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11288100000022

第22章 管理的事半功倍之效(1)

成为台风眼

台风的中心通常称为台风眼,台风以台风眼为中心疾速旋转向前,席卷一切。这是一种巨大的综合能量在发生作用。

调动下属的干劲,加强动机诱导,建立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实质上就是需要造就出一种气势。要造成这种气势,你就得先使自己成为核心,全速运转,以此带动大家,形成巨大能量。这种方法用不着非得精于用人之道的人才可行,即使新担任领导工作的人也能做到。如果说在年轻人那里,其他什么本事还不能完全具备的话,那么,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精力充沛"这一无形资产,并把这种"能量"发挥出来,成为一个"台风眼"还是完全有能力的。

首先,早晨上班要比其他人早一点。当看到有人来了,要大声问候一声"早上好"。工作时,要精神饱满,干净利落。在努力做好一项工作的同时,考虑接下去所要做的工作,从而使工作不间断地进行;时间空闲时,主动同下属打声招呼,听听他们的意见,并到其他部门走走。旋转,就要这样分秒不差地全速运转,这是岁月赋予每个年轻人的特权,不要等到上了年纪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不少公司里常常有种不妨称之为"批文专家"的人。这类人整天高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极少深入到下属当中去。当下属送来什么重要报告时,他会慢条斯理地进行审阅,说声"行"、"不行"或"留存"。这就是所谓"批文专家"的工作作风。这类领导是绝对不会带给下属任何活力的,所领导的单位或部门不显得沉寂而又毫无生气才怪。

团队活力的源泉,来自于你主动积极密切上下关系的态度和频度。也就是说,你必须积极接触下属,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倾听他们的困难,并及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坚持多表扬、多提问题的原则,并竭尽全力这样去做,这才是管理者的极可贵的工作作风。

总而言之,高高在上是不可以的,你必须进一步深入到下属之中去。有人认为下属是听自己调遣的,自己到他们中间去是本末倒置,有失身份。这纯粹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思想作祟,是一种"时代性"错误。那样做是永远也不可能调动起下属积极性的。

当然,你也要设法避免对无足轻重的事情小题大做,妨碍大家的工作;如果你提出的问题过于繁琐,下达的指令过多过细,让下属完全陷入被动也是不可取的。我这里想说的是,只有当你亲临一线深入到下属中时,才能形成真正的亲密无间的团队意识。

以前《读者文摘》杂志上曾登过这样一句话:"愉快地工作到十点,时间就会好过了。"这话的意思无非是在强调"一日之计在于晨",只要每天早晨都有一个好的开端,就能度过充实的一天。领导、管理靠的是一种气势,充沛的精力就是自己的最大财富,如果运用得好,就有可能成为带动所有下属的巨大"台风眼"。

你得到下属的信赖了吗

一位部门经理正在对他的两位下属讲些什么,只听见他说:"这件事情还需要加快进度,还要做得更漂亮些。关于老板那方面,由我来说服沟通。怎么样?你们赶快行动吧。"

"明白了。"两位下属答应了一声便走了回去。可是,回到岗位上去以后,他们俩就一直在嘀嘀咕咕议论:"喂,经理虽然讲得蛮有把握,可是这件事能行得通吗?"

"不,不行。老板是不会同意的。经理根本说服不了老板。"

"是啊,咱们还是再等等看吧!"

类似这种情形,在相当多的公司里都是司空见惯的,尽管经理特意鼓励了一番,然而这两位下属还是没有什么干劲。

下属的干劲,只有在信赖领导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来。如果一位下属认为自己的上司总爱"抢下属之功",把大家伙儿一起努力完成的成果据为己有,那么不管你怎么鼓励,也是激发不出下属的干劲的。

同样的道理,下属在对自己的领导非常信赖的情况下,即便是受到领导的批评,也会心悦诚服,虚心接受。相反,如果一位领导在下属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是:"他呀,一边呆着去吧",那么他的批评就只能让下属加剧内心的反感,效果肯定是会适得其反。这样的领导,至少也是对人才培养起负作用,至于对工作,更是可想而知,决不会产生什么好的作用了。

所以,要管好人、培养人,领导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在自己和下属之间建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试想,如果一个领导连下属的困苦都不了解,只一味地强迫命令他好好工作,这能行得通吗?因此,应该认真听取下属意见,深入了解凡是涉及下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果因为什么事情使你失去了下属的信赖,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管理和教导工作都将无法按正确的方向进行。

另外,人只有在干劲高涨、全神贯注、拼命埋头工作的状态下,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在对工作毫无一点兴趣的情况下,人是不可能取得进步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管理与培养的基础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信赖感,其次是干劲。只有基础工作达到应有的水平时,才能对部属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培养,加速他们的成长。反之,假若这个基础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牢靠,管理和培养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你会培养人才吗

仔细观察一家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情况,你也许就会发现:有的部门总是能够很快培养出许多急需的人才,而有的部门却是毫无进展,而且在其主管的头脑里就连最起码的人才培养概念还都没有形成。

同一家公司不同部门之间的反差何至于如此之大呢?

