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愚(James J。Y。Liu)是名满天下的美籍华裔汉学家。他在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后,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留学英国,学成之后,在英国、香港、美国各大学奋斗三十多年,不断用英文著书立说,共出版英文专著八部,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理论争取国际重视,贡献良多,影响甚大。美国华裔文史学界有“东夏西刘”之称,“东夏”指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教授,“西刘”即指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的刘若愚教授。“西刘”不幸英年早逝,引起学术界极大的震惊。刘绍铭在悼文中说:“国人在英美学界替中国文学拓荒的有二大前辈:小说是夏志清,诗词是刘若愚。”所谓“二大前辈”,是美国华裔同行一致的意见。夏志清在悼文中评说:“若愚兄不止是用英语讲述中国诗学的‘语际的批评家’(an Interlin-gual Critic),他更想(成为)把我国传统的同二十世纪欧美的文学理论综合起来而自成一家言的‘语际的理论家’(an Interlin-gual T heorist)。真的雄心不小!”李欧梵在悼文中说:“中国大陆由于门户开放的缘故,近一两年来对于刘先生的著作争相翻译和出版,刘先生的名气在大陆学术界几乎到了无人不知的程度,而大陆学术界对于海外(特别是美国)华裔学者的著作(不管是政策使然或一味崇洋或真正由于想打破方法上的僵局),其提倡是不遗余力的。所以,我甚至认为:刘先生平生未尽的理论体系建立的工作,除了在美国的学者之外,说不定在大陆反而有继其衣钵的人。”为了继承和发扬刘若愚先生的未尽事业,让我们来追寻一番这位生活在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批评家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