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11287900000006

第6章 与人沟通要讲方略遵规则(2)

舍得,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领悟,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境界。人生在世,总有太多的烦恼,要舍得丢弃,才能轻装上阵,迎接人生更大的挑战,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舍得舍得,舍了才得。舍得,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舍得"更是一种时空的转换、精神和物质的交流、人情和礼节的传达,是物质世界的"流通"。

很久以前,齐国有位并不富裕的农夫不慎丢失了一头牛,可他仍像从没丢失过似的,整天乐呵呵的。周围的邻居不解,便上前问他为何不去寻找丢失的那头牛?这位农夫笑笑:"我是在齐国丢失了那头牛,肯定被齐国人拾到了,牛还在齐国,我何必费心去找它呢?"

这位农夫并没有像常人一样为自己丢了一头牛而垂头丧气、愁眉不展,而是用一种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思想,进入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境界,从容而又洒脱地把自己之物推及齐人之物,从而得出一国之物没有得与失的道理。

从古到今,无数的仁人智士,都是在懂得取舍之道之后,才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成为人人皆知的大人物的。南唐后主李煜治国无方,舍明政之法,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婉约诗赋。苏轼仕途坎坷,于是舍弃安逸闲适的生活,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放绝唱。神机妙算诸葛亮自出茅庐,火烧赤壁,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舍弃了私人的利益,得到了流芳百世的美名。

人生得失是常事,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得到。面对得失,心胸坦然,心空就会少些阴郁的云朵,就会透进更多的阳光。如美国作家梭罗所说:"我们的生命都在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中虚度,毫无算计,也没有值得努力的目标,一生就这样匆匆过去,因此国家也受到损害。"

法国有一家报纸进行了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救一幅画,那么你救哪一幅?

许多人都说救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结果在成千上万的回答中,法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贝尔特以最佳的答案获得了金奖。

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成功,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懂得放弃,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不懂得舍弃,只是一味地寻找最有价值的那一个,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一个也得不到。

一个明智之人,应该不计较得与失,不屑于功名利禄,才不致使自己沦为金钱的奴隶;一个人只有把世间的一切得失看成是人生,必经之事,有那种天塌下来有地顶着的精神,才能抛弃一切世俗,轻装上阵,才能够取得成功。

有一位老人坐车出游时,把手中的一只新鞋顺着窗口扔了出去。他的举动使周围的人大吃一惊。人们都问他为什么要把新鞋子扔掉。老人说:"这双新鞋子已经丢了一只,因此这一只对我已经没有用了。我把它扔在相隔不远的地方,如果有人捡到一双新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老人能正视自己的"失去",理智应对,而且愿意把自己的失去变成别人的拥有,把自己的失望变成别人的希望。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地舍弃;与其望而生叹,不如成人之美。这种豁达的胸襟实在是令人佩服!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我们会走入如花的少年;失去了朦胧的少年,我们会走入朝气蓬勃的青年;失去了梦幻般的青年,我们已经走入了成熟的中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还会逐渐走入老年。如果你还在为失去童年的无忧无虑而苦恼,那么,你的少年时代就会苦不堪言。人生苦短,只有在不断的失去中我们才会不断地前进。失去了昨天,我们要把握好今天,以良好的心态展望明天。这样,你的生活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假如你拥有的任何东西都舍不得丢弃。这样下去,日积月累,只会使你背负的越来越多。只有理智地面对失去,坦然地面对生活,才能体会到如释重负的感觉。整天累死累活地过日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在人生之路上,不要背负太重的包袱,要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要取舍得当,不要留恋、贪婪一些不现实的东西。虽然路上的风景很美,但你的目标不在此,而在遥远的前方,放弃这里的美景,才能轻松地去实现心中那个不变的信念。

人不要陶醉在过去的荣耀中,也不要消沉在暂时的烦恼中,忘记这一切,以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珍惜现实的拥有,体验现实的拥有,以获取幸福与快乐。轻装上阵,舍弃有时也是一种美丽。

古时候田忌赛马,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对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对对手的中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对手的下等马,在这种得失之间换来了成功。

清朝大吏林则徐便常说放弃的道理。他以"无欲则刚"为座右铭,为官40年,在权力、金钱、美女之间选择了洁身自好,清正廉明。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提道:"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其廉洁之状让人敬佩。他终其一生没有纳妾,这在高官之中也是少见的。林则徐正是舍弃了这些自身的享受,才能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让后人敬仰。

