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故事中的科学(人生解密)
11283500000011

第11章 “过家家”带来的灵感

在宋朝,人们要看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印书的作坊里,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就是把书上的字一个一个地刻在整块整块的术板上,然后刷上墨,再印在白纸上。这是一种很费力的方法。因为首先要在木板上刻出一个个反字,刻好后,再涂上墨,一张一张地印刷。每印一本书都要新刻一次版,速度很慢。如果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光刻版就不知要耗去多少精力。如果刻错了一个字,整张版就报废了。因此,做雕版印刷的工人非常辛苦。

这其中,有一个叫毕昇的人。他出身平民家庭,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就去印刷作坊里当学徒。有一次,毕昇刻一张木板,眼看着就要完工了,忽然,他一个不小心,将一个字刻错了,这下子整块木板都报废了,这几天的工夫都得重来。毕昇心情非常沮丧,他想:要是能有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那该有多好于是,他开始不断地思考,反复实践,希望能发明一种既节省时间又方便的刻版方法。为此,这一段时间里,毕昇绞尽脑汁,尝试了很多办法,可惜都不够理想。

这样子过了一段时间,毕昇有一天突然兴冲冲地来到作坊,让师傅把大家都召集在一起,喊道:“我有了一个新方法!我有了一个新方法!大家再不用辛苦地刻字了!”

作坊里的师兄弟听到以后,也都十分兴奋,纷纷围拢过来,看毕昇演示。

毕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

只见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黏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待黏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黏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的确,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后,印书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许多倍。这个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把毕昇的发明记载了下来,让今天的人们了解和认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民,而不是西方长期以来所认为的德国人谷登堡。

后来,毕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15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1456年,德国的谷登堡用活字印《谷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400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16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19世纪传入澳洲。从13世纪到19世纪,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毕昇于1051年(宋仁宗皇右三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之阳。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二月初七日,其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其孙文显、文斌、文忠为之立碑。

从整个世界的印刷术发展来看,正是由于毕昇的发明,才使得世界印刷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此后,无论是1450年德国谷登堡的印刷机,还是1790年印刷开始使用的铅板,都是建立在古老的活字印刷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