究其原因,这种差距的形成,虽然受到各个部门风气--传统势力、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受到部门领导人个人品质高下的支配。有鉴于此,能说人不是个可怕的因素吗?能说管理者的作用不大吗?

你在信赖感方面影响下属的最大要素,就是看你是利己型的人还是利他型的人。所谓利己型,是指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所谓利他型,是指时时处处把下属和他人的事情放在心上并热情关照,随时准备对下属进行帮带指导。

你究竟属于哪种类型,下属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一眼看透。如果认为自己的领导是利他型的,下属就能安心踏实地跟着干;如果看到自己的领导是利己型的,下属则会心生戒惧,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凡事以小我为中心的领导,为了让自己处在有利的位置,常常会不惜牺牲下属来达到目的,试想有谁会心甘情愿成为这种领导人手中的牺牲品呢?

利己型领导的典型特点,是好大喜功。一切行动以提高自己的身价为目的,借以赢得上级的好感。当然,这里所说的上级,不仅仅是指他的直接领导,更包括地位更高的领导。这种类型的人其特征是日常只接触上层人物,而同下属的接触只能说是寥寥无几。偶而与下属接触,也常常是吹胡子瞪眼,根本没有认真听取下属的意见的打算。这种人也可以称之为是眼睛向上的阿谀型。

这种人还有一个症状是,把数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对数字上反映不出来的或是很难得到反映的工作,从来不重视,也根本不想去费心尽力。对人才培养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更是不肯花费心血,甚至很少谈及。

他们会在任何场合,把下属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好主意,大言不惭地说成是自己设想出来的。把各种圆满出色的工作成绩归功于自己,而把失败或没有完全做好的计划,归罪于下属或其他部门。对上趋炎附势,对下尖酸刻薄。这种人在下属眼中,只能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两面派。

在现实生活中,如此"逼真如画"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为数不多,然而认为自己不属于这种类型的人也是极其危险的。因为问题不在于自己怎样看待自己,而在于下属如何看待自己。这里需要引起人们重视的是,"自己评价自己"和"下属评价自己",标准与结果往往都是大相径庭的。

如果不能取得下属的信赖,即使你对他们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也不会奏效。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培养人才的人,都是能够抛开自我,能够经常设身处地地为下属着想的人,同时也是能够卓有成效地管理好下属的人。

不可否认,任何人都想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然而,仅凭这一点,是不可能有效地培养下属和管理好下属的。

别把下属当枪使

吴总经理性格爽朗,心直口快。自从把他调到这家公司担任领导工作以来,这里的气氛好像突然活跃了起来。

有一天,他同下属的一位经理畅谈起来。谈话中涉及到这位经理不久前提出的一个方案,吴总表示非常赞同,认为尽管一旦实施这个方案就要在公司内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但是这个方案还是很有开拓精神的。由于得到了总经理的及时鼓励,那位经理于是信心百倍地开始着手进行准备工作。

为了使这一工作开展得更顺利,该经理经过比较周密的调查研究,拟定了实施计划,在经过总经理同意的前提下,便积极开始进行同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应该说这一切还是比较顺利的。鉴于这种情况,该经理认为万事俱备,肯定能成功,于是便去与外界进行交涉,征求意见,以取得支持。

然而,就在公司最后审定这个方案,要与公司董事会一起举行关键性磋商的当天,吴总经理突然出人意料地提出要马上去参与一个重要客户的恳谈。临行前他对心中感到十分不安的经理说:"我已经和董事长沟通好了,你只管放心,绝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问题还是出现了。

在经理向董事长汇报完之后,董事会并没有批准这个提案。当然,事出有因,因为有新的情况,才使这个方案没有最终被董事会采纳。但是,能不能根据新情况调整一下原来的方案呢?经理的这个想法还没有得到及时反馈,董事长就在第二天到国外出差去了。这个提案只好搁到一个月后董事长回来再说。