舍得是一种人生大智慧、一种人生的高境界。在人生的路上,什么东西该放弃,什么东西该选择,说到底是一门人生的艺术。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吃亏等于占便宜就是此理。现实中,吃亏的人往往在于舍不得,家中失火,不肯舍弃眼里值钱的东西,结果丢了最值钱的性命;搬进新家,不忍丢弃破烂东西,几千块钱一平米的新居变成了仓库。其实,放弃,有时才能有所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穿脏的衣服需要定期清洗才能保持整洁,才会有一个干净的外表,从而让自己有一个好心情。同样的道理,我们内心的情绪也应该定期集中整理清洗一番,及时洗掉那些即将变味的情绪,有些情绪就像废旧衣物一样应立刻丢弃到垃圾箱内。这样做,我们的内心就会健康阳光,从而做到身心合一、精神焕发。

人生之路很漫长,但走完这条路很容易,只是要走好却很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不妨也偶尔享受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恬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洁。让我们抛开烦恼,面对真实的自我,清点生活,轻装上阵,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吧。

人要学会"舍得",不能企盼"全得"。拥有时,我们也许正在失去;放弃时,我们也许又在重新旋得。明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越,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能屈能伸大丈夫

人可以有傲骨,但不可以有傲气。藐视一切,不如低头,不正视艰难险阻的存在,无疑会犯"飞蛾扑火"的毛病,像飞蛾一样自取灭亡。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真正的强不是用刚,而是用柔。要想进入一扇门,就须低头比门框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得弯腰做好攀登的准备。行事能低头,事情会更顺畅,就更能快速地达到目的。

古今中外能够名留史册,能够为人们所知,能够在当时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往往都是那些能屈能伸、以屈求伸的人。能屈能伸,刚柔兼济,从来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气度和风范。一时的低头并不是永久的低头,而是为了长久的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有进有退,能屈能伸,这是成功所必需的。那种一往无前、有进无退的人仅仅是村夫莽汉,表面上英勇,实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人生在世该伸则伸,该屈则屈,这才能称为一个大智之人,才是一个有着成功资本的人。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膑就是一个能屈能伸的成功者。

孙膑年轻时与魏人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庞涓是一个非常自私且善妒的人。而孙膑则为人淳朴厚道、谦虚谨慎,加上学习勤奋刻苦,颇得鬼谷子的器重。后来,鬼谷子就把孙子留下的《孙子兵法》13篇传给了孙膑。

谁知,此事竟被善妒且小心眼的同门之友庞涓所知,庞涓岂能容忍孙膑比他强。但他非常善于伪装自己,还与孙膑结为兄弟,后来,他便到魏国谋职。在受到重用后,庞涓并没有实现当初邀请孙膑下山的诺言。后来,孙膑的才能传到了魏惠王那里,惠王便让庞涓写信邀请孙膑,庞涓只得依命行事。

孙膑接到信后,感念庞滑荐举之情,随即打点行装奔赴魏国。庞滑见到孙膑后,假意欢迎,并盛情款待。然而不久,庞涓便伪造书信,设计陷害孙膑。在魏惠王面前诋毁孙膑,说其私通齐国。惠王一气之下,要处死孙膑。庞涓为了骗取孙膑所学的兵法,又假惺惺地以同学之谊向魏王求情,把死刑变成了膑刑。孙膑被极其残忍地挖去了双膝盖骨,又用针刺面,然后以墨涂之,使他几乎成了一个活死人。

孙膑恍然大悟,终于看清了庞涓的真面目,真是追悔莫及。如今被庞涓控制着,膝盖已去,两腿无力行走,好不凄惨。但孙膑并非是一个文弱书生,他的意志令人佩服,他利用对庞涓的仇恨,激励自己活下去。他一方面与庞涓巧妙周旋,一方面努力寻找时机,尽早摆脱庞涓的监视,等待有朝一日驰骋纵横,报仇雪耻。他开始装疯,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又做出各种傻相:不是唾沫横流,就是张目乱叫不绝。有人发现了孙膑的异常,惊恐万状,急忙将此事告知庞涓。庞涓亲自察看,只见孙膑痰涎满面,时而伏地哈哈大笑,时而又嚎啕大哭起来。但这哪能骗过生性狡猾如狐狸的庞涓呢?因此,当庞涓命令手下将孙膑拖入猪圈时,孙膑即披发露面,倒身卧于粪秽之中。庞涓仍半信半疑,但看管没有从前那样严了。为了掩人耳目,孙膑整日疯言谬语,时哭时笑,目间混迹于市井之中,夜间仍归猪圈之内。时目一多,庞涓最终也相信他是真的疯了。

