毕业证书,有的只是一场又一场大大小小的考试——社会现实的历炼!
对这些“考试”,用功的人可拿高分,用功又幸运的人则可过关斩将,一辈子得意;不用功的人呢?有的伤痕累累,勉强及格,有的则在及格边缘争取“补考”的机会;还有的一辈子也无法在这所大学立足。
是的,“社会”这所大学的“考试”就是这么严格而可怕,所以你怎能不战战兢兢,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好好学习呢?
“社会”这所大学并没有固定的课程,不过大体言之,它的课程包括下列必修课:
1.人生观的建立。
2.生存条件的充实。
3.人际关系的增进。
4.对挫折与失败的忍受。
5.对人性的认识。
这些课程并不是分开考试,而是一种“综合测验”;当然各个项目的比重有所不同,但其中一项稍差,就会影响整体的成绩!
这些课程如何学习?前面谈过,“社会”这所大学并没有固定的老师,怎么学,完全看你自己!实际上,社会上的事事物物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但看你有没有学习的心!
因此,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你应该有谦卑的心,切莫自以为是,同时也要有旺盛的雄心斗志,才能充分学习,并且获得成功!
如果你认为你在学校所学的已经足够,那你就错了。“社会”这所大学的课程远比学校的复杂,而且如果“考试”及格或过关斩将,你将收到无数的鲜花和祝贺,如果学业失败,则只能独吞泪水、寂寞与嘲弄,而且没有人会同情你,这是事实,而不是恫吓!
所以,当你迈进了“社会”这所大学时,你怎能不好好用功呢?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完美
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缺憾。所以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责备求全,如果事事追求,尽善尽美,那么世上的事情他全都看不顺眼,总是吹毛求疵总是抱怨。抱怨工作不顺,抱怨世道不公,抱怨别人做得不好,大有怀才不遇的意思,总是说这事让我做如何如何。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造物主往往嫉妒完美无缺的东西。他会把优点和缺点同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一个脸长得漂亮的人,身材常常不好,一个身材优美的人会脸部平平。即使身材和脸都无可挑剔的人,却往往过于自私,物欲太强,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有资格拥有好的东西。而长相丑的人却往往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既然人人都有缺点,我们就应该懂得理解和宽容别人,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而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不妨糊涂一点,眼不见心不烦,这样你的人际关系会更好,你的家庭会更和睦,你的心境就会平静。
作为一个领导,一个家长,甚至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希望坚持公平办事的原则,也就是对自己“公平”些。岂不知“公平”仅是人类的一种理想而已。人类的最高理想不就是走向一个大同的公平世界吗?既然公平是人类的追求和理想,那么说明并承认现实社会存在着不公平。如何看待不公平,这是为人处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同理想,在盛唐是个理想,在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只是个理想而已。
一个哲人曾经说过:“人生如打牌,而不似下棋”。下棋(围棋),棋子一样,条件相同,轮番投子,机会均等,公平。而打牌,只有起牌的次数一样,但牌的好坏却是随机的。你牌技再好,也完全可能输给牌技低劣者,只有在牌运差不多的情况下,牌技高超的本事才能显露出来。人生就是如此,它既像起牌那样不公平,又像出牌那样公平。例如,有的人生在达官显贵之家,一出生就掉到了安乐窝子,在以后成长过程中被人簇拥,无论干什么事都是一路绿灯,这就仿佛是个好手气的人抓到了手好牌,以后结果如何也就是自己的最终命运,就看他出牌如何及运道如何了。而出身于穷苦人家的人就像抓到了一手劣牌,但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完全可能的。
要说人生的不公平,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天。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众多的不公平就摆在你面前。你可能漂亮帅气,也可能相貌平平,亦可能丑陋难看;同样是个孩子,有可能被视为掌上明珠,也可能成为弃儿;成人后,步入复杂险恶的社会,不公平可以说比比皆是,就是进火葬场也可能被行贿者挤在一边。
如果一遇到不公平,就发牢骚,抱怨,甚至七窍生烟,大动肝火,怨天尤人,就要讨个公道,那你这辈子就会永远陷入痛苦之中。还不如化高丘为平地,化干戈为玉帛,心平气和地接受它。这都不是“奴隶主义”,也非“犬儒哲学”,而是处世的方法和谋略。试想,以我们个人的微薄之力,能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平事,讨回公道吗?与其用生命中的大好时光去做徒劳无益的挣扎,还不如漠然视之,用这些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所以,如果我们所遇到的“不公”,不是大的、原则性的问题,尚不至于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未动根本的话,不必去斤斤计较,不妨泰然处之。况且,有些“不公平”只是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同是一件事,由于各人的看法和“公平”的标准不同,感觉也就不同。
弱者也有一片天
在黄昏的草原上,有一只野鹿掉队了,她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自己的伙伴们。
这时,黄土坡上的一只老虎发现了这只野鹿,它站起身,冲下土坡,借着草丛的掩护,潜行到野鹿后面。野鹿毫无察觉,老虎突然飞梭般地飞身而下,冲向那只野鹿,野鹿这时才知危险已经来临,本能地躲闪着老虎的攻击,与老虎进行着生死的较量。老虎第一回合扑了个空,转身再度扑来,野鹿拔腿狂奔,闪进一处灌木丛里。而在灌木丛里追逐,这可不是老虎的优势了,它在外面巡视了一会儿,低吼几声,蹒跚地回到了原来的土坡上。
野鹿躲进灌木丛中幸运地免去了被食的危险,而可怜的是,那只老虎已经挨饿一天了……。
以上描绘的是我们假想的一幅草原动物竞争图,虽属模拟,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在所有动物当中,老虎当然首居强者之势,它的威猛和速度,令很多动物无法与之匹敌,更有些动物,一看到它就四肢无力,瘫软在地,等着成为老虎的口中之食!
