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狼和一只狮子同时发现了一只羊,谁都想得到这只羊,狼首先冲上前将小羊按倒在地上,狮子则扑过去一口将小羊咬死。这一下麻烦来了,这只羊究竟属于谁?狮子说是它先咬死羊的,羊该归它。狼说是它先抓到羊的,所以该归自己,争执不休。于是,他们俩就打了起来。结果是,狮子将狼咬死了,自己也深受重伤,猎获的小羊也被其他的狮子抢走了。受伤的狮子则被猎人擒获。
试想,要是狮子和狼能够合作捕猎,共享那只小羊的话,那么还能有这样的结果么?"对待对手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有点太绝对了,人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为什么非得拼个鱼死网破呢?也许动物界存在一种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人类能够有更好的方法赢得生存,那就是双赢。
工作中采用"合作双赢"的竞争策略,并不是说我们的实力不行,而是为了现实的需要。任何"单赢"的策略表面看来风光无限,但从长远看,对你的事业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它的结果往往是渔翁得利。
纵观当今世界上的成功实例,哪一个公司不是在合作中走向更大的成功的呢?
"通用"汽车公司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丰田"则是日本的汽车巨头。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日本汽车以其低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迅速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样就不断蚕食原来属于美国汽车公司的市场。在我们看来,他们一定势不两立,势同水火,但就是这样的两家汽车巨头在加利福尼亚州合作建厂。通过合作,美国从日本公司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成功方式,而对日本来说,"丰田"则成功地绕过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障碍,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你打不败他们,或者打败他们也没有好处。那么就和他们合作。"拿破仑·希尔的这句名言,已经成了成功者的座右铭。
我们在事业中总是在考虑"我们如何才能打败自己的对手",对此,我要问一句:你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所做的一切目的是成功的话,那么,你只求成功就可以了。又何必执著于如何打败打手呢?对手是无尽的,只有成功才是永恒的。面对利益时,都想自己占有其中最大的部分或者全部,这种想法从长远来看是不对的。商场上有这样一句话:"有钱大家赚。"这次你多一点,下次我多一点,关键在一个"赚"字,只有这样,才可达到双赢。
"双赢"是一种良性的竞争,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民主",竞争的趋势是"合作"。人在自己处于优势的时候常常漠视前面的寓言。狮子在和狼的竞争中是赢了,但赢得凄惨,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反导致自己的被擒,这种赢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会授权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只相信自己,对其他人多多少少总带着几分怀疑,任何事情都自己一手处理,即使自己做得不好也觉得心里面是踏实的。看看那些老总、经理,要不是这样,他们又怎么会淹没在各种请示、汇报之中呢?
我认识的一位公司经理也曾经这样,但是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做法。一次,公司的一位会计请他批示一份关于下一年内部收支的预算,并请求给出一个具体的计划方案。但他由于太忙,这件事就给忘了。两个星期之后,会计来取他的批示和具体的计划方案时,正在忙碌之中的他随便说了一句:"我现在没有时间看这份文件,你自己看一下,然后做出一个具体的计划,拿来我看一下就行了。"没过两天,这个会计就交给他一份报告,让他没想到的是,做得十分不错。
这件事情之后,他深受启发。慢慢地,他将自己的事情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自己必须处理的事情,另一类是员工自己也能处理的事情。对于第二类事情,他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都不去做,而是选择自己认为有潜力的人进行培养,然后委以重任。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不仅他变得比以前轻松了,而且员工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各项工作的效率相应也就提高了。
"人无完人",你也不可能有全部的才能,因此,你也就不可能一个人做完所有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一个经理,即使你有再多的精力和才能,也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你要将一些职权交给下属,和他们一起来完成,你要做得是告诉他们如何去做,而不是自己亲自去做。这样的话,你自然也就和下属搞好了关系,激励了他们的斗志。那么,你就不会说"你们赶快抓紧时间工作,完成不了工作就扣掉这个月的奖金"这样的"狠"话,员工也不会因此就心藏怨恨,找机会消极怠工,在他们那里,存在的将只有动力。这肘,你还担心什么呢?地球都会为你而转动。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授权的最好时机呢?有三种情况可以考虑:
1.当你觉得下属能够胜任某件事情时;
2.当你的下属更适合做某件事情时;
3.当你的下属比你能更好地办某件事情时。
当你将权力授予你的下属之后,你要做的就是用行动来影响你的下属,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战争之中不是常常要求将领们要"身先士卒"吗,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有修养才有好人缘有修养才有好人缘沟通的艺术。