后来,齐威王派辩士淳于髡到魏国去拜访魏惠王。孙膑乘人不备,秘见齐使,以刑徒的身份,慷慨陈词,打动了齐使。于是,淳于髡偷偷将孙膑带离魏国,回到了齐国临淄,他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杀了庞涓,为自己报了仇。

身处困境之中,为了保全性命,孙膑不得不装疯卖傻来麻痹庞涓,最后才找机会逃出魏国。孙膑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自己的最终目的,在强者面前,必须低头,能屈能伸。

汉代名将韩信,未成名前,有次走在路上,一个地痞看他不顺眼,就想找他的麻烦,说:"你看起来挺神气,还有佩剑,不过,你也只是中看不中用。有气魄的话,你就来杀我;不敢,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知道他是在故意找碴,为了不惹是生非,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韩信忍了一时之气,从地痞胯下爬了过去。正是这种人在屋檐下的低姿态,才使他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

由此而知,人生要历经干门万坎,洞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我们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是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讲"骨气",到头来,不但被拒之门外,而且还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只有在该低头时学会低头,才能巧妙地穿过人生的荆棘。这是人生进步的一种策略和智慧,也是入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风度和修养。

隋朝末年,朝政腐败,天下大乱。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讨伐群盗。凭李渊的实力,一般的盗寇都不在话下,唯有北方的突厥,经常使李渊吃败仗。突厥自恃有铁骑,民众又善骑射,使李渊大伤脑筋。突厥兵仗着自己的优势分外嚣张,根本不把李渊放在眼里,李渊对突厥恨之入骨,视之为不共戴天之敌。

后来,李渊任太原留守。突厥依旧紧追不舍,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派遣部将王康达率干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最后,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让李渊想不到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还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此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起兵闹事者甚众,内忧外患让李渊分身乏术。不仅如此,他自身更是随时都有可能被隋炀帝找借口杀掉。

在这种处境之下,人人都认为李渊肯定对突厥恨之入骨,会与之决一死战。但是,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向突厥称臣,并以"美女财宝"相赠。

在局外人看来,李渊的做法实在是太离谱了。但他有自己的"盘算,屈节让步虽然表面上是种屈辱,但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为成大事,不可意气用事,能屈能伸才是最明智的。因为根据天下大势,李渊已断然决定要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人关中,太原又是李渊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所以,必须想方设法保住太原,才能顺利西进。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兵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以及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也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只有求和,让突厥"坐受宝货"。因此李渊不惜俯首称臣、忍辱求和。李渊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土地归他所有,美女玉帛尽数献给可汗。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目光短浅、惟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由于李渊甘居臣下,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可汗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此举为他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汉人素瞑突厥兵英勇善战,此时李家军中加入突厥骑兵,自然是平空增加了声势,为他建立大唐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渊为了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在关键时刻低头向突厥称臣,才使他在建立大唐王朝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李渊能屈能伸的精神实在值得后入学习。

人都有软弱的一面,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使对方慑服时,就应该适时低头,然后再争取胜利。社会虽是不断变化的,但也不可能让社会来适应你,只有你去适应社会,如果你不能面对社会现实,总是生活在对社会的不满意中,那么你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样对自己、对家人都是不利的,所谓"虎落平阳遭犬欺,龙游浅水受虾戏"的道理也就在于此。

改掉匹夫之勇,不逞飞蛾之能,学会适当的低头,或者你就能过此难关,承受挫折,一路向成功逼近。苏东坡在《留侯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语云:"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就是在客观形势对己不利的时候,能够低头隐忍,而不是一味地逞匹夫之勇;"能伸"则是在外在环境对己有利的时候,能够及时利用时势促成自己的成功。

能屈能伸是人的一种美德,更是人们处世的一种原则。现实生活中,顺而能进易,逆而能屈难;逆而能屈易,屈伸难上难。只要明白,暂时的屈是为了更好地伸展,暂肘的低头是为了更高地抬头,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适时推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