这如何解释呢?只能认为时机选择得不太好,才造成了这种被动局面,让在公司内外进行了多方交涉协调的经理陷入了窘境。等吴总参加完会议回来,再研究研究,或许能有好办法?回答是否定的,吴总经理也一筹莫展。最后,那位经理不得不向各有关方面赔礼道歉了事。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通过这件事,下属对吴总经理的看法突然变了。而那位经理从此以后,就连打量总经理的目光中也失去了昔日的光泽。而其他的经理、主任在向总经理汇报工作时,也无不怀有戒心。从这件事发生后,这家公司好不容易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变得黯淡下来。

要知道,赢得下属对自己的信任是你完成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作为一个领导,能否得到下属的信任,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不能在关键时候"牺牲"下属,把下属当枪使。否则的话,第一个挨枪子儿的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不论你有多么繁忙,都必须时时准确把握下属每个人的情况,对工作进展不利遇到困难的人都要及时给予支持,使他尽快摆脱困境。如果你只知道对下属进行空洞的鼓励,而不善于促成下属成功或为下属的成功提供具体的帮助,下属就会产生一种极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下属怎么可能会安心做好工作呢?

即使你已经与下属建立起了相互信赖的关系,也必须时刻注意维护好这种关系,不要让它受到任何可能的伤害。如果你不小心在工作当中让下属感觉自己被当成了牺牲品,哪怕只有一次,也会使这种业已建立起来的亲密无间的信赖感化为泡影。正如俗话所说的"功亏一篑"。因此,在你与下属之间保持深受信赖的关系,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作为领导者,你如果要想得到下属的信赖,并能在相互间建立起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必须对下属正在进行的所有工作经常性地给予卓有成效的指导,而且要有说干就干、果断行动的能力。不言而喻,这当然是与你关怀下属的那颗真挚赤诚的心有着直接关系的。

棘手的事自己做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人:当某件麻烦棘手的事情发生时,一般人总是不太愿意直接插手,甚至千方百计地将其推诿给下属去处理。尤其是当需要低头赔礼道歉或宣布令人不悦的消息的时候,更是避之惟恐不及;而在接手体面光彩的事情时,却又恨不得自己冲锋在前。

某公司就有一位这种类型的经理。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指挥下属,通过他们的工作达到部门的目标,直接去做并不是领导者的本职,即便要做也只能限于处理重要的事情。至于那些一般性的实际工作,当然只能让下属去做。

他的这种观点实在让人不敢苟同。诚然,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实是管理者的本职。然而,是不是一个部门经理所做的重要工作只意味着这些呢?要是这样的话,岂不是等于说,下属们只有做无关紧要无聊琐碎的工作才是天经地义的。想想看,这样被上司定位死了的下属,对工作能不心灰意懒吗?

对领导者只处理重要工作不直接染指具体工作这一点,即使要予以肯定,也不能把具体工作说成是令人讨厌的事或鸡毛蒜皮之类的事吧;更不能认为向客户赔礼道歉的事就不重要。更何况,工作重要与否与是否令人讨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如果作为部门经理,你把一切麻烦、琐碎的工作全都推给下属,也不管其能否胜任,都一概不管。这种做法,必然会给手下做具体工作的人造成一些困难,从而引起下属的不信任感。这样下去,你与下属之间怎么可能建立起信任关系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谁都感到生疏惧怕的工作,应该由你亲自出面处理,这应该成为管理者的第一准则。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能维系同下属的信赖关系。也许,诸如此类的工作,确实不能称之谓是重要的。然而,在给大家心里带来不良影响这一点上,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也许有人认为,既然下属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善后工作当然应该由下属自己去做。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所持的理由是,通过让他本人去做善后工作,对他既是一种实际教育,又可以警示他不要重蹈覆辙。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正确。要是依着这种逻辑行事,也许偶尔会收到一些成效,但必须知道,这会挫伤下属的积极性,使之对今后工作失去信心,产生恶性连锁反应。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则是无论用什么办法都不能挽回的了。

不论你以什么样的借口把令人讨厌的麻烦事推给下属,至少也可以说明你身上有种明哲保身、不负责任的思想在作怪。很显然,这样的领导是不会受到下属拥戴的,而毫无威信的领导又怎么谈得上对下属进行有效管理,培养人才呢?

麻烦的事甚至要担风险的事,你要自己承担。身体力行是潜移默化的,在无形之中使下属受到"此处无声胜有声"式教育的极好领导方法。它可以有助于你在你所领导的团队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关照、遇事互不推诿的良好工作氛围。

增强说服力

获得下属信赖的另一前提,是你必须对自己的上司或其他部门的员工具有较强的说服能力。