谦和明礼是智慧也是修养
在良好的为人法则中,谦和明礼可以说是最能融洽相互情感的良方。谦和,即谦逊,谦让也;明礼,即知情,懂礼也。它既是智慧的显现,也是修养的昭示。
曾国藩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矫。争名逐利,就需谦退。"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对"礼"的理解有明心慧眼的独到之处。
谦和明礼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求一个人懂礼仪、知进退;懂刚柔、知方圆。如此,才能左右逢源、如愿以偿。
诸葛亮高卧南阳隆中的时候,本来无心出来做官,可是受到刘备三顾茅庐的礼请,就不得不见他。刘备见到诸葛亮,推心置腹谈及天下大事,并说自己才疏学浅,智商低下,难以达到志愿,敬请先生出山,好请教他的计谋。几句谦和明礼的话语,便如愿以偿地请到了诸葛亮,得到了他鞠躬尽瘁的帮助。由此可见,谦和明礼是获敬重并赢得人心的最可贵之处。
又如,曾国藩就十分注重对人的态度与礼貌。在他给沅季弟的书信里就可以看出:"你说雪琴的声色都很严格,凡是能目视千里的人,也: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以声音笑貌来拒绝人,都是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琴的严格,雪琴不自知,你的声色,恐怕未必不严格,所以也不能自知了!"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事,然而,可以说是大事中的大事,就像在一时一刻,只要与人接触,你就必然给人一个是好还是不好的印象。老子曾经说:"最会做生意的人,深藏不露;道德修养最完善的君子,外貌就像愚笨的人。"这就是我们态度上的修养训示,并且启发了我们认识一个人,从态度的修养中,就可以分辨出是君子还是小人。态度上的修养,也可以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
一个人的感触怎样,必然在外形上有所表现,如果能有所感触,而在外形上没有表露,就足以证明这个人的内心修养境界很高。所以老子说:"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残缺,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盈满的东西,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是无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像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像不善言辞。"既然有老子所说的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的才能,又有若缺、若冲、若屈、若讷的大修养,就是抑制自己的最大原理。
抑制自己就是颂扬他人,就接近于"我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我甘愿做天下的川谷"了。所以老子又说:"委屈便能保全,屈枉便能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持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典范。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明显;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与他争。古代所谓委屈便能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做到。"
人生的第一课
修养是人生崇尚和追求的一种好境界。修养在任何时候都有用,特别是它能通过一些小事情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对人生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所著名大学的一批研究生被导师安排到一个大型企业的实验室参观。全体同学坐在会议室里等待总经理的到来。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都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前忙后。只有一个同学,在秘书给他倒水时,轻声地说了声:"谢谢,辛苦你了。"秘书觉得很感动,因为这句很普通的客气话却是她今天听到的惟一一句。
不久总经理进来了,对他们说:"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李秘书你去拿一些我们的纪念册,送给同学们作纪念吧。"接下来,总经理双手把纪念册发到同学们手中。大部分同学都坐着很随意地接过纪念册,总经理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这时,还是那位同学,在总经理把纪念册送到他面前时,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握住纪念册恭敬地说了声:"谢谢您!"
总经理这时点了点头,伸手拍着他的肩膀问:"你叫什么名字?"知道答案后,总经理微笑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两个月后,那位彬彬有礼的同学的毕业分配表上赫然写着该大型企业的名字。有几位同学颇不服气地找到导师说:"他的学习成绩只能算是中等,为什么选他而没有选我们?"导师看着他们说:"这是总经理点名来要的。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修养是第一课。"
做事先做人,这句话是很古老的一句话,却永不过时。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事业的基础所在,也是成就人生最重要的力量。
有修养的人才会有好的人缘
有德行的人绝不会孤单,必定有人来做邻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相从,同声相应。你是个有德的人,必定会有有德的人与你亲近,你就不会感到孤独。如果你正在修身进德,就大可不必为没人了解,没人亲近而苦恼,孔子不是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话吗?
