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
11242000000072

第72章 一个批评的演示

在该书前面的几章中刘若愚已经翻译和讨论了很多中国诗歌和诗句来说明关于理论的和方法论的观点。在第八章里刘若愚把重点放在中国诗歌中的时间、空间和自我的相互关系上。因为即使是诗人所创造的一个虚构的境界必须存在于虚构的时间和空间中,对诗歌的言说者如何确定自身时空方位进行考察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确定在那首诗歌的境界中所处的方位,而且由于这种考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语言不同方面的分析,它同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境界是如何从语言结构中显现出来的。这反过来会帮助读者确定诗人成功地挖掘语言的潜力并因此满足作者自己以及读者创作冲动的程度。因此对时间-空间-自我相互关系的研究既与对中国诗歌的阐释有关,又与对它们的评价息息相关。刘若愚特意挑选了所有中国文学系学生都很熟悉的诗歌作为例子用来显示这种方法如何有助于对一些特别众所周知的诗歌进行新的理解。所有例子都是“诗”这种体裁,但在其他诗性体裁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例子。

本章的内容取自刘若愚前此发表的论文《中国诗中的时、空与自我》。此文原载美国1979年第2期《中国文学》,先有刘若端译本,后有莫砺锋译本。国内读者易得,此不再引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