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是李商隐的一百首诗的英译及解析,大概占其现存诗作的六分之一。除了简单的诗以外,每首诗都附有注释和评论。每首诗的注释是解释特殊的表达、典故等,而评论主要关心的是诗的整体的意思。大部分的注释是根据前人的注解,但刘若愚略掉了那些只是给出诗的词语的来源而不阐明诗歌内容的部分,还追加了一些中国读者可能知道而西方读者不明白的东西。刘若愚没有指明李商隐诗歌典故的来源,因为他认为对一般的读者和解释它们为什么含有那么多的题外之言和枝蔓之意没有什么意义。在评论里,刘若愚主要是提供他自己对诗歌的解释。虽然他偶尔参考了一些前人的评论,但他认为没有必要提及每一首的每一种评论。某些时候,有些诗典故太多以至于在有注释和评论的情况下仍然难以琢磨,他也增加了一些散文式的诠释。既然解释和评论之间没有一定的分界线,一些解析实际上就包含了一些批评分析。尤其是关于一些长诗的评析,就紧跟在翻译之后,而不是第三部分再加以评论。他希望读者在看完注释和解析后会再次回到诗的英译带着更深的理解和兴趣去阅读它们。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有些诗好像是有些令人迷惑或者是让人觉得冷冷的,但是如果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到书的最后,他会发现努力是值得的,而且他最初的印象也许会改变。对那些相对简单和明了的诗,他没有增加解析去做无用功,而是给读者想像的解释留下了一些空间。
并不是所有翻译过来的诗都是李商隐诗中最好的或最难的,因为他希望从总体上选出一些代表性的诗作。同样的原因,他也没有局限在容易翻译的诗的范围内。刘若愚也选择了一些不为人知和没什么吸引力的诗篇,去避免造成对李商隐诗作的以偏概全。本书出现的大约三分之二的诗是以前没有英译的。英译的诗大致排成三个部分。第一类(1—44)是或多或少有些晦涩的诗,这些诗没有准确的系年;第二类(45—88)是更明白和更具传统的自然状态的关于个人和社会的诗;第三类(89—100),是咏史诗和现实诗。刘若愚希望这种排序有助于显示李商隐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的变化。
(一)晦涩的诗
第一类的四十四首诗,历来争议很多,比如说《锦瑟》、几组《无题》、《偶题二首》、《燕台诗四首》等。总的来讲,对于这部分诗,相对于前人来讲,刘若愚对诗歌总体意思的解释要灵活宽泛一些,并且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有可以商榷之处。他反对把那些晦涩的诗歌和具体的人或事对应起来,而力求把诗中的一人一时之情感上升为一种世人皆有的普遍的感情。这种以人生哲学似的观照方式来解读李商隐扑朔迷离的朦胧诗,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比起某些人为地把李商隐的诗弄得高深莫测的解释来,似乎更合理一些。
对于这部分诗,刘若愚解析大致可以分三类情况。第一是爱情诗。这类诗又有两种情况,首先是与李商隐本人无关的爱情诗。如《无题》中的《来是空言去无踪》、《飒飒东风细雨来》、《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紫府仙人号宝灯》等和《碧城三首》、《偶题二首》、《燕台诗四首》、《日射》、《银河吹笙》、《圣女祠》等。这些诗描写的是男女恋人之间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的心情,但并不就是李商隐自己的爱情经历,也没有必要去追究诗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谁。其次是和李商隐本身有关的爱情诗。如《嫦娥》、《霜月》、《风》、《秋月》、《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等被认为是李商隐怀念某位道姑的诗。
第二是人生哲理诗。《无题》中的“八岁偷照镜”,刘若愚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薄命红颜的写照、自伤命运的落拓、隐秘爱情的暗示等,但最终又可以超越所有的这些具体的感情,上升为人世间因失去年华、美丽、天才等美好事物的悲哀。《日高》不只是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怀念,而是表达了所有人在愿望无法实现时的失望的心情。《寄远》则表达了对命运的抗议,什么时候所有的生灵才能摆脱命运的摆布。《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刘若愚认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怀念佳人、自伤身世、感叹自己一事无成等都可以,或者是真正因牡丹为雨所败而伤感。最后也可以升华为对年华的逝去、天才的埋没和青春的浪费的慨叹。
第三是李商隐某一时刻心情的写照。《锦瑟》一诗历来众说纷纭,刘若愚列举了前人种种解释并驳斥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此诗的主旨不过是要表明人生如梦而已。客观地说,无论这种观点是否就完全合理,在众多的争论面前,都只不过是又多了一种让大家争执讨论甚至是驳斥的观点罢了。《无题》中的“昨夜星辰昨夜风”、“闻道阊门萼绿华”就是李商隐在一次临别的宴会上的心情。
当然,还有一些诗,刘若愚以猜测的语气作了一些解释,在此,就不再一一讨论了。
(二)人生与社会
第二类(45—88)关于个人和社会的诗,准确地说是李商隐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的心情。与前一部分比起来,要更容易理解一些,并且都有大致的系年。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描写诗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环境中所有的一些比较传统和普遍的情感,其中的生活气息要浓一点儿。从表达的方式来看,作者基本上能够比较明了地表达出明白的思想感情,就算是描写无奈的心情,也少了些痛苦的挣扎和矛盾。这能代表朦胧诗人普通的一面,有利于读者全面地认识李商隐。
(三)历史与现实
第三类(89—100)是关于历史和现实的诗。咏史诗大多借古喻今,所选的如《富平少侯》,讽刺少年皇帝敬宗;《北齐二首》指出帝王迷恋女色的危险;《贾生》讽刺帝王迷信佛教、道教希望长生不老。描写现实的诗则真实地从某一个角度再现晚唐的动荡不安,如《有感二首》在悼念“甘露之变”的受害者的同时,表达了对宦官的义愤;《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描绘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责备了政府控制局面的无能,考察了近代历史并找出了动乱的根源,同时也为自己的无力回天而自责不已。刘若愚选的这十二首诗对读者全面认识李商隐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对一般的读者来讲,他们最熟悉的是李商隐的朦胧诗,而忽略了李商隐的现实主义作品。从刘若愚所选的这些诗不难看出李商隐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最底层人民的同情心。刘若愚对这些诗的评论和解释也较为中肯,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