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身边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的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儒家是讲究积极人世的,在现世做出一番事业和贡献是儒家梦寐以求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说,孔子的所有作为都是以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目的的,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造社会是孔子的理想。孔子把"仁"从人性与人际关系的立意上引申到了兼善天下这一层次,强调要把内在的精神修养扩展出来而为他人、为天下做出贡献。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不光这样说,他也这样做了,如周游列国,授徒讲学,等等。
孔子的"仁人"学说在历史上对人们为人处世的思想影响深远,人们都感到人缘是一笔财富,一笔难得的财富。成功需要有好的人缘,没有好的人缘,做事办事不顺,让你烦恼;没有好的人缘,你就没有成功的机会或是你的成功太渺茫,而这一切都需要你平时具有良好的为人方式。
须知,好人缘的得来不是靠甜言蜜语的周旋,要靠与人相处的真心相待。信任与合作是建立好人缘的关键。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堪称是与人合作的典范,他重要的成果"杨一密耳斯的规范场理论"是他与密耳斯密切合作的结果。1942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就对电荷守恒与规范不变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电磁本身的结构可由规范不变性这单一的要求所惟一地确定这一事实有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研究生期间,接触到一些新的理论与实验之后,他又试图发展他的想法:把规范不变性推广到其他守恒上去。
为了"杨一密耳斯的规范场理论",杨振宁倾注了12年心血,可后来,当他碰到密耳斯之后,他却无私地把自己的思想告诉这位素昧平生的同行,当时的密耳斯只是一名研究生,只因两人兴趣相同,便一同投入到了"杨一密耳斯的规范场理论"的研究之中,密耳斯也为杨振宁的真诚与慷慨所感动,他们密切合作,各取所长,很快在关键问题上获得了突破,于是"杨一密耳斯的规范场理论"诞生了,杨振宁在科学界又多了一位真心相助的朋友。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更加密切,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只凭个人的能力是办不了大事的,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强弱往往又决定了你能办成多大事,能成就多大的事业,所以说,好人缘是宝贵的资源,是事业成功的阶梯。
彬彬有礼诚可贵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能独处,不能孤立。人孤立就有危险,不孤立就有交往。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长幼之间、四海之内的朋友之间、都有交往。要交往就必须依靠礼来维持。
荀子说:"没有礼貌,人就不能生存,事业就不能成功,国家就不能安定。"礼貌待人、是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能使社会和谐而有秩序,从而维护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之上的。
《西游记》中讲述的唐僧,法名是玄奘。在玄奘的传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吾今奉慈训,岂敢安坐。"父甚说,知其必成。"
这段记载包含两个故事:一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当老师与他讲话时,他马上离座站起来,以表对师长的尊敬;二是玄奘听到父亲讲述"曾子避席"后,也立刻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学习曾子,尊敬父亲。从他们二人的事例不难看出我国人民讲究礼貌的风习由来已久。
史播臣说:"对待富贵的人,不难有礼,而难于有恩。对待贫贱的人,不难有恩,而难于有礼。"礼,不难于开始,而难于终结;不难于疏远,而难于亲近。对待任何人,只要以礼待他,对他恭敬有加,恰到好处,他一定不会产生怨恨,久而久之他必然服从你,这就是以礼服人。所以孔子说:"恭敬无礼则徒劳,谨慎无礼则畏惧。勇猛无礼则放纵,正直无礼则绞乱。"又说:"本身不以礼待人而期望别人以礼待己,本身不以德待人而期望别人以德待己,就是乱。"天玄子说:"有礼能服人,能敬人,也能自敬。"柏拉图说:"我对待人们无礼,他们就会以耻于人的无礼加于我。"刘伯温说:"惟有礼可以限制暴怒,惟有诚可以破除奸诈。"施礼于人的人所以自礼,怠慢于人的人所以自慢。讨厌他人的人所以自恶,尊敬他人的人所以自尊。凡是自己强加于人的东西,自然也会加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