我们通过上述情形也可以发现,老虎也有抓不到野鹿的时候;与老虎相比,野鹿当然只能算是弱不可比,除了野鹿之外,动物里还有许多弱者,如兔子、老鼠、羊等等。可是,这些弱者并未完全灭绝,它们至今仍然存在于动物世界之中,老虎的数量和种类反而日趋减少,以至于成为人类的珍惜保护动物。可见在动物王国里,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
这是自然界的一种生态平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自然的动物世界,强弱共存,弱者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是的,弱者也有一片天!与动物王国一样,在人类世界里,不也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吗?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强或弱,只能是比较而言,例如,在田径比赛中,跑在最前的便是强者,而跑在最后的当然也就是弱者了;在考场上,名列前茅的便是强者了。可是,田径场上的强者并不一定是考场上的强者,考场上的强者也不一定是商界中的强者!因此,所谓的优胜劣汰只是描述了某一局部的事实,它不可能成为一种永恒的真理,如果我们始终恪守,那些自认为弱者的人也就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了,而那些所谓的强者就会变得以强欺弱,欺人霸世了!
事实上,在人类世界里也存在着一种生态平衡,有些人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换句话说,别人在某方面的强并不会威胁到你的弱,而他的强和你其他方面的强相比,可能就成其为弱项了。因此,在人类生活圈中,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何者为强,何者为弱,别人何者为强,何者为弱,并懂得如何积极地以己之强去面对他人之弱,避免消极地以己之弱去面对他人之强。如果你更加聪明的话,你还可以运用第三者与他人的强弱关系,来强化自己的弱,或避免自己遭到别人的强的侵逼,这样你就是一个强者,而不是弱者了。
人性丛林中的很多悲剧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不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强弱所在,以及不知道如何扬弃优劣所造成的。如果他们能更清楚地认清自己的强弱所在,并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强处,避己之弱,很多不好的结局就完全可以避免。
最后,让我们再次提醒一句——尤其是对那些自认为是弱者之人——弱者也有一片天!
不争名利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有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
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为名利遮望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振,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实在可悲。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日《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道“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
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已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要走到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呢?!
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关肃霜,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关肃霜等9名演员义务赡养失子老人”的报道,同时收到了报社寄来的中共湖北省委顾问李尔重写的“赞关肃霜等九同志义行之歌”的诗稿校样。这使她深感不安。原来,京剧演员于春海去世后,母亲和继父生活无靠,剧团的团支部书记何美珍提议大家捐款义务赡养老人,这一活动持续了23年,共捐款6000多元,关肃霜开始并不知晓,是后来知道并参加的。但报道却把她说成了倡导者,这就违背了事实。关肃霜看到报道后,立即委托组织给报社复信,请求公开澄清事实。李尔重也尊重关肃霜的意见,将诗题改成“赞云南省京剧院施沛、何美珍等26位同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了激战,最后将日军打败,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照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一般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心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声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符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同样得到了飞来之美名,关肃霜和海斯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各异。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像关肃霜,就活得真实、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安然。
如果真有人对此能坦然受之,那这个人的品质也就算恶得可以了!
我们提倡忍名舍誉,是说无论是在人人切齿的恶名前,还是在不属于自己的美名前,都要止住脚步,忍住诱惑。一是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清洁,不使自己的灵魂被污染;二是为了免遭世人、后人的白眼,留下终身骂名。为人当学关肃霜,但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